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风起洛阳

    风起洛阳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21

    主演:黄轩,王一博,宋茜,宋轶,咏梅,刘端端,张铎,张俪,张晞临,高曙光,施羽,宁文彤,冯晖,郑家彬,蒋龙,张峻鸣,韩帅,刘梦珂,刘恩佳,张芷箖,宁小花,李俊贤,王漪淼,王霏,令卓,蔡卓音,张兴泽,孟秀,易照博,王伟华,曾一萱,从瑞麟,韩朔,赵茜,李淑婷,李晟烨,何星雨,于永海,李子峰,宫正楠,言杰,魏辰妃,胡博,吴濠,褚翰 

    导演:谢泽 

    猜你喜欢

     剧照

    风起洛阳 剧照 NO.1风起洛阳 剧照 NO.2风起洛阳 剧照 NO.3风起洛阳 剧照 NO.4风起洛阳 剧照 NO.5风起洛阳 剧照 NO.6风起洛阳 剧照 NO.16风起洛阳 剧照 NO.17风起洛阳 剧照 NO.18风起洛阳 剧照 NO.19风起洛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剧改编自马伯庸所著的小说《洛阳》,讲述了在时值盛世的神都洛阳,出身不同阶层的高秉烛、百里弘毅、武思月因为共同的目标而结盟,调查洛阳各种悬案,最终粉碎春秋道的阴谋,守护神都太平的故事 。  迹于洛阳底层的不良副帅高秉烛(黄轩 饰)阴差阳错卷入案件,成为嫌疑人,在想方设法自证清白时,与为查清父亲被毒杀真相的百里弘毅(王一博 饰)相遇,二人合作并展开调查。世家出身的内卫思月(宋茜 饰)为任务调查并接近武艺超群、颇有市井智慧的高秉烛,想要寻取与案件有关的告密信。随着他们对案件的不断深入,找寻真相,进而发现了一个足以毁灭神都、血染洛水的惊天阴谋。

     长篇影评

     1 ) 导演能力不足

    只看了十分钟就感觉这个导演能力欠缺

    没有中国第一代导演拍大场面的能力,几个长镜头不知道想表现什么

    叙事能力也欠奉

    按说古装悬疑,时代背景题材也好拍,照着几部狄仁杰抄也行

    整个11月份,剧荒。仔细看了看上映的剧集,不是演员不行,纯粹是这帮导演貌似年纪都不轻,可拿的出手的作品都没有。中国的好导演们呢,都修仙去了?

     2 ) 十年书粉话《洛阳》

    亲王十年拥趸,曾圆桌共谈,得其题名藏于箱箧。与其书缘,自《七侯笔录》始,至目下《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甚爱,然无处觅得《洛阳》,后知未付梓,故《风起洛阳》即为滥觞。马君之作,善管中窥豹,四两拨千斤,以小人物现时代波诡云谲;长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结局常令人张目结舌。《风起洛阳》,今视之世界宏阔,笔力酣畅,纵横捭阖,链式结构后百川到海,其文绝佳,诋毁其构思者,惹人失笑,道其可怜哀哉;其剧,服道化至布景,细微处皆见真章,亭台楼阁、巷陌井坊,屐履踏处,均唐风郁郁,偶有微瑕,亦不足污,抵死攻讦者甚恶;其演绎者,诸君勉力,咸能拔萃,尤爱王郎,惊叹不已,以为妙绝。百里弘毅,人若其名,士子心性,循儒家之仁、义、礼,习墨家之工、理、巧,然未遇知音,弹一曲高山流水,常年申非为伴,其耶耶护之安稳,故世人不解,谓之木石心,而其悲不捶胸顿足,伤不迁怒他人,尝隐忍自疗伤,便觉放伊人来去为上,率真至此,魏晋风度。一博者,洛阳少年也,饰神都百里,无一处不熨帖,玉立身长、风姿绰约,形似;不媚不愤、心有坚守,神同。故细节把控,层次渐开,如画轴,缓而遒,进退有度,嗔怨有张,实难得。原声切入,高低相契,情意互彰,乃上佳。吾览卷,不可谓不丰;识人,不可谓不多,然见一博饰马君笔下之百里二郎,甚喜。故荐。

     3 ) 风起洛阳,可以给2021年悬疑电视剧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悬疑感 演技感拉满!!!

    客观说两句,马老师的著作,不会让人失望。从服装上来说,真的很负责任,百里弘毅的服装就可以看出来,唐代的贵族公子所穿的是圆领袍+幞头是非常典型的,特别是在剧里百里弘毅作为唐代帅气小伙,将衣服翻领,真是细节。其次再来说说剧中的道具,不得不说场务老师真的有在做打工人,就说上热搜的明星人物王一博手里拿的茶具也是符合唐代时期,唐盛世,煎茶十分讲究,唐人陆羽著《茶经》可想而知,饮茶在当时的兴盛。还有关于为什么百里这个身份又是个美食家,以下是自我看法:我觉得百里首先是个新兴士族 世家公子 在当时的盛世,世家公子哥的兴趣应该都是极为风雅,有游船,行酒令,还有诗人们多多“文化沙龙”,因此百里弘毅作为世家公子哥肯定也有自己的风雅—美食,也因此文人墨客不会武功,除非像出身武世家的武思月。还有黄老师睡棺材真是太绝了,剧中人物有特点了,最后说说演技,黄老师就不用说了,看了预告片爆发戏还是很绝,武思月打戏也很飒,特别是新晋演员王一博,虽然还是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说整个人的气质太像当时的世家公子了,不过不知道后面有没有爆发戏,接着期待,刚刚看了六集,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啦

    不得不说,这部剧是个大制作,本年度最爱的悬疑剧情片!!!特别是场景和剧情,氛围感、悬疑感拉满,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王一博演技,又有进步了!再接再厉哈哈哈

     4 ) 百里弘毅——王一博的大唐穿越记

    最近忙成汪汪队,上下班间隙刷一下风起洛阳成了难得的休闲,整理记录一下感受,权做剧评了。

    急智勇决,博察缜思

    百里弘毅这个人,不会嘶吼着说我要复仇复仇,不会抓住老婆或者红颜知己哭诉对阿爷的想念然后说我这一辈子就剩下复仇了,但是!他做的每件事,他的思路走向,都在追查真相。不惧危险,一往无前,一个不会武功的人,因为执着,演出了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决心和气势。

    百里弘毅对线索的追查和对线索的利用,非常天才,他一次次去发现新线索自不必说,当他发现新线索时候,对线索的利用效率才是恐怖的,比如他发现了羊皮卷的同时,发现了杀手开始刺杀他,马上根据春秋道的动作,推算出自己在接近问题真相,于是一面继续追查,一面以自己为诱饵,引出十六夜,导致了十六夜的暴露。

    在内卫府中,遇到宗室子弟,根据宗室子弟的只言片语,推算出一个胡商可能死于沙驰蛇毒,因为沙驰蛇毒的罕见,百里敏锐的觉得此事可能与春秋道有关,于是马上便去侦查。这里的细节很有趣,67娘在马车里对他大诉衷肠,他也微有动容的样子,这时候突然说停车,要去办点事情,这时候明显67娘是懵的,你这是接纳了还是没接纳啊?然后百里弘毅是如何表达呢,他说“听话”,然后认真的看了看67娘,拿起七娘端了好久的点心吃了一口,示意一下,便下车了。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真的太雄狮了,他似乎没有说什么,只是把你纳入了领地,温柔而有力,谁能不心驰神迷啊。

    但是呢,你先听话回家,追案节奏不能慢,雄狮的使命是守护草原(不是)。于是百里弘毅去了胡商生前的客栈,又发现了一些隐藏线索,比如,本来客栈是住了两个人,另一个人出事后跑掉了,这又多了一个活口线索可查,这段有两处格外散发着高智商的魅力:

    比如一开始小二推脱,尸首被河南府运走了,百里弘毅怎么说的呢,他从约定俗成说到法规条文,告诉小二他是如何推导出尸首还在店内的,这里真的太理工男了,我说服你的方式,就是给你看我的演算过程,让你心服口服无可推脱。

    还有一处便是,这时刻关注自己大众点评排名的老板认出了神都第一饕客百里二郎,于是,尝尝吧。百里弘毅推脱不了,尝了菜写了尚可牌子让店家去百里府拿银子,但是这“尚可”字体异于平常,申非一看便知有事,于是找去吧,这太高效率通讯了有没有?智商够,一切都是密文电报。

    看21集的时候,想起来一个故事,当初“绝妙好辞”,曹操不得不承认杨修比自己才华快了三十里。而我们百里弘毅呢,因为机敏聪慧,因为博察缜思,也因为明确的目的性和强意志力,使得他总是发现线索早一些,思考远一些,离真相更近一些,悬疑剧真的是看这种节奏才过瘾。

    父之眷眷,子之拳拳

    《风起洛阳》的剧情展开,便是百里弘毅的父亲百里延遇害,百里弘毅因为追查真相而卷入一场风云诡谲之局,个人以为前三集伏笔做得特别好,诸多细节,既给了剧情铺垫,也给了人物性格铺垫,我们不妨看一下这对父子关系中,百里延和百里弘毅各自的性格以及相互之间的情感。

    第二集开始便是百里弘毅去大理寺,要看被害者尸体,我感觉他这个行为惊到了大理寺卿高升,高升直接“大理寺是什么地方?”是呀,大理寺是什么地方,谁家熊孩子跑这里,还是要看被害人,这多少有点不通人情世故不知天高地厚了,这里对比后来百里弘毅在青楼里手足无措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出,他所经受的家教,应该是宽严相济的,不该去的地方丝毫不涉足,除此之外,天下无有不敢去的地方,哪怕是大理寺呢。哪怕他出身高门,若高门里没有充足的信任和爱,这种勇气也是培养不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便看到了他所被信任。他工部尚书的爹带他拜祭祖先,熊孩子还算有规矩,当场没说什么,可是走出来便迫不及待的说“阿爷方才在先祖面前,说错了两件事情”,这个一板一眼认认真真指出家长错误的样子有点可爱,只有小孩子或者是谢尔顿那种情商全折算给智商的人,才会分一二三点开门见山指出别人的错误吧。

    然后他那个在先祖面前把庇护他当头等大事祈祷的爹,直接忽略他的态度(估计习惯了),反而回答他关于工期的问题“若不是你从工部辞官,这修建的速度,岂会如此缓慢”,看看这是何种信任!一个二十岁的少年,他阿爷认定他是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关键,这份信任也太牢固了吧!

    这里还有一句话,看似苛责,实则眷眷,百里延说“以后这样古怪的话,千万不要再说了”,一方面,百里延放下老父亲滤镜,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有点“古怪”的,另一方面,老父亲又可以理解包容孩子的情绪,一个工部尚书,见过太多世事,他了解自己的爱和包容,也了解世界未必肯去爱和包容一个“古怪”的才子,他年岁渐大,对孩子的保护,也不过是“以后这样古怪的话,千万不要再说了”,和给他寻一门亲事。

    除了信任和爱,其实百里延对百里弘毅的爱好也蛮尊重的,甚至结下这门婚事,也是为了儿子“无论以后是钻研百工之术还是愿意尝遍天下的珍馐,阿爷,都能放得下心了”,如果这都不算尊重和爱护,那还什么算呢?

    也就是这样,对孩子的能力足够信任,对孩子的处境极大担心,又时时想着如何保护他的父亲,才培养出这样勇敢无畏、才学卓绝的孩子吧。

    而再看百里弘毅呢,其实两句话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和阿爷争执“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庇护”,阿爷走后“只觉得世界上再无人可以庇护我了”。在百里延在的时候,百里弘毅一方面像个无忧公子,品鉴美食,去大理寺要看受害人要旁听,观察入微分析能力强(并且一定要说出来),对老父亲说顶撞就顶撞,对巽山公直言而不假辞色,可是百里延不在了,隔在他和世界之间的墙坍塌了,他只能用那些在父亲庇护之下学的本事养成的品质,去追查真相,还父亲一个清白。

    这个对父亲的巴掌毫无惧色,而对父亲苍老背影心软的小孩子,说出“只觉得世界上再无人可以庇护我了”的时候,似乎也在解释那句和阿爷的抗争,不是“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庇护”,而是“除了阿爷,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庇护”。

    君心如铁,非石则坚

    百里弘毅的家庭关系还蛮复杂的,讲完了他和他的老父亲,我们再来看一下,剧情发展到后来,他和死而复生的兄长之间的对手戏。

    申非为了救百里弘毅死了,百里弘毅失魂落魄,在杀手环伺和后来在家里,都是一副心如死灰生无可恋的样子,这个时候大哥出现了。

    这里要说一句,这段戏,太好了。

    这段戏时时都在说,百里弘毅这个人,魂可以丢,生死可以不顾,但是智商,永远在线。

    百里宽仁时时做出宽容慈爱的表情,也许是觉得自己的“幼弟”失去阿爷后,又失去了从小到大的兄弟,正是脆弱混乱,有机可乘的时候,于是百里宽仁的话又多又密,想要把弟弟引诱到春秋道中。

    百里弘毅呢,在他密集的言语进攻之前,直言“你不是我的兄长,你是春秋道的逆贼”。这是他的性格使然,其实也是他防御和进攻的第一步,剧播到了34集,我们稍稍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在大多数谈话中,百里弘毅都是掌握话轮的那个人,交流的方向总是掌握在一个直来直去的人手中,那么这就不是“直来直去”那么简单了。

    百里宽仁的话非常多,但是百里弘毅只是盯着他的眼睛,不停的抛出问题,

    比如百里宽仁怀旧“我记得我走的时候,你还没我肩膀高呢……”,百里弘毅问“为什么是含嘉仓而不是天堂,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天堂,可你们偏偏炸了含嘉仓,这是为何?”

    百里宽仁回忆他们儿时,百里弘毅紧盯着他,但是眼睛转动,可以看出是在审视百里宽仁的表情,紧接着问“你为何杀阿爷,为何不把我也杀了”这时候百里宽仁的笑立刻凝住、消失,两人对视一会,他又调整好情绪,重新堆起笑容说“来,让兄长好好看看你”。这时候百里弘毅后撤了一下,但是握紧的拳头颤抖一下,似乎想进攻又压抑住的样子,王一博这一段处理得太好了,把一个悲伤中的人的戒备、敌意和压抑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是感受力还是表现力的天赋,或者都有,但是看这段,就是觉得这是百里弘毅,一个经历了这么多的百里弘毅,看到了居心叵测的兄长的真实的样子。

    百里宽仁开始把话题往他们小时候引,回忆他们儿时,回忆祖父和阿爷对百里弘毅的喜欢,回忆他的老师,也是百里虎的同僚,这时候,一直紧盯着他的百里弘毅提取出关键信息,问他“逍遥子?”继续问,“你究竟想要说什么”。这时候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百里宽仁换了个方向,他不再直面百里弘毅了,但是百里弘毅的身体和眼神,仍然是正对着他,看他回忆与逍遥子的种种。

    其实这个时候,谈话的主动权已经变了,本以为可以趁虚而入的哥哥,在弟弟的步步逼问中,开始激动起来,他没有办法继续营造手足情深,而是开始宣泄自己的仇恨,反而是百里弘毅一直情绪稳定,直言“你心里的仇恨,一直没有变过”,然后继续逼问“阿爷也是杂草吗,你为何要杀他”,百里宽仁情绪激动“一切只是棋子而已,连含嘉仓都是棋子而已”。注意这时候百里弘毅的表情,他得到了重要的信息,瞬间想通,如果含嘉仓也是棋子,那么百里宽仁所图甚大。而百里宽仁癫狂而敬服的承认了百里弘毅的猜测。

    百里宽仁是有备而来的,如果亲情无法打动百里弘毅,他还有仇恨这把利剑。他把掌秋使带了来,给百里弘毅手刃仇人的机会。对于百里弘毅来说,这一剑刺出去容易,不刺太难,百里宽仁把剑塞到百里弘毅手中,不停的鼓动他杀了掌秋使,而掌秋使的表情,挑衅而讥诮,这时候百里弘毅心里各种回忆闪过,被他阿爷那句“倾覆之灾”劝得放开了手中剑,他懂阿爷对他的爱和期望,是平安顺遂,他心中的标尺,是大唐律例和对生命的尊重,他会不惧任何危险的去追查真相,但是他不会自己去杀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凶徒。这一段王一博的表演也非常好,面对新仇旧恨,压抑住心魔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也感同身受,看到此处我真的无比心疼百里弘毅。相信很多观众也和我一样吧。

    百里弘毅放下手中的剑,掌秋使轻蔑的笑容也激怒不了他,反而刺激了百里宽仁,最终还是百里宽仁杀了掌秋使,这些生死又成了春秋道内部纷争,百里弘毅最后的话,“你说自甘平庸是杂草,可是什么人算平庸,却是你们来做论断,你的一切说辞,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野心”,宣告了百里宽仁这段劝降之路,一败涂地。

    百里弘毅这个人物形象,智勇双全,意志力强大。三国时曹操评价王必“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感觉可以直接拿来评价二郎用。百里弘毅,是真的弘毅。

     5 ) 好带感!

    第一感觉是布景好厉害;然后剧情很爽,有的地方看得害怕,比如一出场的时候,然后后面马车里那段真的超级带感!我全程都在“卧槽”。整个画质就真的有种电影的质感,灯光处理也好绝。再说到演员,黄轩出场的时候嘴角那个笑看得我一激灵,绝!宋茜出场的那段打戏,飒得很!王一博出场吃东西,戳中笑点!突然让我不那么紧张了哈哈哈,Nice!

     6 ) 风起洛阳观看指南之时代,人物背景全面分析篇

    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写这篇的主要动力没有别的,因为风起洛阳这部剧真!!的!!!有!!趣!!啊。其预告片(写本篇时第二支预告还没放出来,第一支就足够有趣了。第二支更有趣了。本篇也加入了一些第二支的分析)。每一个细节都魅力无穷,是一部很有内涵的剧。

    本篇非常长,因为本人是个理科僧细节控。但是相信我,虽然长,但并无多少废话。

    在开启本篇之前需要说明的一点,马伯庸在这部剧里用了一些化名,比如“东川王”“武三俞”,虽有对应历史人物,但从名字可以看出来架空历史和虚构部分很多,所以即便史实逻辑在手,也可能误判。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本篇主要是根据第一支 “风云万象先导预告”来做的推导,因为第二支刚出,所以很多内容没有比对和调整,但妨碍不是很大,大部分内容第一支就包含了。1分半,足以。

    本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 年代背景推测(精确到年和月)

    2. 分析目前给出的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背景(很多都有历史原型)

    3. 剧情猜测(开了些脑洞)。

    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告密者是什么? 为何长安元年被杀? 百里的父亲是何时被谋害的? 百里是在其父谋害之前还是之后结婚的? 第二支预告里的那十二个人是不是真的像看上去那样十恶不赦,他们真正的身份是什么?以及等等等等。。本来怕猜错尴尬,但我想如果不写,怕是日后都会引为憾事。毕竟猜错马伯庸,没有什么可以丢人的,但是在猜测的过程中跟他学习各种知识(文史,甚至九宫八卦奇门遁甲),最重要的,写文思路,脑洞,是至关宝贵的。

    一,年代背景推测

    1 说具体年代之前,需要先断定下时间跨度。

    这部剧主要剧情的时间设定,跨度应该是非常小的,集中在数月甚至于一个月之内发生。除了必定会出现的前奏和回忆部分,大部分剧情都应该是集中在短期内的。

    关于这一点的原因,可以从百里弘毅和其父百里延这条故事线看出来。

    首先放一张百里延在预告里唯一出现的一幕,来解答一个疑惑,就是百里延是死于百里大婚之前还是之后。

    因为这个囍字(就是红箭头标注的地方)不是大红色的,所以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但是它们确实是两个囍字。武则天时期施行周制,周制婚礼在色彩上是非常多样化的,红、绿、金、蓝,甚至白色,都可以有,都可以作为吉色,而并不是局限于大红色。

    而百里延身着的是武周时期三品文官大员在祭祀或婚庆时都可以穿的朝服进贤冠服。他头上带的是进贤冠,而且是最尊贵的三梁冠。根据《通典》里记载的唐文臣的冕服冠衣制度,关于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一梁”。其身上穿着进贤冠服标准的“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就是绛红色的意思。如果有全身的话,还会有一些配饰,比如双绶等。

    所以,百里延死于百里弘毅大婚之后,而且很可能是大婚之后极短时间比如数日之内

    这是因为百里弘毅这条线给出的众多暗示。百里弘毅同柳然的设定是“先婚后爱”,就是说无论是相亲还是成亲以后都没来得及培养感情,就发生裂痕了,原因是小百里的父亲被认为是柳然的叔父柳襄杀死的。而作为最重量级的双男主之一,小百里一直到成亲时都只有22岁,而他没有少年时期的演员。尤其按照马亲王一贯的写法,不会给出那种很长的前奏,这种悬疑剧,前期给出的信息越少越好。

    然后小百里下面便是 守丧 同查父亲被杀一案 — 与高秉烛相遇,起摩擦,被高秉烛误解其与长安众多凶案有关 — 最后被收编入神都小分队,替武皇查案,守护神都。这一系列都是环环相扣,中间间隔的时间点都是非常短的。而被收编入神都小分队之后的剧情设定时间也不会很长,原因在于圣人(就是武则天)这条线。

    2 再讲下这部剧的具体年代背景,具体到某一年。

    关于这部剧的具体年代背景,其实预告一开始咏梅老师饰演的圣人(武皇武则天)就给出了暗示。“自长安元年起,朕好几年都见不到告密者了,原来都被灭口了。。”。这句话给出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

    长安(701年11月26日-705年2月21日)是武则天倒数第二个年号。之所以这个年号叫 “长安”,是因为在701年10月,武皇率众包括当时的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返回西都长安,同时把年号改成了长安

    而在701年11月-703年8月之间这段时间,武皇一直在长安,重返东都洛阳是在703年8月以后。而这部剧的主体发生地是在洛阳,所以推测是长安三年(703年)以后。

    除了长安,她最后还有一个年号是神龙(705年2月,夏历是正月开始,但这个年号没用完,于该年夏历二月武皇就退位了)。因此,这部剧的时代应该是长安三年六月(703年8月)-神龙元年正月(705年2月)之间的某个时候。而台词“好几年没见。。”,也可以印证这一点,至少是长安元年过去好多年了。

    而这部剧主要剧情发生点在长安四年秋(704年秋)到神龙元年初(705年初)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至于为什么下面会详细说。

    再说这句“朕好几年都见不到告密者了,原来都被灭口了。”

    告密者是什么人呢?

    告密制度是武则天于垂拱二年(686)制定的一个铁腕政策。其实早从秦推行“什伍连坐之法”起,告密就成为了朝廷治理天下的重要途径。但是真正被大规模实施的腥风血雨的还要属武皇,这也是她的一个不得已之举。

    在告密制度施行前的两年(684-686年),尚未称帝但已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先是废了唐中宗李显(三子,被贬到房州做了庐陵王),转立四子李旦为唐睿宗,但把其软禁起来作为傀儡人,真正主政的还是武则天。后于684年九月改元光宅,迁都洛阳,改东都之名为“神都”,并欲作为主都,而象征着李唐政权的长安作为陪都。自此之后一直到神龙元年(684-705年),只有长安元年-长安三年(701-703年秋)之间在长安,其余时间,均在洛阳。同时改旗易帜,令旗帜颜色,官服、职省名称,一并改了,承袭周制(就是周朝),为称帝做准备。

    这个举动让天下开始异动不安。改旗易帜不到一个月,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就以匡扶庐陵王(就是当时已经被贬到房州的唐中宗)为旗号,在扬州举兵谋反。同时朝内大臣也有异动,其中就包括心腹大臣裴炎等人的逼宫,欲让其把实权还给当时的唐睿宗李旦。虽然武则天很快用雷霆手段诛杀裴炎和程务挺这两个一文一武的主力大将,后面又飞速平定了扬州叛乱,但仍心有余悸,看清了若想在李唐政权里建立武周王朝,同时在男权社会里作为女性称帝,那么,仅仅依靠身边笼络的一众大臣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连曾经帮助她废过太子李贤和中宗李显的心腹大臣裴炎都可能离心,而像徐敬业这样不成器的小毛贼都能做出扬州叛乱,且振臂一呼天下应(这才是最可怕的点,说明人心所向)的事情。武则天意识到,想要称帝,必须依赖和笼络更多的人,就是天下百姓

    于是,垂拱二年三月(686),武则天命人制造铜匦(铜制的匣子),置于洛阳宫前。大臣们无不侧目而视,不知为何物。他们没有想到,这就是日后二十年让他们瑟瑟发抖的告密制度的开始和噩梦

    告密制度分为两种,1,铜匦制度和2,当面(直接面圣)告密制度

    1铜匦制度

    上面提到的那个大铜匣子四个面东南西北染上不同颜色,作为不同功能,其中:

    东方木位,延恩匦,主春,其色青。谋求仕途者投之(求职)

    南方火位,招谏匦,主夏,其色赤。言朝政得失者投之(意见)

    西方金位,申冤匦,主秋,其色白。有冤抑者投之(伸冤)

    北方水位,通玄匦,主冬,其色元。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 (告密)

    这里面,北方水位的通玄匦,就是做告密用的。比如发现谁谁准备谋反,或者别的危害国家的秘事,都可以投到这个里面来。当然了,从上面几个功能也看出来,铜匦制度不止是用于告密,同时也是随时接纳天下表疏,广开言路。于国于民,都是很有好处的。

    2当面告密制度。

    除了铜匦制度,武则天还鼓励当面(直接面圣)告密制度。上至宗室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甚至于囚犯,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不得私自审讯,而且国家会向其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直接送到皇都面见武则天。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一时之间,告密者四方云涌风起。这个制度其实是为了监督宗室大臣,告的事情也大多是针对他们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只要被告而且经查属实,都会被处置。

    之所以鼓励当面告密,是因为那个时候普通民众文化水平比较低,很多人不识字不会写信,只能口述。所以当面告密者大多来自民间底层人士。这一举动不止发动民众为她充当天下无数耳目肃清障碍,同时也笼络了万民之心。很多人通过告密立功,直接加官进爵。其中有一些人还被授予司法职权,这类人大多出身草根,生性残酷,被称为“酷吏”(比如最著名的酷吏来俊臣)。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酷吏政治”。这些酷吏会负责审理告密者的告密内容,发明了很多让人闻风丧胆的刑讯工具。

    告密制度和酷吏政治同时施行以来,宗亲大臣,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就连国老狄仁杰都被人告密谋反扔进过大狱(发生在武皇登基以后的长寿元年692年,告密者和审理人都是酷吏来俊臣)。

    值得一提,且与本剧有关的是,这些酷吏里很多都被武家人,比如武皇两个侄子也是最著名的武氏外戚武承嗣和武三思所利用,外加告密者,迫害了一票李氏皇族的人以及一些大臣。简单说来告密者和武皇,武氏外戚,李唐族人,大臣的关系是这样的:

    但是后来因为酷吏政治让很多人不满,被武皇给废掉了,杀了一大批酷吏(毕竟咱武皇也不是暴君昏君而是明君啊),连带告密制度也不如从前那般紧锣密鼓了,因为不再过分鼓励,告密者也少了。这是因为当初施行告密制度是天下人心不稳,身边虎狼成群,后来该杀的也杀的差不多了(李唐宗室除了自己亲生的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这几脉,其他都给杀光了。据统计,从李唐建朝到覆灭,一共有110多个李氏皇族死于非命即政治斗争,而咱武皇一人就杀了70多个,占比60%。而朝内拥唐反武的大臣连带一些权阀也给清理殆尽了。剩下的即便也有拥唐的,但同时也并不反武。而且好多都是武皇亲手提拔的。),太平盛世多年,人心渐稳,也不需要了。但是这个制度并未完全废除,因为对付一些剩下的皇室宗亲,权阀遗子,尤其是不可控的结党大臣,还是需要告密者的。

    既然告密制度和告密者自垂拱二年(686年)就有了,一直相安无事,武皇还曾亲自打压过,那为何在“长安元年(701)”突然都被人灭口了呢?长安元年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勾起了这一个可以说是该剧所有导火索的矛盾点呢?其实这一年,无论对武皇,还是对其他人,都几乎是命运转折的一年。这也是本剧所有冲突点的前因,涉及到好几方(包括武皇,武皇面首(就是男宠)/弄臣,李唐皇室,武氏外戚,朝内大臣之间盘根错节的矛盾。

    这要从长安元年(701)之前的两年,圣历元年(699)开始说起。

    在圣历元年之前,武皇铁腕政策治盛世平天下,生杀予夺,可以说她是控制时局的唯一主宰者。而在这一年之后,便开始转变了。

    1在圣历二年(699)二月份,76岁的武皇开始得重病,无论是给她自己还是给别人都释放一个信号,就是女皇恐怕时日无多。女皇垂老的信号让群臣人心所向开始有了异动。

    2从同年(699)开始,武皇进入怠政时期。

    自圣历元年(698)封了太子李显了却一番身后愿,同时用各种手段缓和了李式宗室和武家外戚之间的关系,加上年事已高,疾病加身,武皇于圣历二年开始进入了怠政时期。如上所说武皇因为一场大病,信仰也开始由虔诚的佛教变成同时追求道教,求仙问药,以祈长生不老。同时耽于享乐。左右盛世太平也不需要太过操心了,操劳一生,如今风烛残年,再不享乐也来不及了。于是便重用男宠二张兄弟(张昌宗张易之),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叫控鹤监(后来改为奉宸府)的机构,专门集聚男璧。但武皇毕竟也是个风雅人,这些人不止长的好看,而且很多是文人,于是汇聚了一大批弄臣,有些日后甚至开始指点朝政。纵情声色的生活让她在政治上也放松了很多警惕。

    3 700年失去肱骨大臣狄仁杰。

    公元700年,一代名相狄仁杰溘然长逝。如果按照武皇一贯的铁腕政策,失去一二肱骨,她自己也依然有很强的政治能力,但是此时的武皇已经是77岁身体每况愈下的老人,在这之前的几年,因为身体原因,她就已经把很多决断权交给这个朝堂里唯一让她敬重信任的国老,如今国老去,便少了一个给她维稳朝堂,且直言敢谏之人。当然了,后面兵变逼宫的大臣宰相们里五个有四个也都是狄老推荐的(笑~)这个是后话了。但是这几个人并非佞臣,逼宫事出有因。

    4 701年,因为弄臣专权,引发了东宫惨案,加深了武皇与朝堂各方的矛盾。

    如上所说,武皇晚年因为身体原因,尤其是在狄仁杰离世以后,开始倚重身边的男宠张氏兄弟(张易之、张昌宗),让他们代递朝堂之事。二张的掌权让底下很多人不满。朝堂矛盾就此开始,大致分成了两派,拥张派和反张派。其中武氏外戚以及这一边的臣子,大多是拥张派,而拥护李唐政权这一边的臣子,大多是反张派。这两派的矛盾也加深了李氏和武氏的矛盾。而后面又发生了一桩血案让这个矛盾到了顶峰。

    东宫惨案

    大足元年(701年)某日,太子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19岁),嫡女李仙蕙(17岁)和女婿武延基(21岁)三个不知朝堂凶险的年轻人对二张兄弟置喙闲聊,结果被其听了去,张氏兄弟便在武皇面前挑拨。武皇一怒之下召来李显,让他看着办,结果懦弱胆小的太子李显为了平息圣怒,让嫡子李重润和女婿武延基自缢了,而当时已经身怀六甲的嫡女李仙蕙也惊郁而终。史称东宫惨案(也有一说是武则天亲自下令处死的这三人,本人倾向于前者,因为李仙蕙的确死于惊吓和难产)。本来便所剩无几的李氏皇族,一下又少了三条人命(包括一个未出世的小皇孙),而武氏外戚也损失了一个武延基(武承嗣长子,就是那个跟李旦争过太子之位最后鹬蚌相争,李显得利,愤郁而终的武承嗣,武皇的亲侄子)。无论真相如何,东宫惨案对武皇和李氏宗室,甚至也包括武氏外戚的打击都很大。

    但是,大厦不是一日倾,虽然在长安元年(701)之前的两年,武皇的铁腕政权已经开始衰弱,却依然具有震慑力和实际掌控能力,还不足以让大规模异动发生。而到了长安元年,局面开始有了一个实质性的大转变

    5 701年,迁都长安,启动对李唐政权的权利交接棒

    或是了缓和关系,或是单纯厌倦了朝堂纷争,年事已高的武皇在东宫惨案发生的一个月后,公元701年,携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以及众朝臣西返象征着李唐社稷的西都长安,并改元“长安”。当年武则天为了逃离李唐势力根深蒂固的长安,迁都东都洛阳,701年这一年的返回,也意味着她是要开始将权利交接棒交给李氏子孙了。

    到了长安后,在长安元年(701年)到长安三年(703年),武皇开始启动权利交接棒,有意扩大李氏皇族的权利。先后任命数名德才兼备的实干宰相兼任太子李显的东宫官署(这也为日后五位重臣逼宫埋下伏笔),同时扩大了相王李旦的势力范围,任命其为并州牧,随后又为雍州牧,即京畿地区的军政首长。

    而且,把武周原来一直使用的“周历”(周历是从每年11月为正月),又改回了夏历(依旧每年元月为正月)。迁都,改历法,这都是大事。说明武周即将被李唐取代,且武皇有意为之。简单来讲,长安元年,虽然表面上尚未正式,但年代已经开始发生实质性变更了

    我不想预判告密者是被李氏皇族这边的人杀的,但是天下局势骤变,肯定会有人从中生事的。乱象自来都是生于乱世(局势上的,不是战争上的乱世)。

    讲到这里给个总结。如果感觉上面所述太过繁冗,只需要记住这几点。

    长安元年(701年)开始:

    1. 武皇势力开始崩塌

    2. 李唐宗室从多年被打压的局面开始好转,势力大增。

    3. 已经实质性的发生了改朝换代(从武周到李唐的过度)

    4. 武皇和各方(首先是李唐,其后拥唐大臣,再其后武氏外戚,不过武氏还是对武皇的依赖更多一些)势力矛盾因为弄臣二张的存在实际上是被扩大了,即便武皇后面有恩于数方,也是难平其愤,而且二张一天在,这个矛盾就一天不会消失。

    但是如果故事发展到这里,无论中途如何波折,武皇最后都安然在长安完成权利交接,那也就没有本剧,同时也没有她后来悲惨的结局了。

    而上面的总结没有讲完,还有一个把历史冲突推到巅峰的第六条。

    6. 长安三年(703),二张再次弄权,朝堂大乱,武皇怒回神都

    安稳时光短,好景不常在。长安三年(703年9月),张昌宗一张状纸状告宰相魏元忠和太平公主的情夫司礼丞高戬背后议论武皇已老,迫不及待的想扶持太子李显称帝。最后魏元忠和高戬一个被贬一个流放,包括给他们说话的一个大臣也给处理了。除了早就得罪的太子李显和拥李朝臣,此时二张又替武皇多树立一敌,太平公主。这个人物不可小觑。

    武皇愤然之下,于长安三年六月(703年10月),发布了一道敕令,携百官从长安重返洛阳。朝局再次动荡,而且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厉害。

    因为长安象征着李唐政权,而洛阳象征着武周政权,拥护李唐的朝臣开始发怵武皇这个时候回洛阳,是不是政权回归会发生变数。我想风起洛阳这部剧的年代设定,就是在这个历史矛盾激化至高点上。如果说之前的武周是表面上的平静内里暗流涌动,那么此时的武周王朝已然是明面上的惊涛跌宕。

    下面说说,为何我认为风起洛阳的时代背景最有可能的是长安四年到神龙元年。

    因为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大事。非常适合做戏剧点。而与本剧有关的点主要有两个

    1)神龙元年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举行过最大的崇佛活动 (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明堂)。

    这部剧里的很多关键信息都与佛教相关,比如浮屠塔。所以我认为这一点很适合做本剧的一个背景事件。

    武皇一生尚佛,在她执政期间,曾有过两次大规模地崇佛行为——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宫。其中第二次也是她最后一次,最为盛大,便是在长安四年(704),但是舍利到洛阳,已是次年(神龙元年)正月十一日。相传佛指舍利具有“三十年一开,开则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行为。武皇或为苍生,或亦为己身和武周王朝,于长安四年冬,特命凤阁侍郎崔玄暐(记住这个人,另外武皇时期施行三省六部,凤阁侍郎就相当于是宰相了)与法藏、文纲等到法门寺(位居陈仓,也就是现在的宝鸡)迎奉佛指舍利入宫供养。而舍利入神都洛阳,已是神龙元年(705)正月十一的事情了,舍利来了以后被摆放在明堂里。武皇“敕令王公以 降,洛城近事之众,精事幡华幢盖,乃命太常具乐奏迎,置于明堂”。而后, “观灯日(正月十五日),则天身心护净,头面尽虔,请藏捧持,普为善祷”。后又送诸寺让僧俗瞻礼。

    因为目前的信息量太少,不确定这个是否为武皇拜供舍利的场景,但是地点在明堂是差不多可以确定的。因为这个睡佛,其实在马伯庸之前的一个剧“古董局中局”里也有出现,就是那个“则天明堂玉佛头”(都是玉质,且同为睡佛,所以我断定是一个),我想这是很多作者喜欢干的事情,让同一件物事穿梭时空出现在自己不同的作品里。

    开头的灯节,就暗示着发生的时间点在正月十五,如果不是神龙元年(705年),只有可能是一年前(704年)的元宵。但我倾向于前者。

    另外预告里还有一个水晶佛头的形象。我一开始认为或许它取代了舍利,且可能为外邦供奉,后来觉得,也或许这个就是个虽然美丽但并不很珍贵的艺术品,充当佛教的象征物,除非是怕被人盗走,故意在众多“工作人员”面前挂着。

    2)神龙政变(正月二十二)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于洛阳紫微宫发动兵变,逼迫武皇退位,交政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又叫五王政变因为后面这五位王级大臣在李显上台后被封了王)。

    神龙元年正月,武皇病重,于迎仙宫长生殿(也叫集仙殿)内修养,麟台监张易之和春官侍郎张昌宗居宫中执政。正月二十二日癸卯,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五位大臣携太子李显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令武皇禅位。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

    神龙政变无疑是戏剧点最高潮,但是按照马亲王以往的惯例,他爱写戏剧高潮前的那一部分,那才是最刺激的环节。所以不确定,即便假定年月推断都正确,神龙政变会不会作为结局出现。但是,如果推测没有错误,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政变(的过程包括准备)应该是该剧最重要的各路人物的动机点,这部剧所有的疑点最终指向可能在此。

    无论如何,风雨欲来而尚未来之时的跌宕起伏才是最精彩的。我相信风起洛阳这部剧最精彩的部分,便是在结局到来前,过程里抽丝剥茧的那些部分。

    二,年代背景介绍完了,下面介绍人物背景。

    在介绍四位核心主角人物(高秉烛,百里弘毅,武思月,柳然)之前,我先介绍一些非核心的主角。这是因为,马伯庸的最主要人物,一般都是不可考,至多隐晦可考,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相关剧情,写起来自由度比较大。而非核心主角,反而为可考人物,即有相关历史人物原型的人。且以上四位核心主角人物相当年轻,背景资历都比较浅,如果想厘清他们,最好先厘清和他们相关的其他非核心主角但却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写人物背景之前,先放一个图,这个图放在这里现在先不做具体分析。先记住他们,心里有个数。

    因为是虚构剧,所以剧里把历史人物的名字都变掉了,但很多都没有全变所以很容易看出来。我下面会根据其出身背景官职地位从高到低来介绍一些在历史中可考的本剧人物。

    1 东川王(对应人物——临淄王李隆基)。

    之前泄露出来一张关系图,如下:

    其他关系先不说,图里有“临淄王”的字样。但是剧照里却变成了“东川王”。可能是为了方便过审。不过,东川王应该就是原来的临淄王,而历史上真实的临淄王,是李隆基所以东川王这个角色,很可能就是以李隆基为原型。

    看到姓名排序,这个角色是在四大主角以外,仅次于圣人武则天的角色。应该是颇为重要的。这里不得不赞叹一声亲王的聪慧之处。李隆基于705年左右不过是一个小皇孙(时年20岁,初及弱冠),看似不起眼,也没有实际记载参与了神龙政变。但是这个人却是非常适合充当主角的。剧里亲王没有给当时的太子李显(李隆基的三伯父)亦或相王李旦(李隆基的生父)一个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这两位实际上是傀儡角色。因为长期的生活在其母武则天的圣威和阴影,恐惧之下,这二位的性格都比较庸懦,无论是对各方面势力来讲,都是棋子,即便最终都被推上帝位也难掌大权,所以这两个人物其实无所谓,一个代号便可,真正厉害的是他们后面的人,狠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也包括一些臣子,都比这二位更适合做控局人。

    李隆基虽然在日后做玄宗皇帝执政后期颇为昏聩,但早年间却是一等一的聪明人+狠人(要不也不会有前期的开元盛世),他在幼时就得名“阿瞒”(就是曹操的那个小名,曹操在唐朝时的形象并不是一个奸臣,而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之人),可略窥一二此人才干。

    所以此人作为主要角色颇为有趣。通过上面的关系图可以看出来,李隆基应该是充当圣人武则天的执行人的角色(如果这个图上的关系是真的),听命武皇,监督百里弘毅和高秉烛成立调查小组,并作为他们的直接上司来督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武则天身边的可用李氏宗亲之人寥寥无几(本来也被杀的差不多了),除了李隆基以外,其他人都不堪大用。

    而且从一些史料来看,武则天还是比较欣赏和喜欢他这个外孙的,因为这个孩子的性格跟她一样比较刚硬,有骨气,也颇为聪明。而公元696年四月,武则天为封禅嵩山做准备,铸九鼎,搬放于通天宫。亲自撰写《曳鼎歌》:“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此鼎铭文不止是为自己的君权正名,而且以李隆基的名字收尾,有学者认为,这是武皇在为接班人人选做政治铺垫,能够继承我的基业之人,唯有孙子李隆基。这一年,李隆基十一岁。虽然不敢断论,但是武则天对李隆基的赏识是肯定的。而且,她还把李隆基(四子李旦之子)过继给了已经过世但颇受她疼爱的嫡长子李弘为嗣子(李弘逝去时很年轻,膝下无子),而作为嫡长子唯一嗣子,李隆基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继承皇位的。可能因为这一点,在幼年李隆基就被激发出了对帝位渴望的野心。

    但是如果说李隆基一心一意为武皇办事,却也不尽然。这个城府颇深的皇孙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武皇虽然(应该是)喜欢李隆基的,但是对他并没有手软。

    李隆基于垂拱元年(685年)秋出生于东都洛阳。出生时其父李旦已为帝,但是他们整个一家都是被软禁起来。也就是说李隆基从一出生,便是没有自由的。李隆基出生后不久,被封为楚王,但是武皇天授二年称帝以后,李旦降为皇嗣,李隆基便从楚王降为“临淄王”(三字王地位都是低于二字王)。而在李隆基八岁的时候,武皇为了打压他母亲窦氏一族的势力(唐朝有很多大的门阀,窦氏(扶风窦氏)也是其中一个),把其和其母族很多人都给秘密杀害了。而造成他母亲死亡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一个叫韦团儿的宫女面圣告密,诬陷她为“厌蛊咒诅”,就是养小桐人诅咒武皇。而其父李旦也在窦妃死后同年亦差点死于告密者和酷吏之手。所以我想李隆基对告密者应该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不知道剧里会不会表现出来这点。

    再说回李隆基的性格和身世。如上所述,李隆基就是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环境下长大的。跟他伯父庐陵王李显的儿子从小生长在房州,远离神都政治中心不一样,李隆基一直生活在旋涡中心的洛阳宫里,他的童年充满了软禁,血腥,权斗,暗杀,丧母(以及差点丧父),以及酷吏和告密政治最严酷,皇室宗亲无人不日日自危的时代,整个一血色童话。虽然如此,他的性格却并不像他的父亲那般懦弱,反而非常果敢。但是长期的宫廷斗争,也让他的城府极深。就在他八岁的时候,在明知道母妃被武皇杀害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不露声色,不哭不闹。可略窥其城府一二。

    另外,因为长期被软禁,他很多时间都跟他的父亲李旦一同被囚在宫里,百无聊赖,李旦教了他很多文学艺术(琴棋书画)方面的事情(当然也包括他一生都很喜欢的书法和乐技歌舞),就是说这个人非常多才多艺。但是我想他会的应该不止这些,不晓得像玄门密宗,奇门遁甲之类的他会不会。如果会的话,那操控(剧情)起来就更容易了。

    如果仔细看,他的人物判字,就是头上有一个“诡”字样。

    甚至于他亦是有可能作为最后大boss。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他直接参与神龙政变,但他却是其非常大的,而且是最终的受益人(李显李旦在位时间都很短)。而他的狠辣铁腕,从后面707年“景龙政变”、710年“唐隆政变(他为政变主角)先后诛杀当时欲在中宗李显去世后执政的韦后,安乐公主,以及后来在其父和其已先后登基还欲夺权的太平公主也可略窥一二。神龙政变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给足了他作为主角发动后面五年内两次政变的经验。

    所以在这部剧里,东川王(也就是临淄王李隆基)很可能是一个双面甚至多面掌控时局的关键人物。

    武三俞:

    武三俞原型应该是梁王武三思。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唐朝外戚大臣,周国公武士彟之孙,武则天的亲侄子。武氏集团的代表人物。这个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佞小人。与他的堂哥武承嗣一样,为了功名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为了讨好武皇,给其首任男宠薛怀义牵过马(就是负责监造天堂,并且后来又一把火烧了天堂明堂的那个薛怀义,本名冯小宝),还对张宗昌张易之表面上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但是其人却是城府颇深,狠毒奸佞,媚权杀臣。在告密制度盛行的时候,利用告密者和酷吏杀了很多拥护李唐的大臣,甚至也包括李唐皇族。比如前面提到的,李隆基母亲窦氏的死,史书上记载的直接原因是武三思用一系列手段让宫女韦团儿给武皇告密窦氏“厌胜”(就是养小桐人诅咒武皇)。

    之前提到过他与武承嗣(主要是武承嗣,但武三思后来也争过)与李旦争过太子之位。后来武承嗣于698年夺嫡失败后愤愤而终,而武三思后来在李显得势以后又万般讨好。而且武则天在前面提到的为了身后怕李武两家大动干戈,为了缓和李武两家的关系,还让其子武崇训娶了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就是后来与母亲韦氏欲称女帝的安乐公主),这样武三思和李显从原本的姑表兄弟成了儿女亲家。所以这个人是在武氏和李氏权势里左右通吃的。在李显上位后也并未因其是武氏后人降罪于他。但是在神龙三年(707年),武三思谋废太子李重俊(李显三子),酿成景龙政变,死于乱军之中。可谓机关算尽,终不得善终,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考虑到他并不是主要人物,所以应该并没有在此剧里发挥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攸决

    武攸决(就是武思月的哥哥)原型,年龄和性格比较符合的是一为建昌郡王武攸宁,武则天堂侄,曾官拜宰相,不过后来后来获罪被罢。

    其二是其弟武攸暨,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爷。虽然史料上记载武攸暨的性格谨慎谦退,处处被风华无两性格强势的太平公主压一头,但是其城府也未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武攸暨晋升司徒,复封定王,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宰相。而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协助李显夺帝,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之所以认为武攸暨的可能性大些,因为上图武攸决的穿着打扮比较儒雅,而且他身着黄色服装,驸马的可能性更大。再加上他的夫人太平公主也是关键人物,虽然太平公主可能在本剧里不现身或者打个酱油,但是作为其驸马,他也是很重要的被操控者以及操控他人者。靠近权利漩涡中心的人物之一。但是也可能他是一个多人物糅杂的化身,或一个完全虚构的角色。而且看他的名字排序,为特邀主演之一,他在剧里的角色是很吃重的一个。

    武家一众外戚都是很不成气候的,性格大多卑微甚至猥琐,包括武三思,与出身皇家,自幼受到皇家教育的李氏宗室没得比,而武攸决(剧里的)或许是武氏里为数不多的儒雅且心机颇深之人,与武三思那种明目张胆散发出来的反派小人气场不一样,武攸决是隐藏型的。他头上的判字“深”也能说明这一点。

    他应该代表着武氏和太平公主尤其是后者,这两条线。

    高升

    虽然从名字和仅有的信息无法断定高升是谁,但从他身着紫袍这一点看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官。因为初唐(包括武周时期)的官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通典》)。

    李唐其他时期:三品以上官员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紫色染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比较难被提炼的,物以稀为贵。而在唐高宗时期,曾经专门下达了一条敕令:“自今以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严加禁断。”普通百姓是不得服紫的。只有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所以紫服的定为三品大员,目测凤阁侍郎,文昌左/右相之类的(都属于宰相)。因为一品二品包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没有实权。有实权的都是从三品大员开始。

    我直觉推测他可能充当着五王政变里的崔玄暐(凤阁侍郎,宰相)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最具有戏剧性,他不像其他四人(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之)都为人所推荐(都是狄公推荐的,笑~),他为武皇亲自提拔,但后面却跟武皇走到了对立面,攻到长生殿时,武皇问他:别人当宰相,都有人推荐,只有你崔公,是我亲手提拔上来的。怎么你也在这儿(跟着反了)呢?崔玄暐答:我这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报答陛下。颇有戏剧性。

    同时崔玄暐被武皇送到了太子李显那里做他太子府的宰相帮他,而其他几个不是,这更增加了戏剧性。

    从年龄上也相当。为首的张柬之已经是80岁的老人家了。不太能是他。其他人的位置又没有崔玄暐这么重要。但是如果这个故事与政变无关,是亲王自己虚构的故事,就未可知了。

    ————更新分割线—————

    这个人物的职务之前写的仓促,误判了。他应该是大理寺的,目测大理寺卿之类。这个以后等剧播出了我验证下,再讲为何。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说,因为这部是悬疑探案剧,而里面涉及的很多扑朔迷离的案件,案情发展需要一个大理寺高级官员。而且这些案件里,有很多应该是搅乱棋局的人故意栽赃,也需要有一个高级官员配合掩人耳目。所以高升起到的是双重作用(但是依然是个人推测,待剧验证。虽然职务猜错了,但是人设我还是保留原来的推测。个人他依然是反武大臣代表。除非马亲王不愿意写全员恶人,想保留一些人间有真情,笑~)

    ————更新分割线—————

    关于宰相多说一些,与秦和西汉时期宰相只有一人不同,唐代宰相是一个集团,包括很多人,职责“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而且宰相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名字,很多官职都是宰相,这也是为了分权,避免政权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唐代施行三省六部的制度,即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宰相可以为什么人呢?

    1)这三省的长官比如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及参议政事的副位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为宰相。武则天时期把中书省改成了凤阁,门下省改成了鸾台,尚书省改成了文昌台,于是这些长官的名字自然也相应变成了凤阁侍郎,文昌左右相(尚书省,即文昌台因为作为执行者实权太大,已经取消尚书令,所以只有文昌左右相,相当于尚书左右仆射的副职,由二人互相监督牵制)之类的。

    2)同时一些资格比较老的功臣元勋也会被授予比如“平章事”“同三品”之类的头衔,也是宰相。但这个官衔一般不单用,需要配合实际官衔一起用,比如狄仁杰曾是“鸾台侍郎同平章事”。

    3)而资历比较浅,但很有才能的官员,加“参议朝政”,“专典机密”之类的名号,也位同宰相。

    唐代直属于国家的大机构不止包括三省六部,还同时包括一台九寺五监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但是武皇期间上面好多名字都变了,回头有时间再总结。

    杨婉

    杨婉也是身着深色紫装的高层角色。她的身份可能是上官婉儿类似的。不过上官婉儿在705年已年41岁,而这个人物看起来很年轻,所以说,是类似。(另外说一下,史料里上官婉儿和武三思有一腿。剧里如果真是上官婉儿就不知道还有没有类似的情节。她对武皇,也没看起来的那么衷心。这说起来好像全员恶人,实际历史上,便是如此。)

    百里延

    百里延(百里弘毅之父),冬官尚书(同工部尚书),位列三品,身着紫服(虽然颜色比上面两位的但也可能是灯光原因,笑~。也可能颜色越深,地位越高。)。

    冬官尚书一共统领四个司,也就是四种职责。

    1)营缮清吏司,分掌宫府、器仗、城垣、坛庙等的经营兴造之事。

    2)虞衡清吏司,分掌天下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包括分管祭祀采办,军士盔甲、军器火器的制造、烧造铸造钢铁陶制器皿等。

    3)都水清吏司,分掌川泽、陂池、桥道、舟车、织造、衡量之事,包括漕运、织造和修造船只等。

    4)屯田清吏司,分掌屯种、坟茔、抽分、柴碳之事。主要工作应该就是管理屯田、统计耕牛数量、修缮皇帝、亲王的陵墓了。

    大家都知道,百里延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剧里被毒杀了。而百里延的头上有一个“缮”字,那么他的死应该和修缮有关。比如知晓了某种城防水利秘密,不愿意苟合,或因为对城防过于了解,需要被解决掉。

    这里我还想对百里延的家世做一个大胆的猜测。

    我搜遍了武皇时期的冬官尚书,都无果。不止如此,百里这个姓在唐代的记载都很少。百里这个复姓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很多复姓都来自外族,比如长孙和宇文都来自鲜卑族,但是百里这个姓是标准的汉族姓氏,因为它来源于“姬”姓(就是周朝的那个姬,但并不是周天子那一脉的后裔)。这个姓最著名的人物是百里奚,在春秋时代曾辅助秦国君主秦穆公成为春秋一霸。但百里在唐代的名人几乎无可考。

    因为他是本剧最重要双男主之一百里弘毅的父亲,我想马伯庸为了发挥上的自由,故意隐去了他的家世。但是,百里弘毅在简介里有一条是“世家公子”,说明百里是个世家,换句话说,是个门阀。之前就提到过,武周时期从仕有两条路,一是作为名门望族,二是武则天登基后大兴科举制度,很多寒门之子也可一跃龙门。我相信百里延是具有真材实料的,但是这点与他家是名门望族并不矛盾,种种迹象,表明百里家是个世家,比如很有钱啊(虽然工部的油水比较大但也不至于这么有钱,再者,百里延可是个清官,笑~)。

    在唐代,门阀望族依然是霸占权力场的主力。以河东裴氏家族为例: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 14人,尚书55人。。。。以及其他官职数不胜数。更不用说让人闻风丧胆的关陇集团。而前面提到的比如李隆基的母亲窦氏就属于门阀扶风窦氏家族。

    唐代一共有28个门阀贵族,就是俗话说的“世家”:

    其中复姓的有两家:河南宇文氏,河南长孙氏。其中长孙氏已经被武则天和唐高宗收拾长孙无忌的时候就给收拾的差不多了,那就只剩下宇文氏了。但我选宇文氏不只是简单从复姓来看的。而是很多原因,在百里延和百里弘毅两个人身上都各自有理由。

    先说百里延的理由。洛阳城的设计和建造者是隋朝的大天才宇文恺(这个人后面还会提到这边就不细说了),时任隋炀帝的工部尚书,我也有怀疑马伯庸是为了致敬宇文恺。但是为何没有直接用宇文这个姓,而是用了百里,可能是为了更方便的发挥吧,如上所说。

    百里弘毅那里同样有着非常显著的理由,这个介绍到后面再说。

    柳襄,柳适

    柳襄(柳然叔父),柳适(柳然父亲??)。两个看起来都是文人/文官。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二位出自上面图里所示的河东柳氏的门阀世家。柳氏家族就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王皇后的母族,她的母亲就是柳氏家族的一员,为当时当朝宰相柳奭的妹妹。但是王皇后后来被武则天除掉后,柳氏一族也跟着几分没落,不再被朝廷重用。但是柳氏虽然没落,根系却是一直在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773年—819年)就是河东柳氏家族一员。柳氏一族一直是以文人为多,多负责一些编撰的工作。

    无论如何,柳然显然是个世家女,他们家应该也一直是世家。而柳然和百里弘毅的婚姻,也应该属于很常见的“世家通婚”就是两大门阀之间结为亲家,是唐代很常见的联姻固权的传统和手段。

    柳襄是我推导过程里最为迷惑,也最复杂的人物。这点真的配得上他头上的“巽”字。这个字引申出来的信息非常多。

    1)巽,八卦之一,代表风。巽卦代表一阴爻潜入二阳爻之下,有一种深入地向下、向内发展的趋势。故巽卦正象为风。因为风是无孔不入的,表示一种飘动而有渗透性的事物这可能也暗示着他的性格(捉摸不透),也可能暗示他的身份(隐蔽的)。

    2)在九宫里,巽宫方位东南,五行属,色绿,代表长女、儿媳、仙道之人。简单来讲,我觉得他可能是一部大棋里的,九宫里的一宫。这个后面也会细说(没办法,风起洛阳这部剧的设定非常复杂,涉及的面特别广)

    而这张图里他穿的带有皇家御用的那种黄色的服装(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似乎说明他是与皇族有瓜葛的人。且根据剧情简介,他毒害了百里弘毅的父亲,而他的姓名是在“特别出演”里的其中之一。说明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物。我直觉,他是属于武皇的人。只是直觉,没有特别的依据。若说有,大约是他身上那个凤鸟图样(开玩笑的,这个凤鸟大概率是唐朝时比较常见的服饰花纹——鸟衔花草纹。不过,却是有一些不同点)。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他是武皇的人,是因为武皇需要一个心腹大人物,而目前所有角色里,只有他最可能。如果不是,那他只能是大boss里其中一方的干将了。而且我认为,他毒害百里延这一点,大概率不是表面上认为的那样,按照一般悬疑剧的尿性,一开始被认定的凶手都不是凶手即便是,也是有隐情。按照马伯庸的脑洞,小百里的父亲是自杀的都有可能,甚至于根本没有死也不是不可能。

    窈娘

    窈娘,青楼角色,重量级角色之一(不一定是戏份重,而是角色作用举足轻重)。

    ————更新分割线—————

    角色定位误判,而且这个角色比高升更不应该误判。窈娘是赌坊老板(积善博坊)。其实预告片里有一个镜头已经给暗示了,恕我眼拙。

    ————更新分割线—————

    在分析这个人物之前我先讲一段故事。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时期的载初元年(690),发生过一件当时在京师之间颇为震撼扼腕的事件。说左司郎中乔知之得了个婢女,名唤窈娘,二八佳年,生得清丽绝俗,窈窕非常,且极善歌舞,清喉婉转,舞姿翩然。乔知之甚为珍爱,视为明珠美玉,还给她起了个小名,唤作碧玉。那这个乔知之是谁呢?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皇室贵胄。而窈娘又是谁呢,窈娘全名孙窈娘,在隋朝时也是个世家女,但唐后家道中落,便沦落为与人为婢的境地。因为自幼受到过非常好的教导,在能歌善舞之外,还非常知书达理。于及笄之年被他父亲的好友乔知之看中,就收到家里养。

    因为是个皇族外戚,又惯会舞文弄墨,乔知之平日里少不得文人雅兴,经常邀请洛阳城里闲散的王孙贵胄来家里做客。窈娘也经常同他们一起玩,歌舞助兴,常能芳艳四座,博得满堂喝彩。一来二去的,窈娘的名声就在洛阳城大躁起来。

    然后很不幸地,有一日传到魏王武承嗣耳朵里了。武承嗣前面提到过很多次,就是与李旦争过太子之位的最为著名的武氏外戚,武则天的亲侄子。然后武承嗣一顿强取豪夺,把窈娘给夺到了自己府里。

    乔知之情痛成疾,在细绢上写一首“绿珠怨”,用重金买通武家的守门人,送给窈娘。诗云: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娉。

    昔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娇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乔知之的这首诗借石崇爱姬绿珠殉情坠楼的故事,把武承嗣骂了一通(娇矜势力横相干),同时也表示痛思窈娘(而窈娘的小名唤碧玉,所以对应绿珠)。而且借着绿珠最终“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也在暗讽窈娘没有绿珠这般心如磐石。孙窈娘看罢,悲痛欲绝,又羞又恼,一怒之下,跑出武府于洛阳城天津河边,投井而亡。

    而后武承嗣气急败坏,差秋官侍郎来俊臣(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知名酷吏),诬陷乔知之,把乔家整个给灭了

    剧里的窈娘自然是此窈娘非彼窈娘。但窈娘这个名字,不知者或许当做寻常,而只要读过唐史的基本上不会不知道,我想马伯庸一定知道。而且在她身故以后,为了纪念她,天津河畔还给修了一个“窈娘堤”,与魏王堤(好讽刺啊,窈娘终究还是未能摆脱魏王武承嗣),波月堤同为洛河两岸知名景点。后唐诗人罗虬曾为官妓红颜杜红儿做过一首诗,“花落尘中玉堕泥,香魂应上窈娘堤。”所以这个名字看似寻常,实际上大名鼎鼎。且与本剧设定的年代(武则天时代),年龄(窈娘690年16岁,本剧为十五年后的705年左右,如果没死的话那么就是31岁的轻熟期,很是符合)。

    如上所言,此窈娘自然非彼窈娘。真实的窈娘姑娘已于15年前化作一缕芳魂逝去。但是借助其背景,将古典悲情故事变成悬疑暗黑童话也未可知(就是窈娘并未死,而是化身青楼里厉害人物)。如果亲王有意为之,那么窈娘很可能是拥有真实人物的部分背景,提取出来的信息就是:也曾贵为世家,?

     7 ) 风起洛阳

    今年最期待的一部剧!!改编自马伯庸的《洛阳》,新颖的古装悬疑题材引人入胜。剧情严密紧凑,制作精心细节,服化精致生动。高制作,高输出。开场规模令人叹为观止,文化氛围浓厚,人物形象丰满。从开始介绍时代背景,到剧中角色们的生动演绎,无不让人期待剧情的后续发展。各个画面场景无不展现出神都的繁华热闹程度。由三位主演共同组成的神都小分队一同探索隐藏神都的秘密,十分期待由王一博出演的百里弘毅!!!王一博的原声和台词都特别惊艳,战斗值为零但是智商在线的小百里,会掀起怎样的风浪呢?谜底究竟会是如何?大家快来看风起洛阳吧!!

     8 ) 风起洛阳 良心剧

    很久没看过制作这么精良的良心剧了。道服化太精制了。剧的质感超好。

    全员演员演技全部在线。特别是王一博台词越来好了,每看一部他的新剧就感叹这小子又进步了。王一博未来可期!💚💚💚

    (看了神都第一饕客百里弘毅品鉴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有时间一定要去洛阳品尝美食了)

    看黄轩老师演戏实在舒服,细腻且真诚。(悄咪咪的说,第一集被他吓到好几次)😂😂😂

    宋茜打戏不错。宋轶好美,喜欢娇滴滴的美娇娘。

     短评

    以剧情质量来说目前可以五星,但是王一博演技拉低两颗星,太烂了呀,我真的忍不了了,老爹死了,被逼婚,点评,和柳襄对质都是一个表情,喝汤那一段对戏高下立见,我看到八集,在他脸上只看到一个表情,脑残粉不要洗是因为人设,就算是不通人情世故的人设也不可能全程一个表情吧,我觉得他的演技比他的古装扮相更让我难以接受。在里面宋茜我居然看着顺眼许多,黄轩还是在线的。我真的看到男二,就是男二演技要吐了,但又觉得剧情不错,我太难了啊。

    4分钟前
    • 略略略
    • 还行

    (一)好的地方:❶服化道算精良❷男主角黄轩和女二宋轶的演技确实可以(二)不好的地方:❶打戏又又又又有慢动作!!!烦死人了!!!❷女主与男二的演技一般❸虽然主演用了原声,但是原声台词不过关!!!特别是王一博的台词说不清楚!!!遮住字幕根本听不清他是否说了一句完整的话!!!王一博,还得回去好好练习台词和演技!!!

    7分钟前
    • 番石榴真好吃
    • 还行

    追这部剧也太爽了 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啊 😋剧情好 演员演技👍 百里弘毅搞笑而不自知 这部剧的笑点都是他给我的 叫叔父那里简直笑喷 哈哈 看下集预告叔父估计要嗝屁了👀

    10分钟前
    • 小劢
    • 力荐

    置景很还原,叙事也不拖沓,就是导演少用点一惊一乍的镜头会好点。

    15分钟前
    • 晚灯
    • 推荐

    炫技不如把故事讲清楚。同一场景360全景切镜头想干嘛??

    18分钟前
    • 春潜
    • 较差

    第三集大婚那里美哭了,置景服装音乐都太美了,再现了大唐盛世。剧情紧凑,演员演技在线,好剧!

    23分钟前
    • 巴哈马的月落
    • 力荐

    我,路人,本心是来看热闹和万一扑了看笑话的,但是,必须客观公正的说,是好看的,不比十二时辰差哎。所以(亲王+大唐盛世+悬疑剧情+实力&流量兼备的演员阵容)*有钱大制作=好剧,这公式是不是能成立了👍👍👍

    27分钟前
    • 绵羊头
    • 推荐

    占个位,洛阳,古城,应该有姓名

    32分钟前
    • 李嘉媛
    • 推荐

    黄轩演技台词我无话可说 但王一博演技台词我无话可说

    34分钟前
    • 明明不知道
    • 还行

    总得来说还不错,都比预想的好。说实话能看的出下了功夫,黄轩目前一直在线,王一博的话能看的出来他很想努力,表情形体还不错,但台词还是有点弱,咬字比以前清晰了。对宋茜台词比较出戏,语速太快没感情。不过她这次打戏很漂亮。

    35分钟前
    • 陈十九
    • 推荐

    场景真的好喜欢

    39分钟前
    • 推荐

    今年最期待的古装剧集了。随着剧情的推动,三个主角终于汇到了一条线开始联手查案。节奏很快,不舍得错过任何一个情节,分点心干别的了,还得拉回去重新看。主线人物都很立体,老高的人物设定太悲壮了,黄轩的演技很稳。王一博的期待值拉满,看到正片真香了。特意一边干别的一边听台词听了半个小时,听的挺明白,我耳朵应该没啥问题,看他喝胡辣汤那段的表情真是小心翼翼的算计。宋茜演技有进步了。宋轶女二的天花板了,一直都很喜欢,柳然实力宠夫,性格太讨喜了,真是个神仙老婆。第7集跟着老高的回忆哭的稀里哗啦,第8集跟着百里弘毅柳然笑到捧腹。期待……

    44分钟前
    • 生如夏花anna
    • 力荐

    看了宋轶小姐姐的cut 闪闪的大眼睛好漂亮好可爱演技很好(*'▽'*)♪

    45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唉,天天上热搜,而且热搜的标题也很让人无语,原本以为那个预告服化道都挺好看的,结果剧情不怎么样,演员除了黄轩其他看的有点尴尬,王一博为什么每次都差不多是那个表情,眯着眼睛没感情的说台词整个面瘫脸,希望下次可以努力争取进步吧!

    47分钟前
    • 墨迹
    • 较差

    两星扣在王一博

    5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先奶一口四星,剧名出来就挺期待的。看了两集,制作确实挺精良的,景一看就很大气,从河南春晚出彩就想去旅游的现在更想了,救命😢目前看下来除了月华君张口闭口圣上(后面不知道还会不会这样,也可能人设?)其他都还🉑尼玛 感觉会烧脑 期待后面ing————感觉窈娘下线后,节奏有点慢了,34集左右终于回来了...就是这34集也太废人了吧...申非和李北七 555一时不知道心疼百里弘毅还是武思月 最好武攸决是好的 不然..呵呵😒————4改3了 有窈娘的前半部剧感觉还不错(除了七娘嫁过来之后...让我感觉不是原来的她了 不过后面从支持百里弘毅面圣之后感觉人物又回来了 ) 窈娘下线那段可以说目前为止的高光时刻了 看后面3集左右吧能不能让我再改回4星了————

    52分钟前
    • 404NOT FOUND
    • 还行

    黄轩还行,王一博宋茜台词功底太差了

    54分钟前
    • 李尧进
    • 还行

    制作精量,难得好国剧。

    55分钟前
    • 斯莫维尔
    • 推荐

    我为了我们博子哥来两星,他是我的爱情

    57分钟前
    • Aiki
    • 较差

    看了两集 感觉不错 可追!

    1小时前
    • nêω°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