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你好,疯子!

    你好,疯子!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大陆2016

    主演:万茜,周一围,王自健,金士杰,李虹辰,莫小奇,刘亮佐,曹卫宇 

    导演:饶晓志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酿魂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剧照

    你好,疯子! 剧照 NO.1你好,疯子! 剧照 NO.2你好,疯子! 剧照 NO.3你好,疯子! 剧照 NO.4你好,疯子! 剧照 NO.5你好,疯子! 剧照 NO.6你好,疯子! 剧照 NO.16你好,疯子! 剧照 NO.17你好,疯子! 剧照 NO.18你好,疯子! 剧照 NO.19你好,疯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七个互不认识的正常人莫名奇妙被关进了疯人院,为了逃脱这七个人费尽了心思:能把“死人说活”的话唠律师马睿(王自健 饰)、出口成章但性格懦弱的历史老师萧乃恩(金士杰 饰)、“混不吝”的记者李正(周一围 饰)、一心只想回家见女儿的兽医韩沐山(刘亮佐 饰)、脾气暴躁的出租司机杨猛(李虹辰 饰)、貌美圆滑的公关莉莉(莫小棋 饰),外加一个失忆了的奇怪女人安希(万茜 饰)。这七个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为了逃出疯人院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荒唐事,然而这一切都被疯人院里监控摄像记录下来……

     长篇影评

     1 ) 疯的双重含义和无解的孤独

    先说不足:电影的几点不足都是剧场到荧幕的水土不服造成的。

    比如话剧腔重:开头周一围说话的时候特别拿腔拿调,还有最后饱受好评的万茜的内心剖白,在剧场里是有必要的,但在电影里其实有点做作,因为戏剧的观演关系要求演员不断进行“总结式”独白,台词本身要负担起重现剧情的任务;但是在电影中这种重现是不必要的,本身镜头给的内容已经足够观众去做解读了,全都挨个说出来反倒是画蛇添足。

    其次是,本身剧本可能内涵很丰富,但是放到电影里,尤其时间比较短,社会批判转向人生孤独的时候操之过急。很多地方交代不够,显得生硬。矛盾爆发之后虎头蛇尾这一点也导致前期的力度不够,关于阶层歧视偏见这些,没有点到。对于疯子的第一重解读没有完成好。 最大的问题是,疯子的双重解读之间是分裂的。

    为什么打三星呢?因为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也很精彩,以上缺点不能够埋没它。

    首先是疯子的第一重解读。 七个成年人被当作精神病患者抓入精神病院,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需要做的一个事儿就是证明自己没疯。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如何证明你没疯?

    福柯说,没有把文明叫做疯癫并加以排斥的历史,就没有疯癫的历史。所谓文明和疯癫都是社会构建的,是概念的而非实际的。当他们通过唱歌,合作等行为证明自己没疯的时候,其实已经预先承认了疯癫是存在的,并且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是合理的。 之后的对抗也好反叛也罢,不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实际权力掌握者院长的承认,进入到另一个群体——所谓正常的群体。这个时候“疯”作为一种社会标准,使个人开始异化。类比文革,可以想到同样一批人为了不成为黑五类而努力将大帽子扣到别人头上。影评关于这一部分完成比较好。这个时候的疯子,可以成为和异教徒、荡妇、变态等等相等的概念,因为他们都是人为的被流放愚人船的群体。 这一重解读引出了文明表象之下潜藏的阴影。 随着剧情的升温,“疯”这个构建的概念成为一种武器。 在这个封闭的精神病院里,逐渐产生强者,强者控制弱者占有女人。一开始是智力的强者,由记者担任,后来是武力的强者,由出租车司机扮演。强者掌握了资源分配的权力。决定吃不吃饭,吃不吃药。睡不睡女人。 尤其是在出租车司机扮演暴力强者的时候,其实是阶层的倒置,律师医生白领这些所谓的中产阶层不得不屈服于底层屌丝之下,是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 在这里回应了第一重批判,就是社会构建起来的文明秩序,其实是很脆弱的。 但是可能是准备大反转吧。在这里用的篇幅很短,所以有言未尽之感。 接着是疯癫的第二重含义,也是让我个人很感动的部分。 个体对于社会的疏离,个人的孤独。让人很可笑的满足了疯的所有条件:不能正常的同别人进行交流,不能接受社会的秩序,不能很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于是开始反抗:讷言寡语就需要借助巧言善辩的力量,软弱可欺就要希望变得叛逆硬气,不够漂亮就需要借助女人味儿性感来武装自己,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要有一个思维严密思想独立的自己出现。对爱的缺失,对自我的不认可,就需要父亲的爱和老师的认可。 于是人开始异化。成为精神分裂的患者。 如果知道反思,那么就需要治疗,自我救助,这是本能。 无论念圣经也好,服用药物也好。都是在进行治疗。 希望自己能够回到,疯的对立面去,回到正常人的世界里去。 最后的和解是一个亮点:或许有很多品质是社会认可的优秀品质,但是不一定是支撑我们走完人生的必要品质,因为走完这一生不一定需要漂亮,博学,善言,勇猛,智慧。但是一定需要的是能够直面的勇气,和能够走下去的信念。 这是主人格所具备的。 结尾彩蛋很好,让和解变成无解。 但是两重含义的衔接,缺失做的很突兀。导致前后部分都变得力度不够。 演员很惊喜。演技基本在线,起码不会出戏。 三星是三点五分。 为什么多打五分? 呵呵。 因为前面刚看完 那年夏天你在哪儿。 对比起来, 这片儿真是一股清流啊。

     2 ) 你说,疯子有几次元?

    你说,疯子有几次元?
    昨天《你好,疯子》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点映会,我有幸能在2017年1月1日它正式上映之前观看了整部电影。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整体感受就是:剧本不错,演员合格,导演合格,总体来说,影片合格。
    影片一开场的场景就设定在一个“有着浓厚复古气息的废旧厂房里”(借鉴于电影原台词),人工设计过的痕迹太重了。这是本片编剧也是话剧导演饶晓志的初次大荧幕尝试。我想他八成是把电影当成话剧来拍了,这种不可让人相信的叙事一贯到尾。
    整部电影我以为在影射和讽刺整个社会历史进程、当权者、底层群众社会现象以及人性。倘若在结尾之前一切都还有那么些意义,那结尾的彩蛋也就太坑爹了。就此,整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全部崩塌,导演带我们见识了一个疯子的多次元世界。导演设计的女主角的自我救赎之路是很坎坷,可我怎么觉得剧情的一次次反转更是为了玩弄了人心和赚眼泪呢?
    我实在是不懂万茜为何执意的念出“你好,疯子”的台词,导演为了向我们说明为什么取这个电影名字也是拼了。坐在电影屏幕面前的我时刻觉得自己坐在戏剧舞台下面,能拍出一个生穿感这么强的电影,导演即使写了不错的剧本也只能算合格了。相对于前段时间上映不久的《驴得水》,两片具有同样的特点:戏剧感太强,力度太硬,不够柔和。这你让看惯青春校园片的主要观影人群何去何从?我有点担心电影票房。
    万茜在这部片里也算合格。万茜本身就是好演员,所以演到这个份上是应该的。没有败笔,也没贡献出影后级别的“神笔。”
    最后要说一下本片的营销不大对劲,有点恶意误导和欺骗吃瓜群众。本片的疯子说的可不是主流人群对那些疯狂追梦的人们的称呼。别打着梦想的旗号揽钱,这比拿颜值圈钱好不到哪去。疯子就是疯子,万茜在电影里顶多算是一个艺术素养良好的精神病。
    我知道一些事但是不告诉你,我也很难受。不是我不剧透,某些人不让。
    END

     3 ) 从《夏洛》到《你好疯子》:话剧电影的优势与尴尬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提示:本文包含电影《你好,疯子!》重要剧透,未观看电影者请谨慎阅读。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正在上映的《你好,疯子!》。继喜剧片、青春片浪潮后,似乎话剧电影也大有形成浪潮滚滚袭来之势。话剧电影凭借反复打磨的出色剧本与演技,似乎成为国产电影口碑维护的中坚力量,也不乏票房黑马的出现。但话剧特有的“话剧腔”也在大银幕上呈现出尴尬与过火之感。

    先看看《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前者成为2015年的票房黑马,收获14.4亿票房,赚得盆满钵满;后者成为2016年的话题电影之一,虽然话剧电影形式引起争议,票房也并未突破2亿,但整体口碑甚佳,甚至获得了豆瓣2016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电影的称号。

    《夏洛特烦恼》本是“开心麻花”创作出品的舞台剧,首演于2012年11月,票房火爆。2015年,改编电影上映。相比其他国产喜剧片,《夏洛特烦恼》片中并无来去匆匆的过气流行语,每处笑点都能够引发观众爆笑。票房成功反超拥有大IP、大明星,却不怎么好看好笑的《港囧》。也许是由于《夏洛特烦恼》主创们经过了长期的舞台实践,剧本经历万千观众的现场检验,因此能够把剧本中的笑料编排、笑点设置等方面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小制作但有诚意的作品。

    电影《驴得水》也是由同名话剧改编,话剧版《驴得水》口碑始终居高不下,被改编成电影也是情理之中。根据导演透露,《驴得水》创作之初本来就是要拍电影的,阴差阳错搞了话剧。《驴得水》本与“开心麻花”无关。电影版《驴得水》拍摄完成后,被“开心麻花”买下,成为出品方。一方面,“开心麻花”需要《驴得水》的良好口碑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而《驴得水》片方也需要开心麻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电影宣传力度与票房人气。最终,《驴得水》取得1.7亿票房与较好的口碑,总体来说应该是双赢的。

    《你好,疯子!》也是“剧而优则影”的产物。该片导演饶晓志在戏剧界很有声望。他曾给孟京辉做副导演,执导的话剧作品《你好,打劫!》《将爱情进行到底》都很有人气。《你好,疯子!》是“你好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曾有一种言论说“戏剧圈的导演现在集体涉足电影圈,把国产电影的智商都提高了一个档次。”意在夸奖话剧电影剧本好。的确,这几部话剧电影都在剧本上下了功夫,相比绝大多数国产烂片,绝对是对得起观众的智商。但同时带来的“话剧腔”也成为急需改进的问题。

    再次提醒,下文包含剧透内容。

    《你好,疯子!》上来就把角色与观众置于一个密闭空间内,不交代任何缘由,让角色自己去研究,让观众自己去猜想。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与电影的疏离感。虽然作为电影手法无可厚非,结尾也给出了合情合理的说法。但这种独特密室的单一场景设定明显来自于话剧。稍微动动脑筋便能想到:结合中国国情,这种密室囚禁的极端做法在中国的法制与电影审查制度下,显然最终必然有反转的解释:要么一切是设计好的实验/玩笑/游戏,要么是一场虚幻的梦,是不存在的。因此这已会让一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开始猜疑,带来并不流畅的观影体验。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跳出这个框。若片尾最后,所有主角真的逃出生天,大开杀戒,或被精神病院折磨致死,这反倒会成为国产电影的突破了。

    电影在七个角色在“被莫名认定为疯子而被囚禁”的设定下展开,主角们在精神病院的监控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举动。齐声高唱《月亮之上》、跳印度电影《情字路上》中的舞蹈《燃烧的爱火》、大打出手等等。从中我们似乎看到创作者对人性中的荒诞的夸张与放大。一群年龄各异的人又跳又叫,完全不符正常人的逻辑。除了迷惘的旁观者万茜外,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这种对“正常人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极端夸张,使得电影逐渐变成一出闹剧。演员们情绪亢奋、歇斯底里的感情状态仍有话剧表演的感觉。尤其是集体“自扇耳光”的一场戏,颇为眼熟。典型的“话剧式”表演。我们对演员的敬业表示尊敬,但每部电影都要“扇耳光”,难道非要以这种形式“打肿脸充胖子”吗?

    正当观众坐看闹剧如何收场的时候,电影又画风一变,变成了针对掌权者的讽刺剧。与《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原班人马不同的是,《你好,疯子!》大部分演员都是专为电影而选择。其中不乏演技派,如近年频频出演大陆电影的台湾老戏骨金士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获得者万茜等。周一围饰演的记者从一开始就莫名成为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上文所述一系列荒唐举动均是由他“指挥”。在质疑与反对声中,杨猛饰演的司机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将记者“赶下台”并囚禁起来,成为一个新的,但更独裁、更强权的强权者。他霸占“莉莉”,对其他人暴力相向,一股“社会人”的痞气。最终,这个“暴力者”也被群众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倒”。随即掌权的,是新成立的、由三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医生、律师、教师。然而,这个团体也并没有好到哪去。在“指出唯一疯子你们就能出去”的诱惑下,他们轻而易举地充当了独裁审判者的角色,决定将万茜沦为他们的牺牲品。

    从此能看出,电影似乎将重点集中在对权力的批判与讨论。但随即,电影却又迎来了最大的反转:万茜饰演的安希才是患有重度人格分裂症的疯子,其他所有人都只是她幻想出的附属人格。

    在前面一直处于迷惘状态的安希这时才“变身”主角,而金马最佳女配角万茜终于等到了展示演技的机会。在一个长镜头中,万茜在数分钟内变换7种人格,自说自话,并对其他六种附属人格上演了一场真情告白,淋漓尽致地飚了一把演技。确实厉害。然而,似乎这种推翻的反转设定似乎成为了刻意设计的“万金油”:一切设定上的异常(密室、情绪亢奋)都可以归结为角色的幻想而强制性地具有了合理性,从而堵上观众的嘴,让人无法反驳。审查也能说得过去。这样做并不新鲜,也未免有些“小聪明”。

    即便是看似完美地解释了密闭空间的产生,甚至耐心地解释每个人格的来源(我承认这里有打动我,曾经我也有这样类似的某种附属人格)。但仍然有大大的问号打在角色和观众脑海里,就是安希反复无助喊出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变得都不认识我?”这里可以理解为医生的干预与精神病院治疗药物的作用,但片尾的彩蛋又和观众开了个玩笑:安希的主治医生也是他脑中的附属人格。这就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无从解答。你可以认为这是“主治医生”附属人格为杀死其他人格而精心设计的计谋,但依旧无法解释。在二刷电影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变得尤其突兀:从小到大陪伴安希的附属人格们,竟然突然成为了“陌生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

    豆瓣网在进行年度电影盘点时,将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片赋予了《驴得水》。这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也确实是网友投票评分所得。话剧电影不是拯救电影智商的“救世主”,更不是与电影格格不入的“异邦人”。“话剧电影”不应与非话剧改编电影割裂。好莱坞有无数话剧、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如《为黛西小姐开车》《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芝加哥》《悲惨世界》等。如何发挥优秀话剧剧本的优势,摒弃适合舞台而不适合银幕的“话剧腔”,是国产话剧电影创作者、改编者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4 ) 个人很喜欢《你好,疯子!》,但它先天畸形

    原来好演员真的可以救烂片

    不好意思,虽然个人很喜欢《你好,疯子!》,但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虽然同《驴得水》一样是脱胎自话剧,但《疯子》的母胎话剧或许正是它成为一个畸形电影的主因之一,嗯,是之一。

    《疯子》的剧本先天就是畸形的,他的编剧想往葫芦里放的东西太多了。结果倒出来的药有多种口味却又没做好协调,结果弄出了个四不像的的东西,虽然初尝一下会略感新鲜,精彩,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冲突。

    好在本片的演员个顶个都是好样的,特别是后半段万茜的爆发,带起了整个片子的情绪。这也是我会喜欢这个先天不足的电影的原因。一开始就是冲着演员去的。

    金士杰,传说当年在兰陵剧坊是台湾没拿过影帝的最佳男演员,本人因为年纪小,只听过江湖传闻,但是,偶尔在台湾电影里也能看到他的出现。刘亮佐,喜欢台湾话剧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他和金士杰合作的《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不错的话剧。周一围,在《盲人电影院》中他就已经开始和金士杰搭档,到了《绣春刀》周一围邪魅狂生,演个反派魅力反而略压主角。万茜在《柳如是》里清雅恬静,美人如兰,而在《疯子》,万茜的表现则几乎是拯救了这部有先天缺陷的电影。

    看完《疯子》我才真的相信之前一个学编剧的朋友和我说的,有些时候好演员是可以拯救一部烂片的,不单是票房上,更是影片质量上的提升。

    《疯子》的先天缺陷在哪里?

    《疯子》故事大概如此,七个人被关在一个怎么看都不像精神病院的工厂仓库里,七个人无端端被判定为精神病患者,为了出去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后来为了出院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影片的全部过程都是人格分裂患者安希的内心世界。这个悬案在片子看到一半就揭晓了,本部电影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有戏的。片中角色除了安希自己之外全都是她幻想出来的。

    《疯子》的关键虽然全于安希,她应该牵引着电影的主题和情绪,可《疯子》在后半部分才让她真正发挥能量。前半部分呢?

    安希的爆发之前和之后几乎是两个故事,爆发前的《疯子》更像是一个不流血的《电锯惊魂》,在那里探讨着人性的嗔念,自卑,贪婪,愤怒和知识分子(医生,教师,律师)的伪善,甚至某些镜头还表现基督元素让人以为这是向《七宗罪》致敬。结果,安希的人格分裂爆发之后,变成了探讨孤独。这样的剧情安排,让这部电影产生了断裂,很像是两个不同的故事,都从中间腰斩了,然后把他们的开头和结尾缝合成了现在这个四不像的样子。

    《疯子》这片子就是一个小姑娘因为自身性格缺陷,从小孤独无助,只能通过幻想出的亲人,朋友,闺蜜来自我安慰。这样的IDEA很有潜力再挖掘的更深一些,完全可以攒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不需要前面很多多余的内容。

    畸形源自于母胎

    其实编剧可以直接从开篇就先从安希的视角开始编排。不要局限于安希的内心世界,去编排一些内心之外的戏份。先去表现安希独处的孤独,再接连的编排安希与每个幻想人格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些人格之间依旧可以互不认识,在引到被迫“治疗”阶段,让所有人格都互相面对,产生冲突,然后再引到安希“自救”环节。这样就不用导演最后加一个看上去是画蛇添足的彩蛋。因为,如果所的人格都是安希幻想出来的,那拿个主治医生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不然整个精神病院为什么只有院长一个医生,并且可以这么深入的进入安希的内心世界。

    片子拍成这样,能提导演想到的答案是,本片改自同名话剧。如果是话剧,它所能使用的场地只有一个舞台,要在话剧舞台上编排这样一个故事,所能用的场景就不会太多,自然也无法考虑太多外景戏份。编剧在编排的时候更多的心思就花在了各个幻想人格之间的冲突上,以至于前半部分冗长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开始后又没它什么事儿了。

    《疯子》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带了那个先天的缺陷。也许是导演太懒,也许是时间,金钱成本不够,也许是怕改的太多伤害到原话剧粉丝们的感情。又或许,导演和很多人一样,将人格分裂症当做一个心理学界被影视界夸张过度的一种病症。毕竟这种病实在太罕见,而且不好诊断,甚至可以听上去很传奇,传奇到有些电视剧为了编故事都会把人格分裂元素用上,但却利用的很低级。以至于让这种罕见的病症成了一种略假的传说。

    总之,这个电影不及格。

    人格分裂症确有其事

    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被引用到影视剧和文学很经常,精神分析的开创者佛洛依德甚至曾经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诺贝尔历史上唯一从未写过文学作品却被提名文学奖的心理医生。因为他的学说对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实在太大。

    人格分裂症也确有其症,它被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但是该病症的诊断实在太困难了在1979年以前,在北美,能够查到记录的DID案例都不超过200个。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小众的病,但是在过去30年总数却激增到3万个以上(Ross,1999)。但是,心理学界却都不敢确定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因为真的有可能有“奥斯卡”级别的人去装DID,所以,别没事干和做演员的当朋友。

    对于DID电影有人专门写过一篇《多重人格:电影与现实》的科普文。基于人格分裂症而出现的电影也有很多,《搏击俱乐部》《禁闭岛》《机械师》《美丽心灵》《致命ID》《黑天鹅》《美国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其中不乏经典。就算是话剧也有台湾相声瓦舍做的舞台剧《谁杀了罗伯特?》。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比较他们与《你好,疯子!》的差距,特别是《美丽心灵》《致命ID》对于《你好,疯子!》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PS,新的编辑器好蛮好用的哦!

     5 ) 全世界崩塌,我想抱抱你。

    你好,疯子。 全世界崩塌,我想抱抱你。 一个人的痛苦是怎样的? 外面是黑暗雨夜,往头顶看是电闪雷鸣,推开铁窗是悬崖绝岭。精神病院是灰色的,高耸入云,如废旧城堡,绝无出口。院里光线灰暗,是废旧工厂,是锈迹斑斑铁柱、污迹和小监狱。是七个自己的战争,是永远的陌生、恍惚、犹疑、恐惧、疼痛、眼泪和伤口 。 可是整个城堡塌陷,铁片翻飞,一个人只能回到小小蓝色病床。 一个人的痛苦在外人看来是怎样的? 小小病床,蓝色病服,倦容,黑眼圈,不想开口。不过是一个人体的大小,对,是看不开的愚蠢。 事实上,它确实只有这么小,只是在你感受到时,它是无穷黑夜的吞噬,是钻心蚀骨,是八个安希。 这世界的确有这样的疯子,或许身体里没有住着八个人,却永远在自我消耗。 这世界全都是这样的疯子。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城堡,一朝风雨黑暗来袭,你看到了更多的自己, 看到了战火纷飞。明知故问,把心底最柔软地方摊开,一刀一刀亲自去捅。义无反顾,毫不后悔。不过作茧自缚,又如何? 安希,安希,走出去是白茫茫一片白雪世界。 可是你应该明白,外面有天空星辰大海林木,外面有真实触觉,有家人等候,朋友永远敞开的门,路上有更好自己和更好爱人。 为何走不出腐烂城堡?不回到温暖人间? 谁又有义务去理解,去安慰这样一个满面愁容的你? 或许再简单的人内心也有一场战争,人世也有一场战争。谁又有空,又有余力去看顾另一个? 安希,安希。自扇耳光是多么畅快的戏码,把枪口指向自己仿佛就得到了救赎,这不就是一切的源头吗?自责、自残、自杀,似乎所有问题就被解决了?他们被送到美丽海边,你就离开禁锢了吗? 你杀不死他们的。他们就是你。 安希,你自己知道:过分享受内心戏,过分从情感中索取,无非因为你的外在世界太小太无趣。你要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把枪口对准外面的世界,不怕人笑,不怕苦,不怕疼,不怕无趣和失误,去外面一点点扩大你的空间吧,你还可以有你的城堡。 安希,难过时,你看见自己软弱、情绪、孤单、暴力、残忍、低微、审判,都不要害怕。 你只是要看见他们,去照顾他们。 你照顾自己的身体,照顾住在身体里的人。你很清醒,你能明白自己苦在哪里,乐在哪里,疼在哪里。当你有情绪时,你意识到,眼前有一个问题让你解决,你就去想办法。你能理解每一个自己,你能满足每一个自己的需求。 你能自我和解,不再自我消耗。等到那一天,你和你爱的亲友也能和解,你会去滋养他们,感谢他们曾经的包容、忍耐和滋养。 ps:其实人在快乐的时候又怎会去折磨最爱的那个自己呢?如果有一天,有什么事,让你觉得自己完整的城堡崩塌了,你一定要抱抱自己,照顾好每一个自己。若你现在开心幸福,那不妨对自己狠一点心硬一点,永不致困窘绝境,护卫自己的精美城堡。

     6 ) 《你好,疯子!》一次失败的心理治疗?

    #严重剧透,想到什么写什么,毫无逻辑可言

    对于这种把“喜剧”和“悬疑”两个标签一起贴的电影,我是不放心的,但是由于某剧上映,勾引得我非常想看DID,专门下了爱奇艺看这部。

    前一个小时里,被莫名其妙关到一起的七个人用各种不正常的方式积极证明自己是正常的。

    附属人格,以超出常人的速度,认识到大家是因为莫种特殊原因,或者说是共有的联系,被关到受到监控的精神病院里。随后开始用夸张的方式证明自己没病或已痊愈。其夸张之程度让我怀疑编剧是不是不正常。

    为什么形容为夸张呢?是因为人格之间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就达成了一致意见,甚至没有顺着“联系”这一线索寻找缘由解救自身,匆匆忙忙地就开始了“证明活动”。随着主导角色与其他人地位之间的变化,使我一度以为导演是想借此表达体制相关的问题。

    证明期间,七个人见到了主治医生,对话中不断地、或深或浅地表露出对“人如何证明自己”的思考,但始终不能证明或被证明。至此为止,我看到了导演的哲学思考。

    但在医生对安希表明身份的镜头,介于短片《深藏不露》的情节,我怀疑医生也是人格之一。

    后四十多分钟里的前三十分钟左右,医生指明多重人格这一事实,并且表示,自救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掉其他人格。看到这儿,再联想到看过的有关DID的书和文章,内心感叹这医生也太不专业了,不能开导人格自己融合也就罢了,居然提出如此极端的解决方式,专业性几乎为零。并且安希反复说“你出现之后他们都变了”,更是使我在心里对编剧大喊“敲里妈!”因为在我的认知范围内,DID的治疗过程是使人格“趋同”的过程。通过心理医生的治疗,病人的人格之间的关系稳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柔性的方式使人格消失,而为使得人格之间相互伤害。也是由此,我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心理治疗。

    但由于安希的本性使然,其他人格主动放弃,叩响扳机。安希走出康复中心,影片接近尾声。所幸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一脸幸福的安希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果不其然,是主治医生。果不其然,印证了先前的猜测。同时也对编剧说一声抱歉。

    《你好,疯子!》的专业性还是有的,只不过出现的太晚,并且节奏前后安排严重失衡,可以说是前戏太长使得整个电影拖沓难忍。

    简单说,《你好,疯子!》的构思、镜头和《深藏不露》基本相同。看似简单的情节交流之中隐藏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样没有深究DID形成的原因,而是聚焦于如何解决、或者说治疗,也就是片中反复提到的“从这里出去”。区别则在于,《深藏不露》只有三分钟,人物、背景、反转分毫不差。《你好,疯子!》一百多分钟,多半围绕的都是人格之间的争斗,其余则主要围绕治疗。但这二者间的联系可以说是十分微弱,仅仅为“走出这里”。人格斗争的目的是解答究竟谁是疯子,而治疗的目的则在医生的口中成为我“自救”,链接前半部分的“走出这里”也只体现在最后安希拖着行李箱卖出康复中心的大门。却不像前半部分,即便领导者三次改变,但目的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出这里”。由于这种微弱的线索联系,以及看电影时无法进行太过深入的思考,使得整部电影给人头重脚轻的观感,并且亟待影片结束。

    另一个问题,关于安希的人格,是主治医生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在附属人格开始争吵前,还是开始争吵后?产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是在争吵开始前,则不符合安希说的“你出现之后他们都变了”。如果是在争吵开始后,那主治医生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主治医生在争吵开始后产生,也就意味着其出现是为了解决人格间的矛盾。但通过片尾的暗示可以得知,作为附属人格主治医生有代替主导人格的意图。而以及安希举着枪时的描述,她与其他人格的相处都是愉快的,只有受到其影响,后才变得充满矛盾。同时通过整部影片能看出,安希性格软弱,存在被任一附属人格主导的可能。那么,根据前一个小时中,三次人格地位的变化,可以猜测:如果主导医生不满于安希的软弱,想要成为主导,那么他就有理由也有可能在其余人格之间挑起矛盾。进一步得出的结论就是主治医生产生于人格之间发生争吵前。当然也无法去排出主治医生产生于争吵发生后但其目的有变化的可能。

    总而言之,所谓的悬疑,在我看来,是通过逻辑严密的步步推理,为不合理的现象或事实需找真相,而真相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最重要的是逻辑过程,而非强行反转故弄玄虚,使人不知所以。如果《你好,疯子!》能在这一方面,也就是在背景和原因上多做交代,而不是将大量篇幅都浪费在夸张滑稽的前半部分,我相信影片的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升。简单点明多重人格,却不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既丢失了探求幕后真相(即安息患有DID的事实)的表层乐趣,也缺少了探求人格形成原因的的深层乐趣,不免扫兴。

    除此之外,万茜的演技在我认识的屈指可数的国内演员中已属上乘。导演在服装和布景上还有待提升。个人认为可以通过精神病束缚服的大小来体现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桌子等细节暗示主治医生的实际身份。这样做确实有“剧透”的可能,但却更加那人寻味。

     短评

    最后30分钟万茜的表演捧得了任何奖杯,太出色了!

    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作为国产片,构思和创意实在是有点吊,虽然观影过程不是让人太舒服。万茜是我最喜欢的80后大陆女演员,演技可以用秒杀全场大杀四方来形容。片尾曲也是她唱的吧,膜拜得五体投地。女神!!!

    13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力荐

    2016跨年到2017的时节,我选择去看场电影,名叫《你好,疯子》。真是蛮有纪念意义的。这个意义很难琢磨,就如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一样,很难看透。前半部分仿佛看到了人间百态和人性的展露。后半部分又仿佛看到了自我认识与内心倒影。不管怎样,祝自己一切都好,对自己说,你好,疯子!

    15分钟前
    • 赵火火zFy
    • 推荐

    中国版《致命ID》。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每一种人格都是成长中缺失的一种需要

    21分钟前
    • 游历晴
    • 推荐

    国产悬疑片中比较有想法的一部,有笑有泪,略烧脑,万茜很美,演技也特别赞!PS:片尾有彩蛋,不要太快离场。

    23分钟前
    • 承泽明
    • 还行

    上来就把观众与角色莫名置于粗糙的密闭空间,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疏离感。和《驴得水》一样有空间单一、情绪亢奋、歇斯底里、自扇耳光等话剧腔毛病。万茜飙演技确实厉害,但提出的“众人不识我”问题却并未得到解答。结尾意料之中在审查框架内,也能自圆其说。彩蛋画蛇添足了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我像个SB一样看到演员有王自健就以为这是个喜剧片,而且豆瓣上也有喜剧tag,结果呢?画风相当悬疑惊悚!前半段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这几人要干嘛,结果越到后面情节越清晰,这个剧本太妙了,看不出舞台剧的痕迹,并且万茜精分的那个长镜头表演太赞了,演技爆棚!滚字幕后的彩蛋反转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30分钟前
    • Marcus
    • 推荐

    本片死于话多。电影是讲故事,而不是说。让万茜对着其他六个人一个一个指着鼻子说他们的身份这种方式,是最不高明的表现手法。

    31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较差

    也许是现在内地话剧改编电影里最像电影的一部片子了,一个忽略故事背景和人物背景的悬疑片,形式非常像《禁闭岛》之类的烧脑电影,但其实只是用了其外壳,内核还是在讲群体效应,也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金士杰太重要了,他把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拉高了一个层次!

    32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好戏之人的诚意之作。万茜演技的确炸裂了。有人喜欢炫耀自己五分钟就看出了真相,但电影不是推理小说,除了真相还有很多。彩蛋反转的设计不错。话剧腔没有想象得那么重。最大的缺点是比例失调,结尾拖得太长兼硬煽情,消解了部分戏剧张力。

    36分钟前
    • m89
    • 推荐

    作为国产悬疑惊悚片,这部片已经完成得很不错了。开始的密室逃脱也很紧张,几个演员特点也比较鲜明。尤其是万茜,从一开始柔弱女子到后面多重人格爆发都表现得很有层次,剧情也没有什么大bug,其他演员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莫小棋,居然演技也能碾压不少小花,跟万茜真是一对演技遗珠。

    40分钟前
    • DC
    • 推荐

    新导演处女作加1星。饶晓志作为话剧导演,在原著很好的故事基础上,又呈现了很好的电影化叙事,完全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话剧改编电影,值得加1星。演员的集体表演又值得加1星。包括美术和特效在内的电影视觉值得加1星。

    41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前半段几次想关掉,后半段万茜的爆发拯救了电影,结尾的那首《礼物》真好听,一查,居然就是万茜本人唱的,好吧,真是全能啊。

    45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简直就是双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啊喂,八大人格共同聚在一个身体里。那一段万茜自言自语切换人格的戏让人看得满是惊喜和欢喜,赞一个!

    48分钟前
    • 皮蛋瘦肉粥
    • 推荐

    字幕之后有彩蛋,才是最大的亮点

    4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万茜的精分让我记住了她,以后她一定会大火🔥🔥的,妥妥的实力派

    53分钟前
    • sunshinE。
    • 力荐

    “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很恐惧。”——金士杰

    58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请编剧出门右转看看《禁闭岛》《致命ID》,不塑造主人格,不考虑各个人格分裂的原型,不承认自己的失职真的大丈夫?没逻辑的脑洞简直信手拈来,看到结尾我已经懒得猜了…除了女主扑面而来摧枯拉朽的孤独感,其余没一点说服力,万幸是选对了演员,群戏有张力,独角戏有爆发力,万茜周一围都是好演员

    60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哪个缺德的打个喜剧tag……我特妈在喜气洋洋的新年第一天像傻逼一样从头懵到尾

    1小时前
    • 油条c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