• 当前位置:首页 动画片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画片英国2017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杰罗姆·弗林,西尔莎·罗南,海伦·麦克洛瑞,克里斯·奥多德,约翰·塞森斯,艾丹·特纳,詹姆斯·格林尼,比尔·托马斯,马丁·赫德曼,理查德·班克斯,霍莉·厄尔 

    导演: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功夫熊猫4

    • 正片

      冰川时代2

    • 正片

      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

    • 正片

      冰川时代:巴克·怀尔德的冒险之旅

    • 正片

      冰川时代

    • 火影忍者疾风传剧场版:羁绊

    • TC中文

      头脑特工队2

     剧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7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8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9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份很实在的观影攻略,梳理完原作和电影画面的对比图还是要去影院支持《至爱梵高》

    我也没想到第一篇影评是为了梵高,是真爱错不了了。

    《至爱梵高》 下周就要上映了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 动用全球125位顶尖画家 通过65000幅油画 呈现的全球首部全手绘油画电影 ▼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和场景 都来自梵高的作品 要想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 首先你要了解梵高的原作 以下是梳理的电影画面与原作的对比图 可做为你的观影攻略! ▼

    电影截图
    《星月夜》
    电影截图
    《夜间咖啡馆》
    电影截图
    《慕丝蜜》
    电影截图
    《阿曼德·鲁林的肖像》
    电影截图
    《奥维尔教堂》
    电影截图
    《穿白衣的女孩》
    电影截图
    《老人肖像》
    电影截图
    《黄房子》
    电影截图
    《邮政署长肖像》
    电影截图
    《弹钢琴的女人》
    电影截图
    《唐吉老爹》
    电影截图
    《在阿尔的咖啡厅晚上》
    电影截图
    《红色葡萄园》
    电影截图
    《军人》
    电影截图
    《加歇医生的画像》
    电影截图
    《自画像》
    电影截图
    《马车和远处的火车》
    电影截图
    《麦田里的乌鸦》
    电影截图
    《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电影截图
    《克里奇的大道》
    电影截图
    《瓦兹河畔游艇》
    电影截图
    《煎饼磨坊》
    电影截图
    《火车车厢》
    电影截图
    《罗纳河上的星夜》
    电影截图
    《播种者》
    电影截图
    《麦田》
    电影截图
    《白色的房子晚上》
    电影截图
    《饮酒者》

    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 能看到这团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分割线~~~~~~~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以上来源于这个可爱的公号

    最可爱的艺术短视频提供者

     2 ) 看完1928幅作品后,我帮你把预告片中的油画找齐了!

    耗时6年制作,《至爱梵高》终于面世了。

    只可惜,这样一部美到让人大哭的电影,还没有大范围上映。目前,只在安锡动画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上短暂地亮了相,估计最早也要等到10月份了!心好痛~

    虽然还没看过全片,但是只靠这1分钟的预告片,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更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是纯靠手工制作完成的,你看到的每一帧都是货真价实的油画。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剧组邀请了100多名画家,画了62450幅油画。最后,把这些画作叠加起来,以12幅/秒的速度进行放映,才呈现出了激动人心的效果。

    据悉,电影的成片还原了100多幅梵高的作品。

    不过既然看不到全片,那就只能说下预告片了。预告片虽然只有60秒,但信息量也极大,出现了梵高很多知名的油画。当然为了配合剧情需要,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预告片一开始,镜头由远及近掠过一片原野,画面中有一辆行驶的马车,哪家的贵族小姐要进城呢?往远处看,还有一辆蒸汽火车,哐哧哐哧地冒着白烟!

    这个场景源自梵高1890年的作品《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马车与远处的火车》),目前这个作品存于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

    眼睛跟随火车的视角,镜头紧接着切换到了下一个场景,你能看到河边有一个穿红衣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还是交代场景的客观镜头,灵感来源于梵高1887年的作品《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eres》(《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下一秒到了晚上,估计是火车晚点了,哈哈~梵高正在步行通过一个地下桥,不知道要去哪里?

    梵高1888年的作品《The Railway Bridge Over Avenue Montmajour》(《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

    第二天一早,梵高换了一件新衣服,走进了他的另一幅画作《Sloping Path In Montmartre》。这幅画创作于1886年,现存于荷兰的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街上随便溜达,你能看到他路过了一架风车,就是那个著名的“红磨坊”。

    梵高在1886年,创作了这幅油画《Le Moulin De La Galette》

    还没走多远就累了,来根香烟吧!

    又一幅经典的画作,1886年的《Belvedere Overlooking Montmartre》

    下面一个镜头,梵高貌似在跟一个人起了某种争执,没有找到一摸一样的照片。

    不过找到了一张类似的作品,1885年创作的《Country Lane With Two Figures》

    接下来的场景就厉害了,满天的星辰,也就是那幅著名的《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罗纳河上的星夜》)

    下面有一组街道、室内、吸烟等镜头,都没有找到可以匹配的原作,应该都是根据剧情需要增添的内容。如果有大神知道的话,可以提供一下线索。

    这其中有一段闪回的画面,援引的是他1889年的作品《Field With Poppies》(《罂粟田》)

    有一个流泪的镜头印象很深刻,但不清楚有没有对应的画作。

    接下来的场景,明显就是一个“妓院”,梵高在1887年,也画过一幅同名作品——《The Brothel》(《妓院》)

    最后一个梵高转身的镜头,就不用多说了。画面由清晰写实到模糊印象,表明他印象派的创作风格,而多线条的结构也映射着他内心的疯狂和凌乱。

    这幅梵高的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

    由于电影还没有上映,所以只能分析到这里了,相信长片里面肯定会展示《星夜》、《向日葵》等经典作品!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联想到了罗宾·威廉姆斯的《美梦成真》。

    《美梦成真》中,由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艺术家,所以Chris死后看到的天堂,就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很美很梦幻。令人惊奇的是,他还能在画面里行走,能触摸到颜料的质感。

    之所以讲上面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为了说明一点,将其他艺术形式跟电影结合起来,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其实不止电影,任何两种艺术形式都一样。)

    当然,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奇妙化学反应,是建立在“慢工出细活”的诚意上的。

    像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魔弦传说》,采用的是定格画面的技术,制作时间长达5年,平均一天只能拍出2-5秒的镜头,被誉为“史上最高难度的动画”。

    而以“慢工出细活”出名的宫崎骏更是如此,他非常排斥电脑技术,一直坚持传统手绘动画。像《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等作品,人物、背景等全是手绘。

    《起风了》中有一个镜头,几百号人在你挤我我挤你,全部是手绘!

    类似上面这种“不计成本”的作品,我们国家也有,而且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了!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童年时的美好记忆——《小蝌蚪找妈妈》。

    电影改编自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里面的动物形象取材于画家齐白石的作品。本片艺术指导为特伟,美术指导为钱家骏,影片拍摄完成后的十多年,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典故就是,当时大家觉得齐白石的鱼可以印在脸盆上,还那么鲜活生动,为什么不能做成动画呢?所以就有了后面的故事。(你家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洗脸盆。)

    话题再回到《至爱梵高》,当它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动画奖的时候,实在想知道台下的中国从业者是作何感想。

    其实最近几年,我们也诞生了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像《大鱼海棠》、《魁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等,但都有模范日漫、美漫的嫌疑,想让大家一眼看出“中国风”的个性化标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实,我们很聪明,估计用不了6年,我们也能拍出像《至爱梵高》一样的电影。问题在于,我们太聪明了,太执着于商业角度的考量,所以才一再委曲求全。

    为什么《至爱梵高》迟迟公映不了,还不是因为很难找到发行方!

    表面上看,他们赢得了金爵奖,但是我们精明的生意人,估计已经在背后笑掉大牙了吧~

    微信号:叼烟的戈达尔(filmaddict)

    ——————————————————

    更正:穿黄色衣服的人并不是梵高。

     3 ) 人性几多的价值?

    先手机打个稿,车停路边记一下,脑子觉得好久没有被共振过了。

    马斯洛金字塔可以说是五个阶段,从影片里,至少可以看到顶层和底层的两种人。

    我说人嘛,粗分三种,拉开一条线看,一端是种的吃喝嫖赌,另一端是纯种的琴棋书画型,中间全是吃喝嫖赌+琴棋书画型,只是两端的配比不同而已。

    梵高是典型的琴棋书画型,精神的极度痛苦,导致任何吃喝嫖赌不能带来任何快感,所以他是“真实”的艺术家,因为完全没有妥协能力,所有生存所需来自弟弟的供给。

    在梵高责骂加歇医生是一个伪艺术者,在现实面前步步妥协时,加歇医生反击梵高,道出梵高弟弟已经无法供给“不妥协”的梵高,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随时处于崩溃边缘,这是“真实”艺术家的代价。这句话扯开了梵高逃避“事实”的最后一层薄纱,导致梵高奔溃自杀。

    加歇医生是一个生物快感+精神快感并存的人,物质越丰富,在物质层面就更难打发自己的精力。但是因为物质基因的杂音,他又没有办法专注于精神快感,所以他说自己是个艺术家,但是在内心又承认自己是个“伪艺术家”,所以他崇拜梵高的天才。造诣拼的是聚焦+天分,而天分是日常的聚焦。他没有办法和从小精神就嫉妒痛苦的梵高比,他摈除了一切打搅自己创作的杂音,创作的欲望是更深度的被认可。很幸运,梵高创作能力匹配了他要输出的情感,在创作的时候,他极度开心,痛苦驱动了他更加需要开心,这种平衡和鸦片一样,让他从半路出家,8年时间就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不要羡慕艺术家的天分,因为天分里包含了你不想承受的痛苦。世界的底层就是吃喝嫖赌。是生物型的起源,进化带来了琴棋书画,精神性的需求,进而出现了一群纯精神性的人。这些人要么先天精神痛苦,如梵高。要么伴随肉体的痛苦,如尼采。这些痛苦,让他们的天才产生质变,进而伟大。木心说的很好。伟人,就是把天才置于生命的一个基点(痛苦点)。

    外国的艺术家是别人养,所以幸运,只要牺牲部分时间做一些糊口的事,就能尽情满足自己精神,所以纯粹,张力大。中国的艺术家没人养,所以艺术集中于官场,因为当了官才能养活自己,结果也很明显,不是纯种的琴棋书画人,主导了国家审美,自然难以走向世界。

    梵高在世界都是悲哀的,因为完全没有糊口能力。他不愿意为糊口妥协,虽然因为尝试耽误了几年。幸好,在弟弟的支持下,从28岁开始用极度纯粹的精神需求,滋养自己的天分。人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有个规则的肉身。还有可能产生一个出格的灵活。但是最大的悲剧是灵魂不接纳肉身,海明威自杀了,尼采疯了,梵高半疯癫,都是因为这样吧。

    基因产生的动物,拜托不了基因性,人的群居特点,导致所有人需要认可。尼采知道百年内没有人能认识自己。所以写书,写给以后可能出现的尼采们看。梵高自卑,灵魂痛苦,所以作画,让别人知道自己灵魂的价值。作为一个同时具备吃喝嫖赌出口,和浅薄的琴棋书画出口的人,应该感到幸福,你的精神已经太容易在现在的社会平衡。但是社会的富裕,应该进步的部分,至少是让更多的艺术家变的更纯粹。

     4 ) 谨以此文纪念梵高背/身后那个女人

    (梵高死后的一些事。与电影无关。影评写了又删了)

    每个梵高都需要一个提奥,一个提奥妻子。

    当提奥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梵高传记中时,提奥的妻子,只有在几年前出现过在新闻上。新闻内容是“最新研究猜测,梵高割耳是受到提奥要结婚消息的刺激。“好像提奥老婆的作用,仅此而已。

    提奥的儿子给母亲约翰娜·波尔严做传时提到,梵高死后,那些当时不值一个钱的画塞满屋子。很多人劝她“处理掉”,但她没有。她开始整理梵高兄弟的信件,将那些没有时间顺序的信件重新编序,寻求出版,翻译出去。

    我承认,以前在梵高博物馆里,看到介绍里稍微提及过约翰娜做的事情时,我心理阴暗地想:拥有这么多梵高的画和书信,她一定很有钱吧。唉,我真阴暗。没办法,我看的梵高传记里,她只作为“给提奥生了小孩,两夫妻一起去看梵高,梵高很开心”的功能性人物出现。我能够对这样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有什么想象呢?当然是……合理的中国式想象了……

    找到她在1892年2月24日的日记,大概意译了一下:

    “今天有两个画家——Verkade and Serrurier。再次说法语感觉太好。他们觉得文森特的作品很美,听到这种赞美太不同寻常了。荷兰人不太欣赏他的作品。这让我想起了在巴黎的美好日子。

    明晚有个文森特的画展。我有很高期待。当我想到这种欣赏终于来到,就觉得是莫大胜利。这感觉真美。我一定要去那里听听人们说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态度——那些曾经嘲笑文森特,那他来作乐的人。“

    (没想到今天看电影哭了一场,今晚看约翰娜的日记也忍不住要哭)

    “孩子(指她跟提奥的儿子)会判断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想什么,感觉什么。他可以从她的日记,连同他父亲跟叔叔的书信,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在5月、6月和9月的日记中,她都不断提到梵高画展。她在日记中写“我要继续多翻译点东西了,我要赚更多的钱。“有钱,她才可以养活跟提奥的儿子。有钱,她才可以继续推广梵高的画。

    提奥死后,她写到“提奥的病之后,这些信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在家里度过第一个孤独夜晚(应该是指提奥死后的第一个夜晚),我就拿出这些信。我知道在里面,我可以重新找到他。悲痛日子的无尽夜晚里,这些是我仅有的安慰。我不是在寻找文森特,我是在找寻提奥。我在每个字里痛饮,我在每行间戳吮。不光用心去读,还用整个灵魂……我一读再读,直到看到文森特出现在我面前……我意识到这孤独艺术家的伟大和高贵。有时候这让我很伤心。我记得去年,当文森特死那天,我出去很晚。有风,下着雨,天很暗。屋子里到处有光,人们围着桌子。我觉得多么凄凉,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文森特那段时间感受的东西,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当他觉得‘好像世上再没有我的地方’。我希望你能体会文森特对我产生的影响。是他让我重拾内心平静。”

    经历了第二段婚姻,以及第二任丈夫的再次离世,约翰娜还在坚持给梵高办画展。尽管有人猛烈批评她,说她根本不懂画,说她在做一个她不了解的领域的事情。提奥儿子写到,直到1910年梵高画作首次在伦敦展出时,人们还在取笑这些作品。而约翰娜还在持续地整理那些没有日期的书信。通过里面提到的事件,给书信编号。一开始手写,后来打印,这些书信后来在1914年首次出版。在约翰娜在世时,出版社提出再版这部书信集,说明卖得还不错,这让她非常高兴。

    以前我想,梵高的作品太过超前于时代,注定只能在身后成名。看了约翰娜的日记后,我有了新的感悟:活得够久就是胜利。(此处应at德川家康就)如果梵高活得够久,也许就能等来约翰娜这双推手,也许生命就会不一样。当然,假设只是假设,梵高不死,提奥也不会痛苦发病,追随而去。约翰娜也不会因为思念而反复读信,最后读懂了梵高这个伟大灵魂。不痛苦,不穷苦,不孤独,梵高还是梵高吗?这话说出来,总觉得非常残酷。

    真正的艺术家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敏感地将世界的所有痛苦都抗在身上,转化成美的能量,奉献给这个世界。短命梵高如是,活得长一些的南海十三郎,亦如是。

    梵高终于是被后世记住了。而我要纪念一下提奥的妻子。

     5 ) Murder or Suicide?关于自杀论的一些事。

    从小生长在城乡结合部的我对于梵高的了解大概就只停留在从小学课本印到中学课本的那幅模糊不清的《向日葵》。顶多到高中的时候,课本上终于多了一幅《梵高自画像》。恍惚记得高中美术课上,一边狂写数学作业,一边听美术老师讲梵高的弟弟提奥资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上就是一个伪文青和虚假绘画爱好者对梵高的全部了解。无知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我毫不避讳的说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无非是为了获取一些大众科普以及对于第一次用油画表现的电影的一些好奇。

    尽管如此,预告片中关于梵高是自杀还是他杀的假定,让我还是带着略微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此片作为一部纯粹电影来欣赏。当我在影院第五排听到第六排的小姑娘问身旁的大叔男友屏幕上的约瑟芬鲁林和阿尔芒鲁林究竟谁是梵高,大叔用炫耀神气的语气指着阿尔芒说:“那个穿黄衣服的人”--------我这个伪文青还是从自己虚假的灵魂深处狠狠的鄙视了他们(diss他们纯粹是因为他们talk too loud)。

    对于画作或者人物传记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对影片的欣赏和热爱,仅仅想讲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想所感-----关于自杀和他杀。

    关于自杀:

    埃米尔迪尔凯姆有一本叫做《自杀论》的书,从社会学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角度对自杀行为作出了假设分析,等有时间我会再写关于那本书对读后感。如果用理性人假设去分析,自杀行为只可能出现在个体处于精神病态的情况下。但是社会上仍然有一小撮人,在非精神疾病的状态下,也自愿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在欧美法体系以及大陆法体系之中,逐年提出的关于人类是否有选择安乐死人权的案例,就是这一情况的佐证。

    关于安乐死,两周前网上有一段渐冻症老人选择安乐死的视频,引起热议。老人患上渐冻症——一种无法治愈且非常痛苦的疾病,于是老人选择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选择安乐死。视频中,他非常平静的接过医生提供的药片,在整个过程中,医生不断的询问并告知他有随时终止安乐死的权利。他服下药片一一跟他的老友告别,跟他的妻子告别。然后他握着妻子的手,呼吸渐渐微弱,眼皮渐渐合起。尽管最后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痛苦的抽搐了几秒,安静的去世了。视频中能看到他死去的身体。躯体仍然存在,精神却已经消失,便是死亡。

    经常有人戏谑的说,一个选择自杀的人,会不会在走向死亡的不可逆过程中突然后悔?他是否后悔不得而知,可死亡结果已经不能更改。

    我自己也曾经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直至前年。

    那时,我刚刚入职一家外企公司,这家公司在18楼,办公大楼共33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10:32,一个人影从我们公司干净明亮的落地窗前晃过。一个人在那天选择跳楼自杀。我只是一个办公室新人,事情发生时,守着电脑丝毫不敢懈怠的处理着每天定时堆积的400多封来来去去的邮件,并且出于尊重,也没有去看他的死状。我知道有人自杀,听见了警笛声,更听到办公室里的热切讨论。她们有的言称恐怖,有的大声嘲笑,有的评头论足。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死亡,对于一群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仅仅只是一天的谈资而已,此后再没有人谈论那件事了。后来我处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那家公司。直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这样的一件事,不为人情冷漠之类的道德话题。对于自杀这件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终归沉寂。就像电影之初,约瑟芬鲁林对阿尔芒恳切地谈起梵高的死亡之时,阿尔芒快速而冷漠将梵高的死亡归咎于“他的软弱”以及“他的精神疾病”。

    一个人死亡,他便失去为自己发声辩白的机会,无论他是否在意这些---诋毁或者赞美,他只能成为一座空碑,被人献上鲜花---哪怕他生前可能对鲜花过敏;被人冠以盛名---哪怕他生前自闭或人群恐惧。

    死亡本身,便是结束。被人铭记,则完全是因为另一回事。

    恩格斯说,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辩证存在。经常看到豆瓣上或者知乎上各路来自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的大神,阅读他们的文章,只觉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默默感叹自己无知以及萌生学习效仿的热情。孜孜不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狂热的艺术家一样,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他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未能应用实际或者交换的前提下)远远不及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若是找不到资助企业,或者资助者,几乎没有办法活着,更不必谈及创作。

    前段时间有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个国内非知名小众乐队,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表示,自己并非专职做音乐,都有另一份“正经”工作。不是他们不全心热爱音乐,而是创作本身并没有创造资本价值,反而会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别的工作工钱资助,创作几乎没有可能。你看,当我们指责文森特啃老啃弟的同时,指责他逃避工作的同时,假想---假如梵高一边经商一边作画,他是否还能敏感的察觉湖边光影在凌晨或者傍晚的变化?是否还有时间观察乌鸦啄食自己的午餐?----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毕竟并不是每个画家都像毕加索一样幸运。

    有些看似的偶然,常常出于必然。回归到自杀主题,自杀行为在一种假设下,来自社会认同感的缺失。我本人并不认同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社会假设,但是人们的确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认知评判他人行为道德。不要否认,苏格拉底不就是在一个城邦的集体道德下饮毒酒死亡的吗?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

    反观历史,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个时代的圣人经常在另一个时代属于异类、疯子或者至少是人群之中的一朵奇葩花---这个假定不必要也不充分。但我们确定,在不同评价体系之下的个体,属性就不再相同。我们都清楚这一道理,可为了避免道德诡辩,社会也不得不会选择符合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作为道德标准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标准。因此即使把梵高放在现在,在那些画作没有被人冠以价值的前提下,和电影里一样,你、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将他评价为逃避工作,混吃混喝,大手大脚花钱的疯子。因此,当我们给这一世的“梵高”冠以如此多的标签,当他唯一的天赋被世人贬低的一文不值,当他的道德甚至价值观都遭到质疑,你认为,他除了死亡还有别的选择?梵高之死这样一个偶然,应是必然的。

    电影进行到阿尔芒诘问加歇,控诉不能让不法者逍遥法外的时候,我一度真的担心电影的终结变成抓住了谋杀者的“正义而又欢喜”的空洞电影(虽然,我也认为不法者应该被抓住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吗?)。还好,电影的结尾,阿尔芒这个正义热切的小使者忽略了究竟是谁杀了梵高的这起刑事案件,转而去体谅这样一场死亡的“幸福”。

    电影中的文森特梵高深深地愧疚于给深爱的弟弟造成的负担,深深地愧疚于给周边人带来的困扰,选择不再牵涉他人的死亡,永远沉默在他的迷茫和孤独之中了。他的“自杀”行为,是对民粹道德的妥协,源于一个人对弈一群人的有心无力。

    可梵高还是抗争了。留下他充满了希望-绝望-热情-冷漠的画作,以及他所热爱的无论卑微还是伟大的世界。

     6 ) 梵高的死因,都写在他30岁的那封信里了

    文森特·梵高究竟为何而死?

    在他去世127年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一个多世纪的议论纷纷,凝练成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邮差的儿子阿尔芒拿着一封无法投递的信,造访了文森特去世前居住的欧韦,这里承载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十天时光。阿尔芒妄图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文森特的死因。

    是为情所困?是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

    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平凡的数字,早就给了我答案:309

    文森特死后,弟弟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他的书信,将其编号收藏。其中,第309号信,是在1883年8月,时年30岁的文森特写给提奥的。

    这封信的前半部分,跟往常一样,文森特谈了自己最近画的主题,以及对绘画技法的感悟。而在后半部分,他笔锋陡转,几乎预言了自己7年后的死亡。

    为了方便后文分析,我将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录入如下:

    又及:
    这只是一个怪念头,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我想加几句刚想到的事情。
    我不仅很晚才开始绘画,更为严峻的是,或许我也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
    如果用冷静的分析去预测或计划这段时间,那么,自然地,我也无从知晓。但是如果与很多我们了解其生活的人,或者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对比,就可以做一些有根据的推断。在接下来我还有余力工作的时间里,我可以接受的事实是,我的身体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到十年,这个假设并不草率吧。我愿意接受这个长度,更重要的是,因为眼下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个时间段,是我最可靠的指望。其他的方面充满了变数,我不敢随意揣测,比如,过了之后还有没有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个十年的结果。
    如果这些年总是劳累过度,一个人很难活过四十岁。如果一个人可以让自己从人们常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并且克服相对复杂的身体疾病,那么你从四十岁奔向五十岁时,就能过上崭新且相对正常的生活了。
    如我所说,未来五到十年的计划我有考虑过,但是目前并不在我的日程上。我的计划不是要救自己,也不是要避免太过情绪化或者太多困难——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并且,我也没有医生的本事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
    因此,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我并不急于求成,因为这样做显然不可行,但是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去画画。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个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让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因为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

    在这封信里,文森特提到了他对自己寿命的预期——六到十年,对于活长活短,他并不在意,他唯一的顾虑是自己能否在有限的几年中,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作品。

    这对一个刚满30岁、正值壮年的男人来说,毫无疑问带着浓浓的悲观意味。或许,你会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梵高,人生充满悲剧的梵高。

    而这恰恰是我要为他辩白的一点:他比任何人都热爱生命。

    在文森特留下的近千封信里,绝大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位巴黎的画商,也是文森特终生的艺术知己。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文森特极少在信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基调。

    我们可以看到,在给他的信中,文森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用大量篇幅,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调,向弟弟详细描述自己的所画所想,河流、树木、星空、田野……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且美,饱含着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74号信: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
    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
    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字里行间,充满激昂的生命力,令人感到绘画带给他的狂喜和感动。

    在《至爱梵高》中,电影提到了文森特生前在欧韦遭到排斥和欺辱,仿佛有意使观众觉得,这种平凡之恶,也应该为文森特之死负一定的责任。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他早已习惯与这样的人相处,甚至充满了友善的包容,可见这种事并不足以伤害他。例如第230号信中,他用戏谑的口气谈起欺负他的人:

    真是太有意思了。然而,事实证明海牙人是这样对待画家的:一个小伙子,从我身后或者是从窗户里,对着我的画一撮撮地吐嚼过的烟草,有时候真招人烦。不过,我并不因此沮丧,他们没什么恶意,只是完全不理解我,可能觉得我是个疯子,因为我画的那些线条,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当然,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也会将情绪宣泄到信中,例如提到父亲去世的第398号信:

    近来发生的这一切(指父亲去世)仍使我无法释怀,我靠着画画熬过了两个礼拜。

    又如第565号信,写到与同住的好友高更交恶:

    我觉得高更已经非常沮丧了,对美好的阿尔勒镇,对我们的黄色小房子,尤其是对我。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之前还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两人去克服。但是这些问题在于我们两人,不涉及其他。

    在写下这封信当天,文森特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充满悲观意味的信,几乎都是有实际的事因,而当我们回顾那封带着死亡预言的第309号信,文森特明确表示“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一个怪念头”,更显得意味深长。

    最重要的是,信中提到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显然,这里包含着他没有说透的另一层意思:当他在这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后,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森特的创作轨迹,在他短暂的八、九年绘画生涯中,他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法国欧韦,他人生的最后70天里,竟然以蓬勃的灵感创作了约70幅油画。

    别忘了,这个时候的文森特,是以一副疾病缠身的躯体和时醒时狂的心智,进行着如此高强度的作画,仿佛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燃烧出不朽的光辉。

    至于在1890年7月27日那天,将他定格在37岁的,是为情所困、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已经不重要了。

    正如《至爱梵高》中所说,当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本文摘录的梵高书信中文译本,来自《梵高手稿》(2015北京联合版)

     7 ) 带着粉丝滤镜看了九十分钟大型原作党同人 想和用爱发电的导演聊聊人生

    * 17-12-18 修改评分 过了两个月头脑冷静下来,粉丝滤镜变薄,还是把评分修改成了二星。如果这部电影都能五星,怎么对得起今年其他真五星片。以及修改分数可以防止想找五星共鸣的路人误点进来。原本想的是“我都给五星了,真爱粉们就放过我吧” 结果发现是我太天真,大家点开五星影评就是想看盛赞啊! 还是那句话,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作为情书可以满分,但做为电影是不合格的。 以下为看完电影当晚充满粉丝滤镜和愤怒的原文: ++++++++++++++++++++ 作为每隔几个月会去Getty看鸢尾花平复心情,有机会就去check美帝各处梵高原作,去年去阿姆斯特丹朝圣了两次的梵高真爱粉,从15年第一次看到Loving Vincent的预告就恨不得每天疯狂打call,跪求快出正片。用梵高的风格去讲一个梵高的故事,全油画手绘,波兰和英国人的审美加持,天啊简直世界圆满。直到今天看到正片,我的内心是撕裂的。 与我同行的是一对情侣,男的学导演,女的学动画,可以说是相当专业了。导演基本对梵高零了解,动画妹子和我一起去的阿姆斯特丹,但也只限于画面色彩欣赏。看完电影我们沉默地走出影院,许久,妹子幽幽地问,是我审美不太好,还是这片子真的不好看。 我和导演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真的不好看。 我能给出五星完全是因为有八米厚的粉丝滤镜,还有精彩绝伦的画面(但对于不习惯/接受这种风格的观众——比如导演君——来说,他的真实心声是:看得我头晕),以及基本每一帧都有梵高的reference。我没有数融入了梵高的多少画作,但所有人物和几乎每个场景定格都来自原作,等网上有资源了可以拉一个考据单子出来。就说一个我刚刚在芝加哥美术馆新鲜热辣朝圣过的The Drinkers,化为了酒馆的三个路人,摆了个画中的Pose, 和男主打了一架。

    The Drinkers(1890) 芝加哥美术馆

    就是这种路人和路边风景甚至转场都有原画支持的态度,让我不得不起立鼓掌并流下感动的泪水:这份爱的电波我接受到了,导演大大你花了五年百人550万刀拍了一个95分钟的情书,梵高真爱粉头把交椅除了Theo非你莫属。但是,您也不能让爱蒙蔽了双眼,只用爱发电吧。 充满了槽点的剧情如下: Arles邮差的儿子,我们的男主角,在梵高死后一年受父之托去巴黎给Vincent之弟Theo邮递一封总被退回的画家未曾寄出的信,跑到巴黎结果发现Theo追随哥哥而去已经死了,画商朋友表示你如果想把信交给Theo遗孀,可以去Auvers-sur-Oise找和这一家都很熟的Dr.Gachet问遗孀的联络方式。小伙子就跑去Auvers-sur-Oise找医生了,医生的女管家说你想问那个evil的事那真是太可怕了,医生不在你改天再来吧,男主角问那梵高生前住哪啊,女管家指路小酒馆。

    Armand Roulin的肖像(1888) 我们的男主角

    到了小酒馆和女招待搭上话,了解了梵高死前的故事,女招待说梵高爱去河边,你可以去找boatman聊聊,男主角就去找boatman了。boatman说梵高常常来河边画画超级寂寞,但他有一次带了一个姑娘来两个人特别开心,那就是Dr.Gachet的女儿。于是男主角又去找女招待了解了点情况,下了“梵高和医生的女儿有点问题”的结论,就兴高采烈地去找妹子对质了“你是他情人吧你们一定有点什么吧”。妹子冷淡表示我跟他不熟,并冷嘲热讽男主角热爱八卦。男主角无功而返,当晚住在梵高的房间里,做了一个关于梵高的梦。惊醒之后出门遇到一个用石子丢他的小白痴,追了一晚上,未果。

    钢琴边的Marguerite Gachet(1890) Dr

    第二天男主角去梵高自杀的麦田坐了坐想想象梵高为什么自杀,因为前一天的所有人都充满感情地告诉他梵高超冷静不像精神病而且他热爱生活,又被小白痴用石子丢了。追小白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老头,老头跟他说梵高的死有疑点,他可以去拜访一下另一个医生。另一个医生是个疯癫癫的老头(取材sorrowing old man),和他讲从伤口判断梵高不是自杀的,是被枪杀的,btw酒馆老板有枪哦~男主角就去和女招待对质“你们是不是有枪你们是不是杀了梵高”。女招待:???我们的枪早就卖了,你他妈傻逼么。对了你工作没了,也不要在我这住了,白白了您。

    Sorrowing Old Man(1890)

    男主角就去找boatman喝酒,了解到一个小混混经常欺负梵高,而且这个人也有枪。男主角对着boatman怒吼:你为什么不阻止他欺负梵高!?你都不珍惜梵高的么!?Boatman:???我为什么要为一个30多岁的大男人打抱不平,他不爽不会自己反击或直接走么,你他妈傻逼么,白白了您。就把男主角赶走了。男主角继续去喝闷酒,旁边桌有三个the drinkers,此时小白痴又蹿了出来,被the drinkers揍了,喝醉了的男主上前打抱不平,被警察带走了。警察是梵高死前做问话的警察,他又给他讲了一点温馨的梵高生前小故事,男主角带着郁闷和各种梵高的故事又去到了麦田,又遇到Dr.Gachet的女儿,妹子给他补完了更多梵高生前的细节。幽幽表示你们只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么。

    麦田里的乌鸦(1890)传说中的梵高最后一幅作品,其实不是

    此时男主角简直是一个行走的梵高八卦机,带着梵高的生平他终于见到了画家生前的好友,Dr.Gachet。Dr.Gachet的演员是GOT的波隆,闪耀着后世创纪录名画的光辉就出场了,娓娓道来梵高之死的真相:他是被我逼死的。男主角:???不不不不,我有充分证据表明他是被小混混杀的。Dr.Gachet:你不懂他活着有多痛苦压力有多大,他不想成为他弟弟的负担,他天才他孤独他blahblah。男主角:好吧我被说服了,谋杀案什么的我们就不管了,你能帮我把这封信给Theo的遗孀么?医生:好的,他的遗孀最近在收集他们的通信打算集结出版,作为交换我给你一封梵高刚刚开始画画时的信吧,帮你开启崭新人生!

    Dr.Gachet的肖像(1890) 私人收藏,1990年以

    在回Arles的路上,男主角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这封信。回到了Arles,他爹收到了Theo遗孀寄来的他们转了一圈想送到的梵高的最后一封信的复制品,他们又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这封信。全剧终,出credit。 通过我流水账的复述,大家能感受到这恋爱avg一样的剧情推进。上次看到这种npc指路npc指路npc型剧情还是在午夜巴黎,而我毫不犹豫的给了它一星。电影的最大魅力是不受限制地用影像叙事的魔法,而本片可以说是在故事情节方面相当失败了。 我的两位同行者给出了很直接的反馈:情节单线程流水账,而且导演的前提是“观众对梵高的生平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那对路人就很不友好了。“作为一个不了解梵高的人,我以为会看到梵高的生平,梵高的视角,或者导演从TA的角度去讲梵高是个怎样的人,”男性友人说,“结果花了九十分钟讲‘走近科学——梵高是怎么死的,我们走访了他生前的目击者,最后觉得这都不重要’。要不是风格惊人,我宁可去看探索频道!” 动画妹子附议,表示到后来她完全在看画面笔触,研究动画是怎么做的,情节是什么鬼她已经看不懂了。“人物一个接一个登场再退场,全都是“我很有来头哦我和梵高超有关系哦”,不介绍背景就开始感情充沛地讲故事,我follow不到啊!” 而我作为一个小小的梵高粉丝,虽然理解情节无障碍,人物都耳熟能详,基本能认出大部分reference,但这也不是我期待中的故事。 2009年我读到了《渴望生活》与他相遇,从此被这个人的痛苦与热情点燃;2013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Getty的鸢尾花,凝视着他的笔触,被蕴含其中的信息和力量震撼得几乎泪目;2016年我加起来花了两天时间泡在梵高博物馆,仔细地看了每一幅画的说明听了讲解,爱上了叼烟的骷髅,站在麦田乌鸦前,觉得终于更加了解这个孤独而薄命,天才且真挚的灵魂。这七年间,每一次和他的痕迹偶遇都有一种心灵震颤的感觉,比如Doctor Who的梵高集结尾至今每看必哭,比如和女朋友在MOMA手拉手看到星空的浪漫心愿达成,再比如影片中最后读的那封信,我在2015年的近代艺术史课上偶然读到了相关信件的全文节选,鼻头一酸眼泪就下来了,给文献拍了照片发给朋友:

    We take death to reach a star. 就像搭乘火车能去到不同城市,我们以死亡为翼,穿梭群星。 这是怎样一个孤独浪漫又热烈到几近天真的灵魂,说得出“死亡,可以让我们摸到星星”。 这是我想看到的梵高的故事,我想看到他燃烧至死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路人试图拼起他生前的碎片,留下一个苍白的似是而非的结论。你可以说梵高的死亡的确有很多疑点和不同推论,你可以说没人能描述出真正的梵高因为他是如此闪耀非凡,但你可以讲他的画,他的花,他的感情,他的热爱,他的痛苦,他的疾病,他的酗酒,他的伤痛,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他的家乡,他的旅途,他的过去,他的未来,他的苦艾酒,他的向日葵,他的黄房子,他的疯人院,他对艺术的态度,他数以千计的信,他一层一层堆叠的颜料,他自画像里颜色不同的眼睛,他曾经是乡村牧师看过穷人疾苦,他给小侄子出生画的一树杏花,他无人能敌的笔触和色感,他的画笔想传达出的信息,他在疯人院里看到的风景,他人生的最后六个月的100多幅画,他和同时代画家的爱恨情仇,还有,他眼中看到的星空,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些都是他曾经感动过千万人,也即将继续动人的故事。 总结来说这部电影有些被画面主导了情节。感觉导演是先确定了风格,keyframe和人物,“我要用到这些这些这些画感觉自己超屌哒”,然后看图说话编了一个故事。作为一封情书,可以打满分,但作为一部电影,我实在打不出高分。想想看这不就是梵高百年后一个真爱粉满怀热情做出的原著向大型同人视频,路人基本一脸懵逼,粉丝要么看到泪流满面“大大你好屌”,要么下场掐架“你对原作的理解有问题简直毁原作”。天下粉圈都一样,但这份爱意,值得被尊重和好好珍惜。 导演君,带着你满腔的热爱和一等一的审美,下次换个冷静的编剧吧。 最后以我最喜欢的梵高同人作品,DoctorWho第五季第十集, Vincent and the Doctor 的结尾作结: 点击观看片段,我又狂哭了一遍 The Doctor: Between you and me, in a hundred words, where do you think Van Gogh rates in the history of art? Curator: Well... um... big question, but, to me Van Gogh is the finest painter of them all. Certainly the most popular, great painter of all time. The most beloved, his command of colour most magnificent. He transformed the pain of his tormented life into ecstatic beauty. Pain is easy to portray, but to use your passion and pain to portray the ecstasy and joy and magnificence of our world, no one had ever done it before. Perhaps no one ever will again. To my mind, that strange, wild man who roamed the fields of Provence was not only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 but also one of the greatest men who ever lived. 那个陌生的,狂野的游荡在普罗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不仅是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致梵高,致Vincent. Loving Vincent.

     8 ) 恕我直言,这15个国家,125个画家,3周课程训练,4年多制作时间,65000幅“作品”,基本是白瞎了。

    梵高,只是一种滤镜吗?

    现在应该没人不知道滤镜是什么吧,就算没用过ps,没用过美图秀秀,也该用过手机自带的修图功能,其中就有能把照片处理成廉价绘画的选项,确实要逊色于这部电影,但前段时间流行过一个号称能让画家失业的苹果app,说实话,显然能比这帮活人干得更好。

    让我们来看一下制片方的宣传:

    “导演从全世界找来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接受为期3周的课程训练后,在接下来的3年多时间里,创作出1000多幅油画作品,然后又花1年时间,把静态画面转变为动态,来适应电影——这才有了这部每秒钟12幅油画,共有超过65000幅作品组成的世界首部油画电影。”

    WTF???

    普通观众很容易被这种说法唬住,但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真人演员在摄影棚拍摄真人电影,然后以此为底本在每一帧画面上堆砌油画笔触,技术含量恐怕比大芬村的行画都不如,实在不适合被称为油画电影,因为虽然使用了油彩,却不能称之为“画”。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猜的,而且和事实相符,有基本美术素养的人一看即知。

    我不想评论这种做法取巧,因为相反,这很笨拙和愚蠢,我不知道这125位画家具体是谁,但我想他们中的多数应该处于行业水准的末流,或者被这所谓的三周训练搞成了末流画家,多数时候画面都极不协调,充斥着未被覆盖未被简化的冗余信息,看上去就像打了折扣的真人电影,风格不统一,缺少耐看的细节。

    偶尔会有那么半分钟,电影呈现出还行的画感,比如主角初遇加歇的女管家(如果忽略掉那一动不动的纸板背景),还有追火车的远景,等等。也许是其中某几位,没有在往真人电影的每一帧上叠加油画笔触的愚蠢劳作中迷失,保持了几分画家的尊严。

    在照片底本或者投影基础上画画,很容易让人变得不会画,僵硬,失去表现力,无所适从。用这种方法制作2d动画电影,蠢毙了。某些特别荒谬的处理,比如堆满了不规则笔触的人脸上,嘴里含着两排整齐的牙齿。甚至很多地方,尤其黑白部分,仅仅就是模糊一点的真人电影,你管这个叫油画电影?

    因为真人拍摄打底的缘故,人物的动态完全是真实的,但是,画风不同的2d动画电影,实际上角色的运动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比如米老鼠、一休、疯狂美丽都和飞天小女警,所以梵高风格搭配真人般流畅的动态,实际是未经设计的,给人强烈的不协调感。

    这真的是一部基于梵高画作的电影吗?然而除了让原本深沉的原作动起来,像小丑一样可笑之外,基于画作的巧思少到可怜,剧情就不必说了,沉闷,无聊,低能到令人诧异,比我早就放低的预想更难看,更愚蠢,更无意义。只有能大屏幕观赏某些原作的构成还算可取。

    恕我直言,这15个国家,125个画家,3周课程训练,4年多制作时间,65000幅“作品”,基本是白瞎了。

    这是一部中途让我产生多次离场冲动的电影,所以吐槽也不会太认真。

     短评

    故事平庸,本来以为是纯手绘动画,原来是在真人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手绘,老实说很多场景好像……通过Prisma 之类的滤镜……效果也……不会差很多?贫穷艺术家的故事再一次养活了一百个贫穷艺术家

    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以油墨的流光溢彩表现对光线的捕捉,视觉呈现美轮美奂;在他人的言语罗生门中展现梵高生平及临终疑点,结合经典名作,剧本虽不无单薄,但整体编排还算合格,带有悬疑色彩的追寻,其实并不能增进世人对天才的解读(孤独是恒星的命运),情感落脚点反而在于卢兰;“在她卧室挂了四十四年”泪目。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温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头发

    12分钟前
    • 力荐

    真的好美呀。能看见画家们的笔触在一帧帧变化时流淌的过程,很神奇,大概也会有点分神吧。故事本身就是个侦探揭秘类的,如果要看梵高本人更细致的描绘,皮亚拉和奥特曼的版本都更好;但这部动画自然有它的独特美,能在每个场景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多么奇妙。罗南的脸和声音辨识度一样高!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画面大美,情节的着手点也很新颖,美中不足是关于梵高本人的刻画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关于艺术的探索。结尾感人至深。

    1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虽然不懂艺术,也不是梵高的粉丝,但真的被电影的美工和艺术风格所感染。故事有点像悬疑片,但越往后越能让人专注,天才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在个性和形式独特的追求,电影的画面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2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每秒12幅画,也就是12帧,这简直就是电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础之上画成梵高风格的画作,油画本来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细节,加上帧数减半,细节损失更严重,而且用动画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经完成的故事,毫无想象力可言,结果还不好好讲一个故事,这片子除了视觉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亨利.托马斯说过:“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用梵高的画风包装一个“罗生门”式的不同视点,创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梵高之死的动因做出一个推论。当众人皆笑梵高疯癫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生无可恋、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曲高和寡即是如此。

    2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多一星给幕后画手 明白导演想让大家通过梵高的画作来理解他 但以手绘油画作为电影 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描绘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 确实“形式大于内容” 但内容上为了吸引观众制造的悬疑叙述 不会被片中玛格丽特“为什么要关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这句打脸吗

    30分钟前
    • UndertheWater
    • 还行

    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36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做到这个程度只能忽略情节了

    41分钟前
    • 🥺
    • 推荐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43分钟前
    • 法蘭琪
    • 力荐

    以纽约MOMA《星夜》开始,到巴黎奥赛《罗纳河星夜》结束,全片参照和模仿的120多幅原作,在大银幕上呈现出画家表现主义印象派的浓烈气质。天空黄蓝翻滚的“梵高曲线”和努力向上几乎刺穿天空的柏树,会给观众当头一棒的眩晕和不适感。在工匠精神和致敬外,让画师这么团结奉献的,只能解释为真正的挚爱

    47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多方角度碎片式拼凑还原梵高逝前内心真相。1秒12帧,1帧1幅画,6万多幅油画,形式上够惊艳!油画卡通这是头一遭,美轮美矣,却因先拍真人后作油画,导致油画的惊艳感在观影中逐渐被真人影像感取代。不过就像导演所说,未来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界限本就会越来越模糊,几近融为一体,我们在见证历史啊~~

    4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电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响起的时候暴哭

    51分钟前
    • vesper
    • 还行

    画面表现形式新异。但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故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情怀是满满的,但情节是浮光掠影的。

    56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57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很有创意,也足够有心意。六万多张画,组成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看的有些莫名难过。

    60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催泪大作,心灵暴击。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真人演员加持让每一帧油画都有了人间烟火气,透过颜料可以读懂西尔莎罗南的哀叹。见到了两位导演,十分荣幸。

    1小时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