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极乐2019

    极乐201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2019

    主演:多拉·马迪森·布鲁格,瑞斯·维克菲尔德,克里斯·麦基纳,乔治·温迪特,亚布拉哈姆·本鲁比,马修·默瑟,Tru Collins,杰瑞米·加德奈,Graham Skipper,Rachel Avery,Mark Beltzman,Jesse Merlin,Josh Ethier,Jackson Birnbaum,Susan Slaughter 

    导演:Joe Begos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游乐设尸

    • HD

      FPS

    • HD

      神偷伊克巴尔

    • HD中字

      鬼娃回魂6

    • HD

      鬼娃回魂3

    • HD

      鬼娃回魂2

    • HD

      鬼娃回魂7

    • HD

      诡夜迷情

     剧照

    极乐2019 剧照 NO.1极乐2019 剧照 NO.2极乐2019 剧照 NO.3极乐2019 剧照 NO.4极乐2019 剧照 NO.5极乐2019 剧照 NO.6极乐2019 剧照 NO.16极乐2019 剧照 NO.17极乐2019 剧照 NO.18极乐2019 剧照 NO.19极乐201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讲述一个画家江郎才尽,此时她被人介绍了一种药物,服用后她不由自主开始疯狂创作,但人也变成了嗜血的吸血鬼。

     长篇影评

     1 ) 其实,这是一个“有毒”的软科幻寓言

    回望这一年,女性导演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显然比以往更受推崇。从玛缇·迪欧普荣获戛纳评委会大奖的《大西洋》,到王子逸笑傲北美颁奖季的《别告诉她》;从瑟琳·席安玛引领LGBT新一波热潮的《燃烧女子的肖像》,再到梅尔·图琪挑战世俗伦理的《红心女王》,每一部都堪称年度口碑之作。

    玛缇·迪欧普《大西洋》

    王子逸《别告诉她》

    瑟琳·席安玛《燃烧女子的肖像》

    梅尔·图琪《红心女王》

    但在这一众女性导演的作品中,杰茜卡·豪丝娜的《小小乔》显得尤为特别。这部以女性视角为主导的电影,却套上了一层软科幻的外衣,赋予观众们一种奇妙诡谲的观感。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向来大胆前卫,她从来不畏惧用剑走偏锋的手法,来展现自己的创作构想。她曾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2014年的《疯狂的爱》还被选为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影片。

    《疯狂的爱》

    而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小小乔》的女主角艾米丽·比查姆更是凭借本片拿到了戛纳最佳女主角。虽然评论界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豆瓣上的评分至今只有6.4分。但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诠释空间,而艾米丽·比查姆对爱丽丝这个角色的拿捏也是非常精准的。

    艾米丽·比查姆

    本片的剧本由导演杰茜卡·豪丝娜和编剧格拉丁·巴贾德联合操刀,文本的多重解读性也让整部影片不仅具备了虚实并进的文学特质,同时也拥有着值得探索的社会意义。

    英国型男本·卫肖的表演同样细腻动人,成功诠释了一位温柔却又略带神经质的植物学家。他和艾米丽的对手戏将整部影片推向了令人窒息的心理高潮。

    准确地说,《小小乔》是一部与现实接轨的惊悚科幻片。从这个层面而言,它其实与希腊鬼才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狗牙》《龙虾》)的电影很像,都是将现实嵌入惊悚空间,以符号构建当世寓言,展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症候。

    影片讲述的是,植物学家爱丽丝和自己的团队正在培育全新的花卉品种;其中,爱丽丝培育的“小小乔”迷幻妖艳、芳香扑鼻,它所释放的花粉还能入侵人们的大脑神经,赋予某种快乐的感官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小魔花,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却也随之沦为危险的生物。

    影片《小小乔》最大的魅力便在于它的模糊性,其隐喻上的留白赋予了这部电影耐人寻味的特质。

    花粉究竟是不是令人神经错乱的原罪,电影并没有给出任何准确的答案。但影片中人们所呈现出的种种异常行为,最终都指向了那一株株含苞待放的“小小乔”。

    影片中表现出的人物变化,是一种难以察觉、但又能隐约感受到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观众得以体验到压迫、不安、绝望和恐惧。“小小乔”释放花粉,从而改变人类感知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这是电影的外在主题,不难理解。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我们再次难免陷入到痛苦的自我怀疑中:“小小乔”究竟有没有操纵主角们的意识呢?贝洛的狗是第一个被“小小乔”感染的对象,主人贝洛敏感地捕捉到了那种转变,但却遭到同事们的暗讽。在此之后,贝洛毫不犹豫地杀死了爱狗,因为对她来说,此爱狗已经不是彼爱狗了。

    真正令人困惑和恐惧的地方在于,贝洛口中的这种变化不是天翻地覆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某种抽象化的变动轨迹。

    比如当爱丽丝的儿子乔吸入花粉后,看似性情大变,与母亲变得疏离。但在乔自己看来,这种变化只是“成长”而已,是自然而然的生理变化。

    可见,“小小乔”所赋予人类的“神经变革”,完全是以一种当事人“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当事人在自身发生变化后,会平静地接受,并继续一如往常地生活下去,只不过比以往变得更加乐天,更容易快乐。

    影片前半段,观众们很容易根据镜头所提供的这些信息,预设所有人的变化都是“无意识”的。但导演借乔之口,置入了一段很关键的台词:“你注意不到自己的变化,可以假装一切都和原来一样。”

    导演或许是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概念:所有被“小小乔”攻占大脑的个体,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个体,他们丧失了原始属性,而趋于“快乐”性格。

    那么这种快乐是伪装出来的吗?为了照顾“小小乔”,乔把蚂蚁全部杀死;为了多陪伴父亲,乔选择搬到野外与父亲同住。这些看起来过于理性、甚至略带残忍的行为,难道真的不是有意识的“伪装”吗?

    影片中的这段话看似玩笑,却明明说出了某种真相。“我们想让他也吸入花粉,这样一来他也就会像我们一样。我们所有吸入花粉的人,我们现在是一体了。我们愿意奉献一切去照顾小小乔,这是我们的使命。你现在觉得难过,是因为你没加入我们。如果你也吸入花粉的话,就会明白了,不会疼痛,甚至感觉不出区别。”

    他们假装自己与往常一样,反驳其他人“你变了”的观点。于是这个世界毫无感情地运转着,每个人为了“合群”,为了随波逐流,变得麻木、冷漠、虚伪;而诸如爱丽丝、贝洛这样过于清醒、真实的个体,迎接他们的是被斥为异己的下场。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借用“小小乔”,想揭露却是故事背后那光怪陆离、畸形扭曲的现代社会法则:在这功利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情感越来越趋于疏远,个体意识被不断剥离,我们唯有在失语的处境下逐渐学会伪装自己。

    在一个能够借助科技培育前卫植物的时代,对人类而言,整个社会却往后倒退了一大步。在这宏观的社会背景下,导演同时想探讨的还有微妙的家庭关系。准确来说,这种关系可以具象为“母性”。爱丽丝和乔之间若隐若现的母子拉锯战,在强烈的空间感和色彩的转换下,同样被很精妙地勾勒出来。

    被爱丽丝偷偷带回家中“小小乔”,不但目睹了这场母子拉锯战,它还决定了这场战役的命运。“小小乔”自一开始就被人为地剥夺了繁殖能力,但它却在无形之中给乔强加了“母性”,并让培育者爱丽丝丧失了本应拥有的“母性”。这层层嵌套的叙事,充满了导演怪诞的嘲讽。

    乔最后搬去和父亲共同生活,表面上爱丽丝失去了长久照顾乔的权利,但另一方面她也从这种被施加了繁琐道德观的义务中摆脱了出来。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承担了大于男性的抚养义务。这样的剧情设计,或许可以看做导演的“反叛”。

    在导演看来,爱丽丝并不需要为此感到愧疚,她完全有权力去追求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爱情。于是,电影的叙事在此拥有了纵向推进的力量,它在肯定女性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其挣脱困境提供了宽容的态度。

    影片中,“小小乔”发出的那一声超现实的“晚安,妈妈”,让我不禁脊背发凉。这种极端而沉重的爱,在尖锐鬼畜的日式配乐和幽暗阴柔的色调下,引人深省。

    若将“小小乔”反常规的生命性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或许可以说,那些所谓的“变化”只是个体的错觉。影片中的魔花带着触目的红色,如同每个人的潜意识,隐藏了太多的不安全感和道德焦虑。

    在这出惊悚的现代寓言中,断断续续的短促配乐如同冰冷的手术刀,重复切割着观众的听觉神经。而现代人的精神伤口是那样难以痊愈,每个人的心理防线看似坚如磐石,实则很容易就会濒临崩溃。

    如此走极端的配乐,或许也表明了导演的立场:“伪装”行为向来都是大环境下的产物,要用个体的力量去改变现代社会的惯性,本来就是一件以卵击石、吃力不讨好的事。

    作者| Ella;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2 ) 专访杰茜卡·豪丝娜:人不一定生来就是为了追寻快乐的

    (导演很多不同寻常的想法,对我而言非常具有启发性。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女主角采访→《专访艾米丽·比查姆: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你质疑》。)

    杰茜卡·豪丝娜第一次到中国,去了澳门,第二次则来到上海。到了酒店还没歇够,她就带着同样清瘦的儿子前来接受采访。

    初来乍到,她总是有点不太好意思似的说自己知之甚少,关于上影节的模式,关于中国电影的制作,关于中国观众对《小小乔》(2018)的反应,以及,关于儿子玩的那个无法在奥地利外登陆的足球游戏。

    谦逊得有些害羞,连笑意都会朦胧起来。

    从电影到见闻,聊到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总是略有腼腆地笑笑。

    可她的电影,是如此先锋、大胆。 表现手法,呈现结果都是如此之外,还有对评价两极分化的坦然甚至期许。

    她质疑希望、信仰与爱,更质疑真相。这样的电影人,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泡出了哲学家的深度。听她侃侃而谈,真知灼见俯拾皆是,原来竟有那么多事情,我们从未想过另外一面。

    她把电影奉在圣殿中,却点燃了圣殿不容置疑的存在。而她,杰茜卡·豪丝娜,成了影坛上又一位可敬的战神。

    每个人都成了问号

    本·卫肖之所以欣然接下《小小乔》中的角色,就是因为“对杰茜卡之前所有的电影极感兴趣”。

    从维也纳电影学院毕业后,杰茜卡以处女作《任性天使》(2001)登上影坛。等到《卢尔德》(2009)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到竞赛单元费比西奖,她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突破。以德国文豪克莱斯特入题的《疯狂的爱》(2014),成为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片。而首部英语作品《小小乔》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就为艾米丽·比查姆赢得了影后称誉。

    作品不多,但总能让人看到跟其他电影不一样的内容以及精神内核。走到这一步,跟她所处的环境不无关系。

    杰茜卡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艺术世家,父母和大姐都在绘画界闯出了名堂,尤其是父亲鲁道夫,可谓维也纳幻想现实主义画派的大将,二姐谭雅在服装设计领域颇有建树,而她本人则在电影领域崭露头角。

    这次《小小乔》能够吸引好演员,还能够打动戛纳评委,正因它不只在讲述一个科技与人心的故事,而它搅动的,更不只是这一片小小的精神天地。

    女主角爱丽丝(艾米丽·比查姆饰)是个科学家,在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里带队培育了新植株“小小乔”。它非但不是速成的,还要人们怀着爱意去抚摸、倾谈,才能成长。相应地,它会释放气味,激发人们心底的快乐。

    但是,小小乔渐渐有了控制人们情感与思想的能力,甚至“意愿”。

    有人说这像《黑镜》,用冷冰冰的科技来推演一个潜在的未来。杰茜卡表示,“我喜欢《黑镜》,但我觉得《小小乔》是不一样的,我不是在想象一个未来。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这不是对未来作一个明确的预判。”

    事实上,创作《小小乔》的基本思路,就是“设定一个女性版本的弗兰肯斯坦”。科学家爱丽丝培育出小小乔,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把生命赋予了一个未知的怪物。

    有了这样一个故事前提,才能进一步探讨电影的核心,即爱丽丝如何在对儿子的爱和对工作的爱之间左右为难。

    而在这个斟酌的过程当中,爱丽丝惊骇地察觉周遭的人在一步步变质、异化,自己再也无法确定应当如何去看待他们。“他们变成了一个个问号。”

    这种疑虑状态的投射,来自于杰茜卡在现实生活里或触动或困扰的经历。她接连举例说,有些人变了,你会想,“哦,那可不是我十年前认识的人”。又或者,你的孩子变了,因为他们长大了。当你发现自己所爱的某人,其实并不完全就如想象那般,你会觉得惊讶不已。两个人去结婚,两年后,他们就变得相互厌憎,怎么会这样呢?我们以为很亲密的人,有朝一日,大家的距离会变得非常遥远,这又是为什么呢?

    爱丽丝的同事贝拉(凯瑞·福克斯饰)到后来,越来越“不在状态”、“不是自己”了,但这时候,“是自己”还有什么意义呢?当你疯了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你自己,或者说,当你吃药了,你会不会没那么“是你自己”?

    这恐怕就要跳到另外一个话题“疯狂”,而这也是很让杰茜卡感兴趣的。

    《小小乔》令人惊恐而又兴奋的一个地方,是始终想要牢牢控制一切的爱丽丝,发现自己渐渐深陷于内心的流沙,曾经以为稳固的关系、观念甚至自我,都在随之下沉,但与此同时,她又像是一个接连押错筹码的赌徒,再憧憬鸿运都好,也会有一瞬间动念——不如,就让一切尽毁吧,落得个人神共灭,也好过这灰头土脸。

    有人觉得,到头来什么都变了,爱丽丝妥协,放任,看来什么都不会好了。杰茜卡谈结局这种放松的状态,“也许她是迷失了,也许她是高兴的”。这就看你要把寻常逻辑,摆在精神状态的什么位置。

    在挑选演员来诠释这种不一般的状态时,杰茜卡相中了艾米丽。

    不久前,艾米丽在《达芙妮》(2017)里演了一个顽固、好斗的疯女人。“这是一个非常摩登的疯女人版本,因为这些古怪的地方,都挺让人喜欢的,而且是很正常的。艾米丽有不可思议的天赋,而我的电影正好需要一个看重工作多于儿子的女人,我不希望观众去指责她,说她是个不好的妈妈。”

    正式拍摄时,杰茜卡就会经常跟艾米丽探讨,什么时候爱丽丝会发现别人变了,而通过什么方式,她会觉得自己是在胡思乱想。

    杰茜卡盛赞艾米丽的表现,“她是在一个很不稳定的基础上表演,因为这不是一部心理学的电影,不会有大场面来展现她的感受,她在电影里只能跟那种不安感合作,而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这是角色所承受的压力,我觉得她完成得很好。每一场戏,你仿佛都能听到一些内心独白。‘他现在是在撒谎吗?还是说,他正在说出真相?谁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这种情状下,观众不知不觉地就会以一种特殊方式潜入角色身上,甚至是代入到看似遥远的电影世界里。

    单一性的真相并不存在

    能潜入《小小乔》世界的人会更明白,对于心理状态的质疑不过是一角冰山,对真相的质疑才是海面之下叫人惊诧的二级内涵。

    爱丽丝、克里斯(本·卫肖饰)和贝拉,全部都是科学家。可即便是科学家,也无法厘清当下发生的事态。杰茜卡分析,“他们发明东西,发现事情,能够拯救人类,却也有可能毁掉人类。”而仔细一想,能让科学家也失去自我意识,其实是一件更有讽刺意味的事情。

    在创作剧本的阶段,杰茜卡跟曾经合作过《卢尔德》《疯狂的爱》的编剧拍档贾拉尔丁·巴哈德有过许多考量。二人最终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剧本,力图保证每场戏都有一些模糊的特征。

    比如,贝拉最后倒下了,那么,是克里斯他们把她推下去的,还是她自己跳下去自杀的?究竟是小小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脾性,还是说这一切,不过是爱丽丝自己的臆想,只为了能让自己顺利工作,不用带小孩?

    这些不确定的场景,就是杰茜卡觉得有意思的所在。

    “当你在质疑别人的时候,你也在质疑自己。”对这种视角问题,杰茜卡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就像我们这会儿坐在同一个房间里,我看着这个方向,而你看着那个方向。这就很像电影的摄影。”

    她很喜欢摆弄摄影机,譬如让镜头凑近某人,然后又把镜头移开。“镜头的位置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想要做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不安。”

    也就是说,她想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不断出现各种泡泡,“我这样判断,是对的吗?”或者说,当有事情发生,角色离开了电影画面,然后又回来,那作为观众,就会有一种感受,“嗯,怎么回事?有什么东西是我漏看的吗?”

    杰茜卡笑说,“我不会把整幅拼图都摊给你看,总有几块是找不到的,而我手上并没有拿着。”

    这就是为什么说,她的电影两极分化,很挑观众。

    其实她也明白,绝大多数观众都希望能在电影里找到线索,并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她觉得,既然自己都还处在寻找答案的阶段,又如何能给观众提供呢?“作为一个电影人,很难在拍电影时稍微留出一个缺口,让那种怀疑精神保持活力。”

    这种曲折隐晦的做法,当年杰茜卡在《鬼饭店》(2004)里就已经做过尝试。到了《小小乔》,她用了一个新的手段,那就是提供至少2个答案。真相不再具有单一性,并开始背离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

    在《小小乔》的试映环节,特定的一批观众会做好“被质问”的准备,所以能够欣然接受电影的特色。但是到了戛纳首映,面对大批不同背景的观众,情状就不同了。

    杰茜卡说,“当我看到观众在我觉得该发笑的地方笑起来,我会很开心。但我也会跟评委会成员说,《小小乔》是多面性的,会有很多不同的主题,你得让观众选择是关于这个,还是关于那个的。”

    电影的主线是爱丽丝在儿子与工作之间的权衡,但很显然,许多不管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的观点、指涉、意蕴,都随着故事发展渐次出现,并被真相与假象之争给联系到一起。

    “要是真的存在真相,那会是什么?一切事情是否会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在提供答案这方面,确实是很犹豫不决的。”

    人类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体

    杰茜卡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探究真相,这真相连皮带肉的,什么粉饰都不加。越敢直面,越显勇气。

    她深入许多常见的议题,在别人的陈腔滥调里,别有一种赤诚。

    “我有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当我在广播里听到一些所谓‘会让你感觉很好’的音乐时,我会想尖叫,我没法听。包括一些‘很浪漫的、美妙的’电影,我没法看。因为这是不真实的,它们遮盖了事情的本来面貌。”

    而爱丽丝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取舍,其实多少投射了一点杰茜卡目前的状况。她谈到当爸爸和当妈妈之间存在的不公平,“我必须得说,很多母亲就是很难放手。而且我经常想,为什么她们不能说,‘请照顾我的孩子,我要去工作了。’那种愧疚的不好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她笑着看了看跟来采访现场的儿子,小孩正在打游戏,还处在习惯跟着妈妈的阶段。“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但没那么多。我试图保持平衡,也希望能给孩子找到一个好的保姆,所以这并不难过,哈哈。”

    所以在她看来,电影结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绝望。

    杰茜卡自己就挺喜欢爱丽丝和心理医生(琳赛·邓肯饰)谈话的那个场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解脱。电影里很模棱两可——她现在是变了还是怎样?但这也是个真相。那为什么不放手,把孩子给爸爸?反正爸爸正好想要孩子,而她至少能专心工作……这应该是个开心的结局。她为什么不能过这样的生活呢?”

    正是让爱丽丝有了一段纠结、骇然的复杂经历,她才会有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观众同样如此。很多困扰我们的事情,其实正因为有一层困扰我们的所谓道德在,只是,道德由谁定义?道德为什么没有随社会变化而变化?而我们是否太习惯于被不完美的道德所束缚甚至折磨?

    在最初打算拍摄一部关于人们改变的电影时,杰茜卡总是想,“结尾就是要拥抱人的天性。”《小小乔》的结局是坏的,因为所有人都改变了?还是说结局是好的,因为所有人都被治愈了?又或者,哪怕在结尾出现一个充满丧尸的世界,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这其实正是我想要的感觉。所有东西都会改变,但是,没关系的,生活并不会介意如此。”仔细一想,杰茜卡近乎荒谬的“残忍”,其实已经上升到了某种哲学高度。

    “人类说白了,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体。其中,最强烈的观念就是爱。每个人都渴望爱,但爱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观念,而它使得我们能够沟通、生存,尽管我们当中有些人知道,它并不存在。这就跟我们其他观念是一样的,比如信仰、希望、科学。在当下,我们并没有那么相信上帝,而我们很多人都会离婚,所以信仰和爱也没有那么强大了,但是每个人都爱科学,我们总希望科学家会给我们终极答案。《小小乔》则说,科学家也并不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就像是牧师,他们假装给我们最后的答案,但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任性天使》里的女主角丽塔(芭芭拉·欧斯卡饰)就是个始终得不到爱的中学生,哪怕“爱”被有形无形地强调多次,而最终,对于爱的索求,让她走向了某种无爱的毁灭。《卢尔德》在一群病患信徒的朝圣之旅中展开神迹是否存在的谈论,到头来,似是而非的一个“神迹”让众人在信与妒之间摇摆,也不知道这宣示了上帝的慈爱抑或是残忍。《疯狂的爱》在爱与死的关系上大做文章,在平静的语调里,透过起起落落的戏剧冲突,掠过一丝丝嘲讽。

    而在《小小乔》里,还有个看起来有趣,但却有很深意味的设定,那就是培育小小乔的时候,需要付出时间,更需要付出爱,甚至要跟它说话,而它会让人感受到快乐。可以说,快乐也是一种可以等价交换的东西。

    杰茜卡补充说,愉快也是一个强烈的观念。她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奥地利学校体系的文章,说的是学校正在摧毁学生的快乐。“我就会想,这是指哪种类型的快乐呢?我觉得这很值得质疑。一个人做他或她想做的,就会开心是吗?我觉得,在所生存的社会体系里,能够担当一个受尊重的角色,这才是快乐的本源。”

    她笑着加了一句,“人不一定生来就是为了追寻快乐的。”

     3 ) 关于抑郁

    全是个人理解——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开映前看了一篇影评的标题,关于抑郁。所以看电影的全程都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 故事是以爱丽丝为主角拍摄,第一个吸入花粉的应该是助手和狗,同时还有自己的儿子。一个喜欢自己的人和自己深爱的人在变成另外一个人,她所产生的不解和怀疑是否就是抑郁症不被周围人所理解的主观意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这样的猜想,在所有人都吸食花粉,而花朵也在展览大受成功之后,周围人的变化都逐步成为表面,从表情到动作都像已经失去了控制。这是否就是抑郁症严重的时对周围所有人的主观臆想。对于周围人的不信任不理解达到了最高。而全程只有她的心理医生,在给她问诊的时候,表情里流露着对待病人试图分析她的心里和病情,推理她内心的想法。

    还有另外一点,在接近片尾的时候,整个研究所只有伯妮和她认为花粉是有侵略性的。剧里解释是因为只有她们俩人没有吸入花粉,但是有没有可能,因为她们都受到抑郁症的困扰,伯妮在片头就已经明确交代她有心理疾病,曾经休假很久。在一个刚刚失去唯一挚爱的狗,另一个也失去了她心中的儿子。也是一种暗示,女主的病情已经和伯妮的进展相同。而伯妮的死是另一种暗示,不吸入花粉最后的结局只有死亡。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在他儿子和助手聊天后,试图打消她内心的疑虑,但是聊天的内容和语气和进展都令人毛骨悚然。最后她儿子突然一笑和她解释着花朵无害是你想的太多了。她脸上流露出的迷茫伤心,被自己儿子嘲讽和不理解的孤立感。更让我觉得这就是关于抑郁患者视角的电影。

    她被迫吸食了花粉。可以理解为她治疗接受了某种药物。试图去融入外界的生活和人群中。可是当她推开诊室门,表情瞬时的变化,从人前的微笑到冷漠的一瞬间,仿佛就是“我放弃和世人解释我放弃救赎自己了”

    最后的最后,因为不被外界理解,被孤立,儿子离开了,研究所的人在放佛和她两个世界(香槟庆祝的时候取景很明确,只有她一个人在架子另外一面)她放弃了外界,她只有小小乔了。不论是外界的花,还是内心里她想到的回应“好的,妈妈”。

    配乐和取景,一开始和伯妮聊天,镜头慢慢推近逐渐没有两个人只有背景。后来她和领导聊天也是同样的手法。都是一个产生怀疑一个自信不已。每次诡异的音乐响起,看似是一个人被花粉传染,但是更像是有一个人离爱丽丝远去。花朵是意象也是病人对外界不理解自己的接口说辞。花朵的颜色很美但是又透露着诡异的光,栽培的温室内也是这种光芒。

     4 ) 冲养本喵来看的

    说实话,不是本喵我根本不可能看这片的.....习惯的会刷我本出演的所有片子,依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对本喵的喜爱及演技的赞叹,演技这两个字真的太烂了,小本不是演,他就是!艾丽儿、理查二世、布鲁图斯、汤姆、本、诺曼、弗莱迪……他在哪部片子里,他就是片子里的人!出拳打倒艾丽丝的一幕笑翻了……打得过誰呀我的本?年近40岁你依然象个花季少年!只想抱你入怀好好疼惜.....另外,女主的发型太丑了,真是看的心痒难耐要帮她撩上去....最后,清醒的别扭的苦与沉醉的幸福的乐,你要哪个?快乐就是快乐,不分来源——假如不把人类的文明进步做为己任的话..........................................................没想到女主居然拿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天呢,评委们都瞎了么?

    我本的香水无奖,天理难容啊……

     5 ) 速记.

    影片具有一种无菌的高度现代主义的纹理,精致营造的触感(科技霓虹,花粉,高清晰度摄影)引起一种实验室式的不适

    以植株密布的温室监控镜头为开端与结尾——密不透风的晕眩感,高度渗透的生物技术对人类生存的合围

    后人类恐怖氛围:大量非人感的镜头运动(机械,匀速,不以人类为焦点的移镜头),诱发恐怖谷效应的表演,无调性的声音处理(具有东方色彩的极简主义音乐,电子嗡咛,犬吠)

    不安感来自于叙述上的模棱两可(这也势必导致批评的模棱两可),心理现实主义的家庭伦理寓言或是关于科技滥用的恐怖故事:通过将角色的感情变化与关于花卉的阴谋论密切地编织在一起,以及引入心理咨询师这一与电影织体的调性截然不同的段落(典雅的咨询室中居然全部都是花卉的图像),镜头诱导我们以释梦的阐释学将“去除生殖能力的花卉寻求繁衍”的说法解释为人类求偶/爱情的一种隐喻(Chris对Alice),“花卉试图操纵其他物种全身心关切其自身”则是关于爱-控制欲/责任-逃避(Alice对Joe,Bella对宠物狗)的另一层隐喻,我们试图接受Joe的变化只是出于青春期男孩的正常需求与家庭缺失带来的某种压抑,然而很快故事急转直下并愈发诡异,观众被说服影片实则为生物恐怖主义灾难预言,于是精神类药物的隐秘操纵性和成瘾性,现代性异化,普遍抑郁时代中反常的快乐专政则更像是其真正的“内容”或“意义”,基于这一双重性,《小小乔》是一部机敏而成功的复调电影

     6 ) 你想要的快乐真的快乐吗

    故事梗概:在一个实验室里,培育了一批植物,这些植物有一种特异功能——花粉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让人类感到快乐,科学家给它们取名叫小小乔。

    主线一:这个新品种即将问世,一旦培育成功,实验室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荣耀,包括海量订单以及前沿科技,为了这个,大家期望很高,积极热情。

    主线二:女主爱丽丝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之一,她既是一个工作狂又是一个孩子妈,与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子乔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选择,当你选择了ta,你会接受ta的全部么,当ta给你带来不便时,你会放大ta的劣势么,当你发现ta的不完美,你还会对ta如此珍视么(此处的ta可以的小小乔,也可以是离婚这件事,还可以是自己的人格分裂)

    片中这个所谓的快乐真的实现了,按理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女主却焦虑满满,担心小小乔是不是为了排除异己,同化它身边的人类,担心这种快乐激素是不是另一种病毒甚至于危害人类,担心自己一旦被感染,会丧失本我,和原本的自己不一样,被迷惑,甚至失去自己……

    贝拉,是片子里一个看穿一切要本质的人物,当她发现自己的狗感染花粉后变得不像从前了,她毅然决然的杀死自己的狗。此时这是不是一种无形的较量?什么较量,当你发现你认为的本质,你又发现身边的事物并没有按照你预设的那样乐观存在,比如她的狗,结果怎样?细思极恐,她不允许有第二个声音了,为了这个不允许,代价很可怕很可怕很可怕……后来她在一次育苗过程中发现狗狗玩具,终于失声痛哭无法自拔,有意无意的自己也了断了。一来她无法面对自己和她的狗,哪怕是它的玩具,二来她无法面对争议和多元存现状。

    关于真相,以前总是很想挖掘事情的本质,想要拨开层层衣钵,抛开一切寻找核心,这有木有错?木有错,但什么是真实呢,是真理,真心,还是真感受?哪个才是我们要的真。你想要的真相,也许并没那么乐观,试问你能接得住吗?想起一句话,众人皆醉我独醒,请你想一想,你要做那个众还是那个独,答案不是唯一也没有好坏对错,只是说,你无论选哪个,都会付出不一样的代价吧。

    小小乔的气味让我们闻上去就是有种真实的感受——快乐,可快乐背后的真相会不会入侵大脑,对人类是不是有某种同化?小小乔会永生吗?我们都会变成另一种存活着的小小乔么?所有人们的观念都变得如此一致么?人类会死吗?…………这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你会害怕么?我想,此时此刻,我并不是想放弃探索,我只想醉一回,如痴如梦般与众人共舞

    关于音乐,片子值得一说的还有音乐,倘若没有这个音乐,估计你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生活片,音乐一起,整个影片调性全然一部惊悚悬疑。影片中几乎没什么悠长动人的旋律,尺八,太鼓等东洋乐器西洋用之,仅仅几个音,惊天地泣鬼神,就像是在灵魂拷问,声声逼进,莫名其妙的孤独感问天问地问自己,无时无刻不让你想象着是谁在推着你一直寻找元凶,是不是它,是不是它,就是,就是小小乔!

     7 ) 一点零碎的观后感

    1.魔花这个元素的加入和抽离,对人物的粗线条行为不构成影响。这个设计是高明的,置整部作品于一种真正的猜疑腔调之中,从而区别于常见的异类入侵题材。

    2.某条短评中提到的的“信息缺失”的处理方式同样也是,如同片中小男孩养的蚂蚁之家,导演截取观察展现的人类生活可以等同于小男孩观察的蚂蚁之家的截面,都是静观之下的姿态,光滑、平整、表面化、渺小化、无机化。大多数电影作品在于对人物和情节的拆解、溶释、分析,通过增加信息量和情感浓度来提高观众的共情和自省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对现实的“过分”解读。此片不然,导演颇有机心的祛除信息,个体固守自我思想,与外界交往中呈现出最简化的行为,与他人之间亦不存在真正的情感沟通。

    3.人工感与人工感。在Hausner之前的两部作品中,无论是《卢尔德》还是《疯狂的爱》,题材都并非具有人工感的题材,而这是它们与《小小乔》差异最大的地方。在其他方面,此三部均是影像上祛除情绪的人工感无机感较重的运镜风格(除了此片镜头更运动),作者态度均是疏离的审视角度,其主题均是“人”这一柔软主体的柔软情感的无力、冷淡与荒诞。前两部在人文类题材上佐以人工感极强的画面镜头及电影节奏,得以幻化出某种冷淡但凌然凡品之上的灵气。《小小乔》的内核仍可谓是人文主旨,但形式上是人工感极强的实验室、魔花组合,于本片则是人工感(题材)再加人工感(影片制作风格)的叠加,而双重的人工感对于不同的观众也是观感完全不同的。

    4.是过程的、空间的作品而非单向线性运动的作品。装置。镜头、画面及奇特配乐,共同组构成一个完满空间。导演在镜头运用上也通过在一组人物对话中镜头推进到虚空第三点的方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有结局的电影,但并非完全单向线性运动的作品,企图在有进度条的媒介中塑造空间,任意拉动时间线,空间均是完整的可独立的疑惧空间,是为装置影像作品。

    3.5。

     短评

    黑镜什么时候能回归这个水平

    4分钟前
    • 十二
    • 推荐

    全场都被这鬼畜惊乍的日系配乐吓得啼笑皆非,诡谲的音效、横向移动的字幕、向着对话人物间空档缓慢推进的摄影,视听手法新颖的后现代科幻惊悚片。看到最后,人类被自己所培育的魔花控制情绪、放下包袱、欣喜地接受当下,表面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结局,实际上则是对人类一个个变成行尸走肉般“快乐僵尸”的隐喻。

    9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饲养蚂蚁观察如何筑巢,饲养爱犬相信足够忠诚,饲养孩子需要陪伴孤独。温室里的花朵,它不用说话就能带来快乐,于是人类终于集体放弃了悲伤与痛苦的情感。某天小小乔终于上市推广开来,每个人都培育小小乔并吸食了它的花粉而变得快乐,作为地球上唯一一个知道真相且清醒的人,你,会选择吸食小小乔吗?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风格接近“圣鹿之死”,剧情却是“天外魔花”。声大于形,伊藤贞司的诡异配乐比鲜红欲滴的画风还惊悚。女主全程表情呆滞,竟然KO“燃烧女子”拿下戛纳影后,除了分猪肉我找不到别的解释了...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前半程特别讨厌,觉得又一惊一乍又故弄玄虚。然而渐入佳境,惊悚悬疑逐渐引入心理学和形而上的悖论,真假虚实、假快乐与真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以至于结局一黑到底,假快乐最终也变得胜似真快乐,everyone is happier,导演的聪明劲儿真是用对了地方。电影完成度很高,配乐也可能是年度最诡异最wtf,吓得几次差点从座椅上跳起来。

    1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赤色恐惧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今年的SIFF惊喜】就是非常特别。声音设计做得真好,soundscape as a (vital) role,伦敦公寓门外的摇曳树影搭配古筝过耳难忘;每一个角色都是既模糊又坚定冷静,女主也是,在这种超现实设定里还能演出(让我)可以identify的效果(我与世界:我?世界?爱咋咋滴吧),我觉得影后是实至名归;难以定义的小尺度叙事创造巨大文本空间(存在主义?探讨幸福?自我意识?心理分析?随便怎么解释吧,但这可解读性没有消弱我看故事的乐趣);影像语言既有诡异独特风格(比如每一场对话的zoom in镜头都是对准一个虚的点)而且成体系,形式主义强迫症也没啥可抱怨的。

    28分钟前
    • 力荐

    被配乐吓死…如果把小小乔的病毒看成另一层面的“母性”,是否可以理解女性变成母亲后的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失去自我行为?

    30分钟前
    • 贡丸猩猩
    • 还行

    怪异而有趣。从开头第一个画面起就陷入一种催眠又一惊一乍的情绪,弹幕般飘过的字幕,旋转着的培育室监控画面,一朵朵红艳诡谲的花。见过太多人工智能颠覆人类世界的故事,但你听说过植物智能的危害么?它甚至很难被判定为有害,因为每个人都因为它变得更快乐,相敬相爱,不再纠结,保护着小小乔花。结尾那声“晚安,妈妈”过后,旁边老外抽了口气说,scary!各种东瀛风竹笛、击鼓、犬吠等奇怪大音量音效突然冒出,真真科幻惊悚片。PS,半英国片,有句台词是我们将把这种快乐花推向全世界,甚至欧盟XD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7.5/10。我观影的两个角度:中产阶级矫饰的完美和对母性角色的质疑。被花粉侵染的人们以维持表面一切完好的假象来保护魔花,最终女主也被侵染,却俨然一副中产或上流虚假平和之“圆满”结局。女主从不以为意到渐渐焦虑,心理医生提示她也许魔花的恶果恰恰是她自己潜意识的浮现:儿子对自己的依赖感消失也许正是她所希望的,她并不想履行母亲的指责,而是投入满足自我的工作中。科幻和心理戏平行双线齐下。女主对男主示好的不投入、对儿子无暇关心的歉意……被花粉感染……一切都美好得可怕(联想到《Pity》中男主只能在悲伤中感到愉悦):似乎产生了爱意和理解,但都是为了魔花而形成的同盟cult。终于她自由了,她也不再自由。影片同预想的(概念书)几乎一样,完成度不错。错过了开头。观影于戛纳电影节。05/14/2019

    34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72nd Cannes# 影后。7分。影片观感就像兰斯莫斯拍了一集《黑镜》的剧场版。豪斯娜的研究工作做得还是相当细致的,片中各种生物学技术细节都很说的过去,对科学原理和话语都保持了很好的尊重,影片的美术和服装设计得相当出色,惊悚感主要是来自希腊诡异浪潮式的无表情表演(营造某种“uncanny”的感觉),但更多的还是靠日本风的音乐来营造一惊一乍的气氛,写得虽好但是真得有点滥用了。影片对(技术带来的)“快乐”的伦理探讨十分有趣,也讨论到了“主体性”这种大问题。影片显然是有着颇为精心编排的的隐喻和丰富的哲学探讨面向。最可惜的一点就是花粉控制人这件事,其实由爱丽丝的心理咨询师给出了另一个解释:作为工作狂的爱丽丝对自己疏于照顾儿子这件事心怀歉疚。如果能保持住这种暧昧性就更好了……

    3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7分,仍然保持了之前作品闷蛋风格。不过,这次选择了一个相当现代的题材(其实是科幻)。美术还是各种大块的黄绿红这种,摄影倒是运动起来了。主题其实在之前很多科幻恐怖片都有涉及,好似《天外魔花》之类,好在风格明显。以及,配乐非常诡异。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花吃了那男孩,原来我非不快乐。

    46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在软科幻的外衣下,讲述的其实还是当代人内心深处隐秘的不安全感。尽管满屏的红色花朵显得如此触目惊心,它们弥散出的花粉亦可能只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幻觉。这也是豪斯娜在《小小乔》中做得出色的一点,正如影片中不停复现的挠人音乐,也许只是某种焦虑情绪再明显不过的外化。故事本身并不完美,甚至某些部分带有后现代式的空洞(特别是影片前半部分),但随着叙事的深入,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臆想,逐渐混做一团,解读的空间也随之被打开。

    49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22thsiff#《小小乔》绝对是我上影最大的惊喜。它是一部存在主义的恐怖电影,讲述了我们无法理解自己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一种无思想、无负担的幸福的诱惑。特别要说导演豪丝娜为电影做了一些令人不安和特殊的事情,除了在原声带上偶尔的无调性尖叫,她提供了一种更克制的不安,电影中的女主角无法理性地接受可能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采取了一段微弱的恐惧和不确定性的时期,这段时期通常会引发这个经常被讲述的故事。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容易归类的电影。从视觉上看,这是一场盛宴,将装饰艺术的粉红色和薄荷绿与对称的白框形成对比,隐约地唤起了70年代一些失传的科幻电影的美学。

    50分钟前
    • 素素素素素丶
    • 力荐

    惊呆!学生作业一样的质感居然进了戛纳竞赛单元!这配乐真的是审美扭曲的典范了。

    55分钟前
    • 大蒂茎蕾
    • 较差

    概念先行的电影,但文本其实十分贫瘠,意象搭建完全失败,颠来倒去还是浮在这个概念框架上,经不起推敲。冷感梳理的镜头和怪异的配乐十分刻意,导演一头钻进形式的囚牢。

    57分钟前
    • 日王仔
    • 较差

    政治意味很强啊。片中很多极具装置艺术气息的场面辅助电影叙事,比如老研究员爬窗户回头看到一动不动却似饿虎扑食的花丛、心理医生墙上的画医患相拥,现实中却冷漠地例行查问的对照...当然,这部电影最后也像一个装置艺术,很好地抛出了议题,却欠缺电影真正应有的感染力。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B / 开头干瘪,但之后随着配乐表演多个层次的旁逸斜出调性逐渐丰富,甚至在这个一眼能望到头的单薄科幻设定之下发掘到了极其细微的当代症候。它并不同于《圣鹿》一般直接的病态具象,而是着力于捕捉对“常态”与“非常态”进行“分辨”这一行为本身的焦虑,这恰似一种“塑料”包被的困顿状态:批判与批判的无力之间的无休止缠斗。为了呈现这种状态导演所采取的手法可以说是无比谨小慎微了,她让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出现偏离与失常,又让它们相互团结成一副欣欣然的科幻类型模样。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韦斯·安德森凭借本片中男扮女装的精湛演技,成功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1小时前
    • 把噗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