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邵氏电影 大醉侠

    大醉侠

    评分:
    0.0很差

    分类: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66

    主演:郑佩佩,岳华,杨志卿,陈鸿烈,韩英杰,沈涝,林健全,谷峰,李允中 

    导演:胡金铨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洪熙官1977

    • HD

      贼王之王

    • HD高清

      蔡李佛小子

    • HD中字

      荡寇志

    • HD

      缘份

    • HD

      貂蝉

    • HD

      没有老公的日子

    • HD

      审死官粤语版

     剧照

    大醉侠 剧照 NO.1大醉侠 剧照 NO.2大醉侠 剧照 NO.3大醉侠 剧照 NO.4大醉侠 剧照 NO.5大醉侠 剧照 NO.6大醉侠 剧照 NO.16大醉侠 剧照 NO.17大醉侠 剧照 NO.18大醉侠 剧照 NO.19大醉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江湖败类“索命五虎”作恶多端,杀人如麻。其老大被两江总督张大人俘获,不日问斩。其余四虎铤而走险,劫走张大人之子张步青以作要挟。张步青之妹张熙燕(郑佩佩 饰)武艺高强,人送绰号“金燕子”。为救兄长,张熙燕独闯虎穴,然恶徒狡猾非常,金燕子救兄不成,还险些丢掉性命。关键时刻,幸得隐于江湖的侠客范大悲(岳华 饰)出手搭救。   范大悲曾为某寺院修行者,其师兄了空大师为夺掌门人之位杀害师傅,师傅临死前将丐帮掌门人信物交给范大悲。念及师兄弟之情,范从此隐姓埋名,以醉猫的诨号浪荡江湖。此次索命五虎与了空大师联手,势要将金燕子和范大悲斩草除根……

     长篇影评

     1 ) 也是看的电影频道

    1.武侠电影源头原来是朴素的,看来朴素是最难保持的品质。

    2.场景绝对很古典。客栈,寺庙,山林,雨夜。江湖高人。现在也是一样,高手不在庙堂。

    3.年轻的郑佩佩就是李安的玉娇龙,但还是个中国小姑娘,没有美国化和现代化。没有情欲戏一样好看,云淡风轻,无牵无挂,真个爽利年轻的好意境。

    4.越来越看出好,是不是老了?

     2 ) 香港武侠、动作电影的“柔”与“刚----从《大醉侠》与《独臂刀》谈起

    文转自:香港武侠、动作电影的“柔”与“刚----从《大醉侠》与《独臂刀》谈起--李骏----电影文学 侵删

    20世纪60年代,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1966 )与张彻导演的《独臂刀》(1967 )成为香港武侠电影的新标杆,或者说“香港武侠电影新世纪”的发端。两位导演的两部影片为香港武侠电影注入了不同于以往的作者特征。作为香港类型电影中最富本土特色的部分,武侠电影和香港电影一同自60年代起经历了某种现代性的演进,而《大醉侠》和《独臂刀》或许就是这现代性变迁的起点。

    一、以“柔”克“刚”

    1966年,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的开场就有陈鸿烈扮演的一袭白衣的玉面狐狸亮相,而岳华也作为签约邵氏的演员扮演范大悲这一-角色,但影片的核心主角却不是这些男性,而是郑佩佩扮演的金燕子。如果说,在中国武侠文化传统的想象中,“江湖” 一直是某种男性秩序的世界,那么,以胡金铨为代表的香港武侠电影导演为“江湖”想象注入了某种“阴柔”的传统。在胡金铨的电影作品中,“女侠”的形象被强化,女性角色更多地参与到武侠故事的叙事中。从《大醉侠》中郑佩佩扮演的“金燕子”,到《龙门客栈》(1967 )中上官灵风扮演的朱辉,到《侠女》(1971 年)中徐枫扮演的杨慧....一代一代由胡金铨塑造的“女侠”形象深入人心。在影片《大醉侠》 中,我们看到郑佩佩扮演的金燕子身着短装、手执双刀,眼角眉梢英气十足,身体跳跃腾揶更富灵活性,面对一群五大三粗的男性的包围,以一敌十。这种挑战男性秩序的“女性英雄”的形象本身就是现代意味的。

    胡金铨导演在《大醉侠》的发展段落设置了两场精彩的动作场景,分别发生在客栈和古寺,都是金燕子独挡一群男性对手的打斗。这样的性别失衡和空间安排富有戏剧性。在中国武侠文化传统的“江湖”想象中,客栈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社会公共空间之一,也是男性秩序的世界,充满了男性权力的话语,这里缺失女性的在场。胡金铨让女性身体在客栈场景中出场,对抗一群男性身体并在打斗中占据上风,这种强势的女性形象惊世骇俗。如果说,以李翰祥为代表的“黄梅调电影”早在胡金铨之前的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实践中就推出了众多女明星、加强了女性角色的戏份,树立了香港古装片的“阴性”的传统,那么,胡金铨带来的则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的性别审美。

    胡金铨电影中的“女侠”形象既有着女性身体又兼有男性气质,不仅是“阴柔”的,更是富有某种性别韧性的。作为一种男性权力秩序的闯入者、破坏者、抗争者,女性身体首先在外表装饰方面披上了她的对立面的外衣。郑佩佩、徐枫、上官灵.....这些女演员不仅外形英姿飒爽,而且往往在初出场时就是女扮男装的。她们被抹去了其女性身体的女性的一面,而是以一种相对更为中性的形象参与到武侠电影的“江湖”想象中。李翰祥以来的香港古装片“阴性”的传统所制造的潜在的男性窥淫的视线,在这里不得不被中断:银幕中呈现的不再是逄迎、顺从男性欲望的女体,而是对抗男性视线的“女侠”。 这是胡金铨自《大醉侠》开始所引领的一种新的性别审美风尚。.

    除了服装、形象等直观的层面,胡金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身份设置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类型,她们往往出现在男性权力秩序的断裂处,作为男性的拯救者或复仇者而出现----《大醉侠》 中的金燕子是她的兄长的拯救者,《侠女》中的杨慧贞身负杀父之仇;而《龙门客栈》中的朱辉和《迎春阁之风波》 (1973 年)中的“女侠”们更是怀有家仇国恨、深明大义......这也是深刻打破了传统武侠电影的“江湖”想象的。熟读明史的胡金铨喜好以那个特定时代的乱世背景为历史时空,这更有助于塑造他的故事中的那些游离于男性秩序之外的女性形象。《迎春阁之风波》 和《空山灵雨》(1979 年)中的女武士们本身就是行走江湖中人,这样的身份也使她们得以率性自由地游离于男性秩序之外。

    不过,注重“阴柔”的胡金铨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女权主义者。众多胡金铨电影中的“女侠”形象的出现仅仅只是成为武侠电影作为男性秩序的“江湖”想象的偶尔补充。在胡金铨的武侠故事中,不论那些是否直接以“女侠”为中心的故事,最终还是离不开男性的主导性地位。正如《大醉侠》中的金燕子离不开岳华扮演的范大悲的助力,众多胡金铨电影的“女侠” 们免不了求助于男性并最终皈依于男性秩序的“江湖”。“阴柔” 的传统对于胡金铨而言,并非一种叙事层面的性别比例,更广义的层面上看,是一种电影美学。它让人联想到了胡金铨导演的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

    影片《空山灵雨》 的开端段落让人叹为观止,在此之前,我们恐怕还未曾见过武侠电影在主要人物、主要场景之前如此费尽周折地只是单纯铺陈中国武侠“江湖”的山水时空。一个接一个的山水画般的远景,而人物宛若在中国画中游走,直至进入古刹禅房。影片《侠女》中的古刹和竹林场景已经成为中国武侠电影史上的经典,胡金铨开创性地利用了竹林的柔韧的质感、幽深的光影。相比于张彻电影中的那些动辄就裸露身体的打斗场面,胡金铨电影中的人物相对更为含蓄,身着飘逸的中国古代服饰的打斗更富有古典韵味。

    就韵味而言,徐克导演的武侠、动作电影堪称胡金铨的继承者。徐克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原创性如胡金铨般地体现在一部电影的服装、造型、布景、美术层面。1990版《笑傲江湖》成为这种传承关系的象征:影片由胡金铨任导演,徐克、程小东、李惠民执行导演。而徐克1992年的作品《新龙门客栈》(导演是李惠民、 程小东、徐克)直接就是《龙门客栈》 的重拍版本。但本文更为关注徐克影片中的“阴柔”特性。一如他的前辈胡金铨导演,身处二十多年后的电影创作实践中,徐克更为大胆地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群现代“女侠”群像,比如《新龙门客栈》中张曼玉扮演的金镶玉。1986 年的影片《刀马旦》 也是林青霞银幕形象的转型作品之一,这位70年代在台湾琼瑶作品中清纯甜美的偶像女星,渐渐寻求自我突破,在武侠、动作电影中开始尝试中性化的性别形象。她的女扮男装的银幕形象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从徐克的第一部新浪潮时期的导演作品《蝶变》 (1979年)开始,他的电影叙事仿佛离不开某种乱世背景的衬托。而这种乱世之“乱”,既出自一种时空背景的错位,也出自某种身份的错位----这其中 也包括性别身份。1992 年,林青霞扮演的《笑 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东方不败形象,成为她的一次新突破,这一次林青霞在银幕中的性别身份不再是女扮男装,而是可男可女、亦男亦女的无性形象。借由这种对于性别身份的僭越,徐克完成了他的武侠“江湖”的想象,这是一个旧秩序轰然崩塌之后的世界。1995年,徐克在香港回归前夕制作的影片《刀》翻拍自张彻影片《独臂刀》, 再次营造了一种乱世背景,一个无父的世界。在影片彻头彻尾的男性荷尔蒙张扬的表象之下,穿插叙述整个故事的,却是一个女性叙述者----师父的女儿。她并不是故事的主角,却把整个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缝合进了一种女性的视点之内。男性的阳刚之美被女性“阴柔”的话语陈述,处于女性温情柔软的视线关照中。性别视线从男性的“看”转换为男性的“被看”--这部影片俨然是整个香港武侠、动作电影命运的写照。

    相比于胡金铨电影的中国古典韵味,徐克的诸多影片的制作虽然可以直接在中国内地取景,但其武侠“江湖”的时空想象距离真实的中国历史时空越来越远。种种时空与身份的错位和其他同时期香港导演的作品大致一样,70 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处于一种香港本土化努力与中国想象的微妙博弈之中。在女性形象方面,徐克的作品中还别出心裁地塑造了更多的女鬼、女妖的形象。与徐克合作多年的程小东导演执导的《倩女幽魂》系列,脱胎于武侠片又超越了传统武侠电影类型,其武打动作风格设计刻意弱化力量感,凸显飘逸的舞蹈形式,这也是“阴柔”传统的.有趣显现。

    二、以“刚”制“柔”

    张彻的《独臂刀》 要比胡金铨的《大醉侠》 晚一年问世,但张彻对于香港武侠电影的开创性贡献不亚于胡金铨,张彻的作品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胡金铨,他对于武侠电影传统的影响甚至比胡金铨更大。相比于胡金铨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张彻更代表了香港电影人的西方化努力。影片《独臂刀》在视听形式、剧本、对白方面,更像是一部中国古装面孔的好菜坞电影。影片中大量运用的西洋配乐,使《独臂刀》区别于以往的武侠电影的形式,特别是“黄梅调”以来古装片的戏曲感。如前所述,武侠电影本就是一片想象的“江湖”, 香港武侠电影正是体现了香港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都会的复杂文化形态。

    谈到张彻,他的武侠电影的“阳刚美学”不能不提。如果说,胡金铨在他的武侠片中借由更多“女侠”形象的涌现树立了一种20世纪港式新女性的想象,这种新女性是刚毅的、中性化的,这中断了传统电影编织的男性窥淫的视线,从而开启了某种电影观看的革命,那么, 张彻的“阳刚美学”则借由男性健美的身体以另一种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完成了性别视线方向的转换。但无论是胡金铨还是张彻,是女性的身体还是男性的身体,武侠电影在香港电影人的原创性实践中都体现了香港这个都会的复杂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想象。

    胡金铨在银幕中塑造了女明星郑佩佩、徐枫、上官灵凤等一代“女侠”,那么,张彻在他的作品中则相继推出了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李修贤、傅声等男明星。张彻的电影是百分之百的男性故事,留给女性的戏份微乎其微,男性之间的情谊、价值是他的男性英雄们追求的最高价值,而男女之情退居其次《独臂刀》 取材自金庸小说,一把断刀、一本残谱、一只断臂、一个无父之子,王羽扮演的主角方刚背离师门、英雄落难后东山再起、拯救师门的故事,方刚与小蛮、齐佩的三角关系...这部构成了香港武侠电影史上的经典原型,也奠定了张彻武侠电影在之后的主要作品特征以及张彻的“阳刚美学”的主要内涵。

    张彻的“阳刚美学”首先体现在他对于传统男性秩序及其价值的信仰。方刚无疑是中国传统正义、正直的男性形象的典范,在方刚心目中,父亲、师父的情与恩,要远远重于其他,这样看来张彻似乎是保守的。但他也借由小蛮这个人物在剧中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于传统秩序一定程度的质疑《独臂刀》 便以“英雄”的逃逸结局“英雄” 方刚拯救师门之后,与小蛮远走天涯,与此同时,师父齐如风也折断了齐门大刀。传统的“江湖”秩序于张彻而言仿佛是一个需要了却的心结,用整部电影的时间讲述完一个传统“江湖”的故事之后,张彻留给世人一个“英雄”转身的背影。

    张彻的“阳刚美学”更直观地体现在身体层面。张彻之后,香港武侠电影乃至后来的动作片,渐渐热衷于展现裸露的男性的健美的身体。张彻甚至在照明、影调、色彩等形式层面开创了一系列相应的视听语言。张彻偏执地迷恋身体鲜血淋漓的效果,一度被戏谑为“番茄汁导演”,并被批评为蛊感暴力。暴力渐渐成为香港武侠、动作片的主要卖点。男性身体在银幕中的极致呈现也构成一种独特的象征。从王羽开始,张彻影片中的武打小生就清一色是身材硬朗、肌肉发达、有着倒三角体形和清晰的肌肉轮廓线。打到热火朝天时,对阵双方的热血男儿赤膊上阵,刀剑下去必须见血,并配以夸张的惨叫。张彻还多次塑造了残缺肢体的意象,除了《独臂刀》 之外《十三太保》 (1970年)中姜大卫扮演的李存孝被五马分尸的场最,堪称史上最残酷。

    这种对于身体的迷恋在70年代之后被李小龙的电影继承了,香港古装武侠片的传统被香港动作片继承并改良,一种对于“江湖”的想象蜕变为一种对于身体的想象,“江湖”的神话蜕变为身体的神话。银幕内外的李小龙对于影迷而言本身就是多重想象与神话的复合体。他的健美的身材,他在银幕中无论是与东洋人还是西洋人的身体对决,重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更确切地说,是重建了港人的自信。邵氏兄弟标签的古装武侠片自李小龙出现起便显得落后于时代了,蓬勃发展的维多利亚湾之畔的香港,是一个热切拥抱西方、拥抱现代想象的幻城。在李小龙的电影中,身体搏击被保留,但是,李小龙电影呈现的空间背景发生了重大置换。从《唐山大兄》(1971 年、《精武门》(1972年)到《猛龙过江》(1972 年、《龙争虎斗》 (1973年),李小龙的电影时空一次比一次更向当下聚焦。如果,《精武门》结局武馆前的纵身一跃踢碎的是国人对于百年民族耻辱的想象,那么,《猛龙过江》中罗马角斗场的中西对决正是国人重返世界的想象。不过,在后殖民的语境下,香港武侠、动作片中健美的男性身体注定成为某种不断被各种想象修饰的能指。它是现代的、西化的:我们在银幕中所崇拜的身体形象其实只是我们与西方镜像关系的某种身体幻象。

    即使同样是男性身体,胡金铨电影中的男性形象也是难得裸露的。一袭长衫的形象更像是从中国人物画中走出来,难以显露身体线条和肌肉的轮廓。这是“阴柔”的身体与“阳刚”的身体的直观区别,在20世纪60年代胡金铨与张彻最早的作品中便出现了这种有趣的分野。如果说,胡金铨的电影更多寄托了香港电影对于“古典中国”的想象,那么,张彻的电影则预示了香港电影对于“现代西方”的想象。这两种有所区别的想象汇聚于香港武侠电影的“江湖”想象中,凝聚在身体演出中。李小龙把传统武侠电影的时空由一个“古装”的中国转嫁到了一个“现代”的世界,而李小龙作品中的身体也是现代性的。李小龙的武打动作以快速的近距离搏击著称,擅长使用双截棍等个性化的兵器,更为适合都市街道狭小空间的巷战,比如《猛龙过江》中的几场巷战,越是空间狭小局促,李小龙电影的武打动作设计就显得更有喜剧感、戏剧化。在这一点上,成龙电影的动作设计继承了李小龙作品的特质,在展现男性身体与现代都市空间的互动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李小龙之后,香港武侠片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让位给了动作片。严格来说,这两种类型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区分并不严密。诸多在香港拍武侠片的导演也拍动作片,拍动作片的导演也拍武侠片。两种类型都在延续着香港电影的“江湖”想象。1971 年,25岁的吴宇森进入邵氏,跟随张彻拍电影,长达两年的时间他一直都是张彻的副导演。到了80年代,吴宇森在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之后,找到了自己在香港电影的位置。这是枪战动作片盛行的年代,香港动作片所呈现的时空,也越来越接近于当下,但不变的是“江湖”想象。张彻电影中的“江湖”情怀被吴宇森继承,那是一种对于传统男性秩序及其价值的信仰和捍卫。在“英雄”的价值不断被消解的当下香港,吴宇森塑造了周润发扮演的小马哥这一堂吉珂德式的“男性英雄”。

    张彻电影的“阳刚美学”到了吴宇森这里进化为登峰造极的“暴力美学”。但师徒之间“阳刚” 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有其师必有其徒,两个人的作品仿佛都是血性的甚至是嗜血的,张彻的电影有被刀剑刺伤的鲜血淋漓的身体,吴宇森的电影有身受万弹千疮百孔的身体。仿佛越悲壮的死亡才足以成就电影中的“男性英雄”,二位导演的作品都有着让人过目难忘的死亡场景。从张彻到吴宇森,他们用整部电影的长度谱写了一部身体史诗,而死亡就是这身体史诗的最后咏叹。

    三、“刚” “柔”并济

    张彻与吴宇森电影中被刀剑或者枪弹刺伤、穿透的身体成为某种具有多重意义的象征,如果说香港武侠片中健美的男性身体本身就是想象的身体,那么这象征首先意味着破碎的传统秩序与价值。在香港武侠、动作片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从张彻到吴宇森都试图再现某种男性“江湖”秩序的神话,但每每在神话的结局我们看到的却是神话的幻灭。《独臂刀》中的方刚被设置为一个“无父”之子,他的父亲倒在了传统秩序的血泊中,方刚自身依旧生活在对于这种传统秩序的迷信中,他也因此为了他的信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断臂在身体的层面隐喻着秩序的破碎,而断臂、断刀与残谱都意味着无父无师的方刚“江湖”理想的残缺。方刚不得不背离师门,无父无家,他的末日英雄般的努力表达了张彻内心的英雄主义情怀。这时,是一个女性角色的出现挽救了落魄的方刚,小蛮以女性“阴柔”的力量弥合了方刚在面对残破的秩序时所饱受的创痛。“阳刚” 如张彻,也需要某种“阴柔”。张彻的“江湖”秩序,一种男性权力的天下,也需要女性的补充。

    张彻的诸多影片把过多的时间和戏份留给了银幕中的“英雄”和男人,但“阴柔”的力量作为一种叙事的动力依旧存在,于是我们看到影片中的男性情谊往往会发生某种暖昧的错位。比如姜大卫和狄龙这对兄弟档先后联袂出演了《十三太保》(1970 年、《双侠》 (1971 年、《新独臂刀》(1971 年)这样的影片,几乎没有女性角色的位置,特别是《双侠》, 完全没有女性演员。姜大卫和狄龙在银幕中英雄相惜的眼神对视,完全没有女性的在场。这种性别身份的错位既打破了传统的“男性的看、女性的被看”的模式,也并非简单颠倒的“女性的看、男性的被看”模式,这种电影观看的性别视线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性别身份的错位放在香港所处的时代、政治语境中,还有诸多更深刻层面的隐喻。而武侠、动作片作为一种“江湖”想象,这些男性演员的身体作为一种想象的身体,其性别身份的错位本身就意味着香港在面对“现代西方”和“传统中国”时的复杂镜像关系。武侠电影中的身体就像是镜像中的身体,香港在镜中照见的既是他者又是自己,在面对镜像时迷离地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

    作为演绎男性“江湖”想象的特有类型的香港武侠、动作片,性别方面的失衡带来了某种有趣的新的调和,男性之间的情谊取代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这作为“阴柔”的一面普遍存在于香港武侠、动作片的叙事中。张彻的作品开始,吴宇森堪称这种“刚柔并济”在80年代的新的继承者。在吴宇森个人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英雄本色1》(1986年、《英雄本色2》(1987 年、《喋 血双雄》(1989年、《纵横四海》(1990 年) ....无不以一种男性对男性的视线结构影片的叙事。塑造了《英雄本色》中的周润发与狄龙《喋血双雄》 中的周润发与李修贤、《纵横四海》中的周润发与张因荣这些吴宇森影片中的黄金组合、兄弟搭档。和张彻的武侠片一样,这些枪战动作片中没有太多女性的位置,无论在电影内还是电影外,女性注定与这刀与剑、枪与火的世界无缘。这是一种电影内外的男性对男性的自恋地观看,香港在想象的“江湖”中,虚构着镜像世界中的想象的身体。而吴宇森的想象身体既源自于他的师父张彻,又比张彻更进一步,越来越西方化、好莱坞化。无论在电影的身体层面还是空间层面,我们都可以越来越看到吴宇森的好莱坞想象。

    “英雄本色”系列在制作了第一、第二两部之后,第三部《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由徐克导演。如前所述,徐克总体来说尚属于香港武侠、动作电影传统中“阴柔”的那个序列,在他接拍了这部充满男性荷尔蒙味道的戏之后,改头换面,在男性的世界里又安插了一个女性的“王者”.----梅艳芳扮演的周英杰再次以一种相对中性化的女性形象征服了银幕中的所有男性搭档。但武侠、动作片在80年代总体而言还是男人的天下。武侠片方面,刘家良堪称80年代硬派武打的代表人物,比如1986年刘家良导演的《南北少林》。动作片方面,除了吴宇森之外,林岭东的《监狱风云》(1987 年、《学校风云》(1988 年),麦当雄的《省港旗兵》(1984年、《省港旗兵续集》(1987年),也都张扬了一种强烈的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情感,并且兼具强烈的人文情怀。

    90年代“江湖” 的神话被新一辈的香港电影人续写,却又不得不面临着新的、前所未有的时代语境。刘伟强、文隽的“古惑仔”系列,塑造了郑伊健扮演的浩南、陈小春扮演的山鸡这些典型形象,在这部改编自街头漫画的系列电影里,香港的治安状况仿佛无法无天“古惑仔” 动辄可以封堵整条道路,而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情谊也再次被提到了某种义薄云天的高度。“古惑仔” 系列有着一个现代香港都会的空间,编织的却还是陈旧的“江湖”神话、男性秩序。香港武侠、动作片这片男人的“江湖”到了90年代被过度理想化、浪漫化。相比于刘伟强,杜琪峰的电影更为敏锐、更为机智、更为深刻地捕捉到了香港在“97”前后的政治语境,“江湖” 想象更为象征化、寓言化。

    影片《暗战》(1999 年)可以看出,杜琪峰已经不再醉心于传统“江湖”想象的男性秩序,警匪之间的对峙被演绎为一场72小时斗智斗勇的游戏,这也是两个男性身体的游戏。刘德华扮演的匪与刘青云扮演的警之间实际是亦敌亦友的联系,对峙双方不再是势不两立的仇家,而是两具彼此博弈的身体,两种相互倾慕的人格。影片《枪火》(1999年、《放逐》 (2006 年)更为张扬了杜琪峰式的男性英雄主义情怀,在一个无父、无家、无国的乱世,末日英雄们惺惺相惜,彼此珍视着已经被人鄙夷的传统秩序及其价值。杜琪峰电影中的男性身体因其与当下时代语境的格格不入而再次遭遇身份错位的困境。这种困境也是今日之香港电影乃至今日之香港所面对的。同一时期,在相同的语境下,我们在关锦鹏、许鞍华的电影中也屡屡看到了来自性别、空间、象征、想象等诸多层面的身份错位。之后,我们又在彭浩翔的电影中看到了新生代电影人对男性“江湖”的嘲讽。在陈果的电影中看到了另一种逼视当下香港城市空间、特别是底层社会空间的“江湖”想象。

    最后回到武侠片。90年代以后,王家卫和李安各自导演了一部既是武侠片又不是武侠片的电影,从形式到内容层面为这一香港电影古老的类型完成了其现代性的转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1994 年)和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年)可以说是以传统武侠故事的形去表述现代男女情欲故事的神。李安也请到了袁和平作为其影片的武术指导,但这里,动作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了,动作成为多重所指意义的起点。当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与周润发扮演的李慕白在竹林枝头跳跃腾挪、你进我退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性身体和一个女性身体的博弈,更是个体情欲和數千年中国传统秩序的博弈。这“江湖”想象既是胡金铨的“江湖”,也是张彻的“江湖”,更是李安的“江湖”。

     3 ) 青竹派的内讧:评《大醉侠》

           当年,青竹派掌门对嫡传大弟子刁敬堂越来越不满,于是,在帮内扶植名不见经传的范大悲,从而分化刁敬堂的势力。青竹派掌门传位的意象逐渐明朗,范大悲的势力也迅速扩张,刁敬堂感觉到了威胁,与自己师傅的矛盾终于激化,刀光剑影,师徒反目,在这个过程中,范大悲成为最大的赢家,继任青竹派掌门。
        但是,刁敬堂毕竟在青竹派经营多年,势力不可小觑。范大悲原来是个流浪的孤儿,是范大悲将其引入青竹派,范大悲的例子应该不是个案,换句话说,刁敬堂在青竹派嫡系众多。
        范大悲拥有合法性的掌门地位和权力,刁敬堂则武功高强,嫡系众多,双方分庭抗礼。刁敬堂终究名不正言不顺,而且身负弑师之罪,所以,要想压倒范大悲就要继续扩张势力,于是,将目光转向帮外,寻求外援。
        玉面虎等人就这样进入刁敬堂的视野。敢于公然绑架朝廷命官而且是两江总督的儿子,玉面虎等人势力非同小可,老大被抓,玉面虎等人也需要援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玉面虎等人对刁敬堂礼敬有加,固然是因为刁敬堂武功高强,但是,更重要的是,青竹派势力庞大,全国有三十六寨人马。
        玉面虎等人只是刁敬堂结交的外援之一,面对势力不断扩张的刁敬堂,范大悲压力山大,虽然是青竹派掌门,但是,在帮内的资历难以和刁敬堂相提并论,遇见刁敬堂的时候,范大悲只是个流浪的孤儿。范大悲在刁敬堂面前背后总是有低一等的感觉,主要就是因为资历。
        作为青竹派掌门,范大悲不可能像刁敬堂那样大肆结交帮外势力,于是,范大悲想到了官府势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范大悲那么积极主动地帮助素昧平生的金燕子,因为金燕子是官府中人,而且还是两江总督的女儿,对于范大悲而言,金燕子可以成为自己结交官府的中间人。
        放下青竹派掌门的架子,范大悲亲自来到金燕子的住处,极尽谄媚之能事,可见当时范大悲结交官府的急切心情。
        暗示金燕子前往寺庙,范大悲的目的是想制造金燕子和刁敬堂的直接冲突,从而实现自己与官府的结交,范大悲不可能不知道刁敬堂和玉面虎等人之间的关系。从事情的发展来看,范大悲达到了目的。
        据金燕子说,她父亲原本不肯与玉面虎等人妥协,这应该是事实,否则金燕子也没有必要孤身犯险。但是,后来居然接受了范大悲的方案,派重兵押解人质而来,这就意味着官府已经认同范大悲,双方结交。
        范大悲与金燕子打得火热,刁敬堂居然嗤之为“管闲事”,可见刁敬堂实在是个头脑简单的江湖中人,没有什么政治意识,难怪会傻乎乎地结交已经和官府正面冲突的玉面虎等人,从而将自己也置于官府的对立面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刁敬堂不是范大悲的对手,最后死在范大悲手里不是偶然。事实上,官府认同范大悲也是因为看中了范大悲政治意识成熟。

     4 ) 是隔了很久终于让我想写点什么的一部片子。

    虽然金燕子的戏份很多也串起了整个故事,但主角确实是醉侠范大悲,在短短的情节里这个人物完成了一些矛盾中的选择并因此成长和升华,但是又觉得这个角色差口气,他的抉择似乎都是被动做出的。

    我主要还是想聊聊金燕子。和范大悲相反,她有主动性而无成长,男装的时候她英姿勃发,郑佩佩的眼神灵动又纯真,有高手的轻盈自傲也有少年独自面对难题的困顿,撑起了整部片子的精气神儿。但换回女装之后,金燕子突然就成了被狎戏和被拯救的客体,让我在整个后半程都感受到一股别扭劲儿。直到结局,她换回官服,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带领着她的娘子军远去,并没有和醉侠有什么瓜葛不舍,那股劲儿才又扭正回来了。

    看完结局回头一想,作为男主的范大悲也从头到尾坦坦荡荡,他把金燕子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江湖朋友对待,并没有因她是女子,或者因她是官家小姐而有所不同,结尾处他回到乞儿们中间,目送官府队伍远去,是一种江湖对庙堂的敬而远之,也真是干净磊落的结局。

    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别扭呢,想来想去,也只有对“女子”这一身份建构,所带来的对那种文化背景的深深戒惧,影响着我的观感吧。

    这片子的剧情几乎没什么可评价的,漏洞不计其数,大概导演也志不在此。此外武打设计也谈不上很好,大概是那时候整个电影产业依然在摸索中国武术的表现手法吧,某些地方确实能看得出日本剑戟片的风格。但金燕子的轻灵这一点上,表现得太好了,甚至是今天那些威亚和特效加起来也比不上的程度,这点闪光足以压过其他所有武打上的缺陷,有一种影像独有的力量残留在我心里,一直鼓鼓荡荡的,让我又想练拳去了。

     5 ) 行江湖之远

        因兄长被山贼“索命五虎”掳走,金燕子女扮男装前往营救,虽有武艺傍身可与贼周旋,但仍是屡屡身陷险境,幸得深藏不露的醉侠范大悲暗中相助,施计助金燕子救回兄长。处女作[大地儿女]惨遭失利后,胡金铨弃今投古,以京剧《酒丐》为蓝本,拍摄了这部古代武侠题材的[大醉侠],杀出了胡氏文人武侠的江湖,把武侠从怪力乱神、粗制滥造中解救出来,开启了港影史上属于武侠电影的纪元。
        [大醉侠]前半部基本集中于一客栈之内,一桌两椅的布局陈设,颇有京剧舞台的极简之风,金燕子与众恶徒的静坐对峙,恶徒挨个上前与金燕子比较武艺,亦源自京剧中众匪围攻主角的场面调度,借助铜钱、板凳、筷子、折扇等道具的技艺演示,更是自京剧而来的杂耍功夫。金燕子与匪徒随即展开的那场武斗,亦颇有京剧武戏的抽象之味,重身段的美感,不重招式的实用,行云流水的动作再配之以锣鼓梆板的敲击,一场前所未见却又妙不可言的攻防跃然客栈之中。自幼浸淫于京城戏园、对唱念做打了如指掌的胡金铨,就这般把浓浓的戏曲风味如神旨般注入了[大醉侠],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文雅古风,于郑佩佩的折扇开启间、岳华的声声莲花落中,绵延而出。原本只存于笔墨间的文人武侠江湖,终在胡金铨手中成了流转光影,更让人喜不自胜的是这只是一次发轫,在它之后还有[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侠女]等更为精妙之作。
        [大醉侠]的京剧作派,还在于金燕子的出场,未见其人已于众匪口中闻其大名,稍顷,一清丽侧影便于小桥流水之前亮相。金燕子的脱俗容貌、优美功架及处变不惊的气度,让观者无不醉心,胡金铨上接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红线女,下启[龙门客栈]中的朱辉、[侠女]中的杨慧贞、[忠烈图]中的伍若诗、[迎春阁之风波]中的众群芳,把女性侠士推至前台,对彼时盛行的张彻式阳刚英雄,及中国传统武侠中的性别程式,不啻为一次石破天惊的叫板。

    原文刊于《香港电影百年》

     6 ) 早期武侠只佩服故事完整性和电影制作成本

    这些早期武侠片,或者说早期电影,基本都是故事片,简言之,就是一部故事前后连贯讲清楚,讲完再收工。不像现在的,故弄玄虚,瞎编悬念。这是看早期武侠片的好处。由于当然没啥特效,所以动作虽然看起来笨拙,倒是很清爽。所以,胡金铨不被制片老板待见,估计也是这个原因。就是制作成本高。但是就大醉侠剧情而言,其实故事梗概太简单,剧情不太符合逻辑,基本是骗老百姓电影票钱的意淫片为主。想想看,官老爷都被匪徒抓去要赎金要交换人质啥的,这江山还能坐的稳?早安排数千官兵搜山灭匪了,怎么可能安排一名女子孤身犯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是个人行为,官府怎么可能这么粗糙行事?

     7 ) 武侠的要义不在武,而在侠

      我从来没有想到,一部那么久以前的武侠片会如此吸引我。
      之所以我要找这部片子看,是因为郑佩佩,那时的她实在是标准美人,不施粉黛的干净异常的脸,一双漆黑的眸子,英气逼人,不扭捏,冷艳,令人凝神摒气。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开头那段金燕子在客栈,以一敌十的肃杀场面。我突然意识到,其实高手过招并不是要多花哨的动作,蓄势待发到猝然一击,也同样让人看得神经紧张。而且在正式的打斗之前,敌我之间的对话,切口,沉默,音乐,已经把大战前气氛调节到高潮。武侠,气氛是关键。这也应该是武侠片的典范,与最为经典的场景之一。

      只是可惜,影片后半段,到了燕子受伤后,急转直下,变得莫名其妙。两大主角在疗伤那么暧昧的情况下,居然没有后续,以至于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想的太多。还有就是那个杀不死的坏人,明明打死了,还会突然站出来发狠招,很令人费解。

     短评

    三星半。基本可以算作胡金铨在邵氏的第一部新式武侠同时也是比较卖座的一部片,借鉴了日本武士片的元素,取景、构图、镜头都颇有讲究,用现在的眼光去挑动作场面的不足当然太过苛刻。可怜郑佩佩前面打得这么辛苦戏份这么多,最后还是成了大醉侠岳华的陪衬。

    9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亮……廟不可言。

    14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很明显受当时日式剑戟片影响,又有通心粉西部片的影子,呈现人物阴谋诡计,杂糅传统的惩奸除恶侠义观。磅礴的宽银幕构图,京剧化的杂耍动作戏,短镜头快速剪辑,但静态构图又沉稳肃穆,配乐运用很多的中国传统器乐,现在看来,这在那个年代无疑是华语商业片的巨大创新。武指韩英杰,郑佩佩的扮相颇有英姿。胡金铨的《大醉侠》影响了往后数十年的武侠电影,标志着新武侠片的出现。8.3

    1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难怪胡金铨的片京韵实足,闹了半天是北京人,主演郑佩佩,岳华,陈鸿烈都是上海人,京沪搭配在香港居然造就了传奇。可惜邵逸夫不懂欣赏胡大师心中的武侠世界,强行干预剧情,导致整个片子前后两段青红不接,前半段极好,看得出之后的龙门客栈承袭精华,众乞丐娃中还有少年成龙,但人数众多实在无从辨认

    22分钟前
    • 37°2
    • 推荐

    岳华居然演了这样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糊涂侠士,真是出人意料;郑佩佩英气非凡,实在巾帼不让须眉。(本来我国英音轨来回切换着看就够喜感了,那句“好,哥哥脱了衣服跟你干”当时真是喷了出来。

    27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郑佩佩很漂亮,很有英气。“青竹竿,细又长,从南到北把天下闯。风吹雨打太阳晒,沿门乞讨吃四方。看破世态与炎凉,高官厚禄全不想。功名富贵由它去,生平只好黄米汤。不管是花彫、高梁,一杯在手我什么都忘。世界多少伤心事,葫芦肚里情最长。”“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亮”很

    31分钟前
    • Grippe
    • 力荐

    陈鸿烈:好,哥哥脱了衣服跟你干。了空大师:“他的功夫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顿了顿话),不过,跟我比起来……哼,还差那么一点”,全场笑翻。早期胡金铨风格,压轴的打斗,反而没有客栈以及寺庙里的抢眼,有几段看得出后来的影子,不过郑佩佩说12天拍完的,够可以啦。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好,哥哥脱了衣服跟你干

    3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戏剧范儿,连打斗都是先亮相,摆好POSS,话说开打就乱劈两下,歹徒纷纷倒地,然后继续亮相,官匪们都喜欢单打独斗,连使飞镖也要知会一声的光明磊落。。只有一个大白脸帅锅,那扇里毒针算是最阴险也算最现代的伎俩了。。那时候的绝顶高手均是手喷真气、指运飞剑,一派神怪电影的遗风。

    42分钟前
    • 相对屋檐
    • 还行

    罄室尽鼠辈,狸奴偏生醉。竹竿轻策勋,金燕又单飞

    44分钟前
    • 仙女羡鸲鹆
    • 力荐

    打斗风格很像日本剑戟片的感觉,精髓在于持剑对视时间要长,真正兵器相交时剪辑要骤然提速,一张一弛之间方显功夫。音效风格也恰如其分。年轻的郑佩佩眉目清秀,又有英侠之气,真是耐看。故事简单化,重点在营造出几场打戏,能百看不厌,紧张刺激。可惜很多参演演员的力道不行,稍欠火候,只能靠剪辑弥补。渲染的师兄弟最终对决,前面都互抬到炉火纯青之境,可真打起来有些失望,袖底喷气表现的似乎是真气,放到全片武打风格里看有些走样。

    47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大醉侠》 胡金铨 1966年六十年代一部电影能拍到这种程度,太让人惊讶了,老话说的好,一代不如一代呀,豆瓣观影9千人,腾讯视频的弹幕也是寥寥无几,经典的老片都让我们遗忘在角落边了。整部电影的剧情衔接没有丝毫的拖沓,武打动作直接麻利,演员的脸上有股精气神,一部很好看的武侠片。这应该是最早期的邵氏商业片了,没有太多含义跟价值传达,完完全全的惩恶扬善。虽然整体剧情有点俗套,不过当爽片一定是合格的。郑佩佩年轻的时候竟然那么漂亮,太惊艳了。

    51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推荐

    胡金铨的片子看起来,有小时候看评书时候的味道,尤其像那些绣像。

    52分钟前
    • 力荐

    1、和张彻的《独臂刀》一起开启了新一代武侠浪潮,直到74年许氏兄弟的喜剧《鬼马双星》打破武侠电影和黄梅调电影在香港电影的统治地位。2、按现在的眼光看,六七十年代的武侠片,生涩的国语配音和武打演员的木偶式表演,多少有些出戏和难以入目。胡金铨的个人戏曲特色和空间调度还是可圈可点,可以看出相当的导演思维在里面,在日后的作品中逐渐凸显出来。3、打斗甚至有些神怪意味,刀剑动作多次想起日本的剑戟片(主要是黑泽明),我甚至怀疑《侠女》的竹林移动飘逸镜头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罗生门》。4、本片的暴力程度完全可以媲美张彻的阳刚美学,还好胡金铨后来跳脱了血脉喷张的纯暴力场面,进入禅宗玄学之境,方能流传后世。

    53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胶片。郑佩佩那英姿飒爽的女侠造型与上官灵凤、徐枫比也毫不逊色啊。只是一些台词实在雷人(比如酷似石隽的玉面书生对金燕子道:哥哥脱了衣服和你干!),全场笑翻。前半部极好。结尾失控,片尾几场武打很是敷衍。虎头蛇尾。应该是胡金铨离开邵氏的缘由。三星半

    5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7/10。胡导最会拍客栈段落,匪帮投酒坛、甩铜钱、砸凳子的试探和折筷子表谈判破裂这些道具的精妙设计,端酒管闲事的醉侠突然闯入打破僵局,一动一静结合足显场面调度和情节铺排的功力,此时已形成省略一些动作流程的抽格手法,却未摆脱正义靠武力较量战胜邪恶的类型俗套。屋檐追逐戏先行于[卧虎藏龙]。

    5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唉 最后岳华和佩佩姐居然没有感情戏 看完我都有点哭天抢地了

    1小时前
    • 懒得懒了
    • 力荐

    胡老的那股京味儿啊。

    1小时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很诗意,很古典武侠,胡金铨拍这片的时候看得出来十分的任性,有些台词甚至笑点很怪,比如“哥哥脱了衣服跟你干!”,然后大醉侠客栈里吟唱的那段很经典,以及刚开场客栈pk戏码精彩。弱点就是打斗节奏太慢,太假,有硬伤。后半段的节奏完全和前半段比起来有点脱节。题外话,那时候的郑佩佩真的好正点。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只喜欢前三分之一,随着演进故事不断被弱化,完场前很多线索已经快收不住了,真是可惜。郑佩佩英气十足,眉宇间都透着剑气;水塘小筑的搭景别有用心,借水花出禅意,料想应是胡金铨的美学所在了。

    1小时前
    • Obtson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