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邮差的白夜

    邮差的白夜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俄罗斯2014

    主演:Aleksey Tryapitsyn,Timur Bondarenko,Irina Ermolova 

    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抢先版

      地平线

    • 正片

      犯罪都市4

    • 高清版

      公路战争:狂怒

    • 更新HD

      想念哥哥

    • 更新HD

      浪矢解忧杂货店国语

    • 更新HD

      毕业会考国语

    • 更新HD

      廊桥遗梦国语

    • 更新HD

      明星国语

     剧照

    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2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3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4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5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6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6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7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8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9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起用大量素人演员,故事剧情建构在片中演出者的真实人生上,但写实之外,导演更点入了许多神奇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夜晚现身的俄罗斯蓝眼猫,缓缓升空的火箭,包含诸多暗示和寓意,搭配壮丽湖泊及美如人间天堂的村景,使得电影中处处充满诗意和平静,被喻为该年度威尼斯影展最大惊喜。  俄罗斯北部一座与世隔绝的岛上,一名驾驶着快艇穿梭于湖中的邮差,便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办法。尽管湖的对岸就是文明世界,村子裡的人们仍维持这最简单纯朴的自给自足生活,村里没有政府机构,也没有社会救助和就业需求,邮差成了他们和外面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每天邮差送信到每一户人家,和不同村民聊这不同的闲话,他关心独居的酒鬼老人,更暗恋着这里的寡妇艾瑞娜,经常照顾她的儿子。然而,艾瑞娜却选择带着儿子到城市工作,而快艇的马达也被人偷了,无法正常工作,他生活的存在和意义被打乱…  影片导演荣获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殊荣。

     长篇影评

     1 ) 这部讲述苏联巨变后故事的电影,希望它不会被历史消失

    俄罗斯历史学家列夫·鲁尔耶有这样一个观点:“欧洲是石头建的,俄罗斯是木头建的。”

    俄罗斯,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国家,拥有最辽阔的土地。

    和古老的华夏文明一样,乡村和农民才是这辽阔大地的真正灵魂和血脉,这两者也在无数的俄罗斯艺术中铭刻下光辉的印记。

    可是与这份厚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苏联早期就开始的乡村数目减少:

    从5万1千个,缩减至3万4千个,1.7万个村庄随着时间消失,并且剩余“残存”村子里很多居民甚至不超过10户。

    直到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运动,地处偏僻的贫瘠村子才被人想起,被用来修建劳改营和监狱,以关押那些特殊分子。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中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村落又随着历史的步伐陷入了寂静之境。

    面对巨大恢宏的历史和时间,我们的哀愁和担忧,或许只能化作一声叹息,一首诗,一艘划过平静湖面的船,一只朝生暮死的蜉蝣。

    就像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一样——

    《邮差的白夜》

    这部电影,上映于2014年,提名了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也凭此斩获了最佳导演桂冠。

    这一次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影展精粹”单元就回顾了康查洛夫斯基的这部作品。

    当年电影上映之后,有人曾问康查洛夫斯基,这部电影是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吗?

    老头笑了笑,给出了否定答案。

    实际上,《邮差的白夜》和陀翁的《白夜》并无多大关系。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两部作品都透着一种永恒的孤独感吧。

    拍出这部电影时,康查洛夫斯基已经77岁了。

    几十年的漫长拍摄生涯中,他的作品有很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和他的弟弟——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相比,显然他还差一个段位。

    弟弟米哈尔科夫的作品有《西伯利亚的理发师》、《12怒汉:大审判》、《烈日灼人》、《蒙古精神》等,几部每一部都堪称佳作。

    不过哥哥康查洛夫斯基也算一个很有特色的俄罗斯导演了。

    他的新作品《亲爱的同志》在今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下了评审团大奖,要知道他已经83岁高龄了。果然,战斗民族连导演都不同寻常。

    康查洛夫斯基的艺术高峰作品是1979年的《西伯利亚之歌》。

    《西伯利亚之歌》赞颂的是前苏联的工业建设,如今看来略显悲壮,《邮差的白夜》着眼的是苏联剧变之后被时代抛弃的村庄、群体,异常落寞。

    它以近乎纪录片式的白描手法,将克洛泽罗湖畔的故事呈献给了观众。

    片中的演员都是当地人,都是没有任何演出经验的非职业演员,他们饰演的都是生活中的自己,或者是和生活中形象相类似的角色。

    康查洛夫斯基在这里待了整整八个月,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把一切都交给了这些素人演员。

    其实这也是康查洛夫斯基早已熟谙的手段。在1966年的《阿霞·克里亚契娜故事》、1984年的《花斑母鸡》和2002年的《愚人屋》中,他都这么做过。

    正如康查洛夫斯基自己所说:“我只是一个观察者,不负责阐述观点。”

    于是,这部电影里有了万籁俱静的白夜,也有了在白夜里辗转反侧的邮差。

    邮差尤哈,一个中年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康查洛夫斯基在50多位村民中挑中了阿历克塞·特亚皮特森饰演这一角色。

    当然啦,肯定不是因为他的颜值出众。特亚皮特森长相甚至有点滑稽,有点像《无耻之徒》里的酒鬼老爹弗兰克。

    巧的是,男主尤哈的人物设定的确也是一个曾酗酒多年的醉汉。

    影片开头,尤哈的声音比人出来得早。

    他在坐在桌子面前,一张一张地翻着旧照,一边翻一边回忆起从前。

    参军、搬家、参加集体农庄建设、离异、好友因为酗酒而溺亡、戒酒……

    之后,他平淡地感叹了一句:“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可是过去的幽灵始终在他以及村民们的头顶环绕。

    尤哈依旧保有前苏联那股几乎弥漫着整个时代的“狂热”精神,但又勤奋、诚实、质朴,对未来怀揣着无限乐观。

    但是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就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成了古董和尴尬的存在,邮差这个职业也是一样。

    尤哈所在的乡村,命运更是如此。

    这里有着极为美丽的科诺泽尔湖,静谧安详,湖区绵延,由于跨入极北地区的缘故,这里的冬天有彩色的极光,夏天则是灰蒙蒙的白夜。

    克洛泽罗湖四周是茂密的森林,湖里满是肥美的大鱼,家家户户的木头房子特别好看,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在这里,一切都很漫长,长到过了一天就似乎能看到这一辈子的尽头。

    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交通不便,设施匮乏,人口流失严重,算不上与世隔绝,但已经被遗忘在了社会的边缘。

    如今这里只剩下几户居民,而且大多是老人,几乎见不到年轻人。政府不准他们打渔,他们只能在酒精和土豆里消磨着生命。

    在这里,时间在依旧漫长之余,又好像变得静止

    日复一日重复的起床、穿鞋、打水、烧水、出门工作,村里的生活,如同克洛泽罗的湖面一样平滑规整。

    只有尤哈的小船,会短暂地剪开水面。但没过一会儿,又会重回寂静。

    整部电影中的人事物,好像都是导演从时代的车轮下捡拾起来的,他掸去蒙在上面的厚重灰尘,将其放置在了当下。

    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写信了,信件已经成了一种古老漫长的心意传递,不再符合这个什么都追求快速的时代,人们也早已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邮差尤哈只能给那些老人们送送养老金,每天开着小船来往于小镇与村庄之间,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和邮局大妈调情的机会。

    尤哈就像那种老好人,整天穿着一件破旧掉色的迷彩服,和每一个老人打招呼,帮他们捎带报纸和食物。

    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个民风淳朴的古老村落,在这里,龌龊和肮脏依旧在太阳底下进行着。

    比如尤哈在给一个老人发养老金时,那个老人趁尤哈不注意,把一百卢布放到了一边,然后跟他说少了一百。

    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的尤哈,只好补了一百给他。

    尤哈的好朋友阿邦是个典型的俄罗斯老头,嗜酒如命,一拿到养老金就拿去买伏特加,整天醉醺醺的,还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但是这种人性上的污点,并不意味着人们的堕落,道德的残存感依旧能够寻觅到。

    比如阿邦在听到电视里育幼院的孩子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时,阿邦哭了。

    这泪水,是对自己的悔恨。

    这个村落也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的,电话、电视、流行歌舞也会在那些木头房子里响起。

    但是仅此而已。

    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走不了的。

    落日时分,尤哈和阿邦在美如画的湖边交谈:

    “如今的退休金真是不错,商店也琳琅满目,可人们压力却这么大。”

    “这就是今天的样子。”

    尤哈也不是没有想过离开,比如有一天他就曾拎着行李去寻找住在镇子里的姐姐。但是他只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天刚亮又提着行李回来了。

    这里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尤哈也说不清。

    大概是因为村里有他暗恋的女人吧。

    是的,尤哈爱伊莉娜

    她漂亮、丰满,是个知识分子,也是个公职人员,离异后带着儿子过。

    尤哈旺盛的情欲飘荡在死气沉沉的村落里,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教伊莉娜的儿子犁地种土豆,会给经常背疼的伊莉娜买昂贵的止疼药。

    他像一只雄孔雀一样追逐着伊莉娜。

    有一次,他撞见伊莉娜在屋子里爱抚自己,慌乱下楼坐在楼梯上,拦住了要去找妈妈的小男孩,给他讲故事。

    有一次,他带着小男孩去商场吃冰淇淋。尤哈站在柜台前面,本来想要一杯伏特加,犹豫了一下,还是要了一杯冰激凌。

    还有一次,伊莉娜让尤哈给她的后背上抹药,尤哈以为这她在向自己发出邀请,结果裤子还没脱呢,就被人家给赶了出来。

    当短暂的夏天即将结束时,伊莉娜在北方大港口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她精心打扮了自己,兴奋地拖着儿子赶上了大巴,迫不及待地离开了这个美丽乏味、有着古老水妖传说的故乡克洛泽罗湖。

    尤哈最终只得到了一个礼节性的亲吻,旺盛的情欲只能飘散在平滑如镜的湖水中,随着时光一起淡去。

    在这个小红花开满田野的夏天里,万事万物都在忙着结婚生子,可是邮差先生满腹的话还是塞在了喉咙里。

    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有俄罗斯的太空发射场,一枚火箭从尤哈和老友阿邦的身后发射升空。

    他们如此习惯这一场景,以至于都没有回头张望。

    这种超现实的场面,特有贾樟柯电影的feel。

    贾樟柯有一句名言:“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事实上,《邮差的白夜》是导演康查洛夫斯基借男主尤哈之口的寄托之作,有对时代变迁的忧虑,有对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怀念。

    尤哈希望大家不要离开,希望校舍不会废弃,希望歌声还会响起,希望小男孩能当个邮差,希望自己的工作不再是人们言谈中的即将没落之物。

    只是,时间和历史的车轮不会后退,只会以势不可挡之势向前驶去,压过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们。

    人生如水黾,而这部电影,也仅是湖面的一抹回光而已,不过皮哥依旧希望它不会默默的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这部讲述苏联巨变后故事的电影,希望它不会被历史消失

     2 ) 邮差的白夜

    “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

    人们永远需要邮递员的。邮递员不仅仅是送信……“当所有的人都不再写信,你可以在网上投递面包吗?”

    火箭的新科技与村落里人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更让火箭不断升空富有深刻的隐喻。

    邮差也是连接城市与村落两个世界的桥梁,相当于提供了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

    整片平静而忧郁的气氛——那个说灵魂中总是感到疼痛的人,又与“有时躺在床上就突然感到痛苦”却日复一日过着平淡而满怀善意和爱的邮差形成鲜明对比。

    平日如此热心肠的邮差,稍一怀疑水手朋友偷了发动机,就被群起而攻之,被打倒在地的他望着天空的眼神,深邃而让人心疼……

    我一度以为酒鬼在自家门前自言自语那段话就是结尾了,而真正的结尾是:

    “这音乐源自何方?

    是空气还是大地?让乐声不再。”

    ——威廉·莎士比亚《暴风雨》

     3 ) 死亡阴影下的旧制度与人性

    所谓“死亡阴影”,不仅指那正在消亡的村庄,也指本片中处处迷漫着的“死”的信息:邮差里欧卡一开始就展示他过世的邻居,酗酒溺亡伙伴,与他分道扬镳的妻子;那代表一个时代终结的离世老人安娜,总想着灵魂痛苦只靠宿醉来缓解、时刻想着要捅死人的尤拉和他时刻想着去照顾、相信他们死亡就意味村庄消亡的阿邦;还有那唯一新生代提姆卡的母亲也只是想着如何逃离。不过有点吊诡的是,这些“死”信息是在一片和平美好静谧安详世外桃源般的背景下展开的。

    最能让人产生“死亡”印象的是里欧卡幻觉中的“灰猫”。这应当是旧制度的隐寓,寓示前苏联那已失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那时刻萦绕人们心头的共产主义幽灵。显然,里欧卡对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怀念的,他希望大家都固守乡土,甚至希望小男孩提姆卡毕业后能继承他的衣钵便是明证。所以,他总是看到那只“灰猫”,因为在这只“猫”的监视下,人们就没了迁徙自由,没了脱离农村逃往城市的路途,如果还有这只灰猫,村庄一定还在,校舍也不会荒废,他儿时的歌声也不会消失,更重要的是,他的幸福有了可生长的土壤。然而,世事巨变,小村庄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飞地,他也不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他为何时常被灰猫困扰的原因所在。

    村庄虽美,但绝对称不上与世“隔绝”,这点影片有充分展示:波澜不惊的湖面是谈不上“壮阔”的,而且电视、电话、邮路尚通,渡轮仍在,普通民事纠纷很快能引来公权力介入,人们定阅报纸也对时事津津乐道,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们对这个村庄产生“隔绝”之感。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谈谈旧制度影响下的人性问题。

    人们能感受到普遍的社会压力,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这个村庄并不“隔绝”的一个人性视角的证明。比如居民尤拉跟邮差里欧卡交谈时就说:“他们是有发年金给我们,店里也有很多东西可以买,但大家还是压力很大。”而邮差也完全同意这个观点:“现在就是这样”。压力会带来同样痛苦,说明这个村庄跟外部世界并无不同,它也不是逃避压力的避难所。所以,尤拉才感叹:“我的灵魂痛苦不已,只有喝醉时才能平静……”虽然他也怀疑是否“在地平线之外的某处,有五彩缤纷的美好人生”,但他一靠近就发现“没什么两样,一样灰濛濛的……”而邮差也有相同的感觉:“有时候只要躺在那儿,你就会感觉到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可能是战争的后遗症,也可能是社会制度变迁的结果。但无论什么原因,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养育他们的村庄并非他们惬意的乐土。他们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只是找不到出路,宛如那在玻璃上乱撞的苍蝇。年轻人都逃往城市了,只留下一些孤独如邮差般的人们。

    普遍人性还表现在村庄人们的风情上。邮差里欧卡到邮局就敢跟那里工作人员调情,阿邦喝得醉醺醺也要去找那有着惹火身材的梦中情人,他们听到“孤男寡女”就能想到是“色情”,可见,这个村庄的人情可并不那么淳朴。能够典型反映这一特征的是邮差的同学伊莉娜,她为了能够带孩子逃离这个小村庄,不惜以性交易来达到目的。

    当然,上述人情充分说明了村庄居民的人性需要,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堕落。道德本能似乎仍扎根在他们的本性当中。那位并不被大家待见的阿邦,有着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最有可能是偷窃邮差马达的人吧,因为在大家都还不知道马达被盗的前提下,他却第一个告诉了小男孩提姆卡,他还自言自语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有些人说他们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事实是没人知道真相。”即使他不是盗窃者,他也一定是盗窃知情者,因为他点着香烟却不知香烟多少钱,香烟是不是他的封口费?他的那段读白似乎是为他的不道德行为辩护。但从后面居民同看的电视节目——讲述的是育幼院男孩的梦想的故事——来看,当他听到男孩回育幼院的目的是希望那里的孩子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时,他老泪纵横。这说明他人性当中仍有不灭的道德感。重要的是,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堂堂正正了:他只要有烟抽,他就可以对关照他的邮差隐瞒真相,只要有酒喝有人陪他跳舞他就可以置身他挑起的事端之外。然而,他毕竟流泪了,他的泪水无疑是对戕害他童年的旧制度的无声谴责,因为他现在再也做不了什么了,他只能是一个牺牲者,靠着所谓的“年金”孤独终老。

    阿邦的故事显然可作为旧制度扭曲人性的一个证明,但也正好说明人性中的道德感是要从属于他的社会性的。制度对人性影响的另一证明是邮差里欧卡在片尾的行为。邮差可以说是社会制度变迁的受害者,他穿着迷彩,显然有战争创伤,他奔向大城市结果又逃了回来,说明他已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他怀念旧制度,他应当也痛恨新制度,因为正是猫来猫去的制度使他的生活没了自由选择的可能。当他被迫固守乡土时,他背后冉冉升起的火箭似乎应包含新制度的喻义。(文/石板栽花 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4 ) 在节日和哀悼日之间,人们过着一样的生活

    当一个人逃离家乡时,他会带着什么?他会在路上遇到谁什么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想知道,谁决定体验冒险的精神,探索遥远的地方,认识其他人,学习新的东西。这可能就是andron konchalovsky电影的主角,谦虚的孤独邮差alexey brypitsin想要做的,他暗恋着一个在观众面前自鸣得意的邻居,照顾她的儿子。这一切都发生在大自然中。然后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大点。这个真实的角色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出现。作为村里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仅次于电视和收音机。就像一座活生生的纪念碑,受到人们的尊敬。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日复一日地从一个村庄旅行到另一个村庄,给每个人带来信件和证券,他只获得了信使或信使的名声,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送啊送,只得到几个干枯的“谢谢”“再来”。所有的日子都很单调,他几乎和第一只鸣叫公鸡一样早起。日常的一切就像一个昏昏欲睡、懒惰的篮子,你几乎无法把它拖到外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岁月一天天逝去。康查洛夫斯基习惯于谈论真实的人。那些不怕在镜头前说真话,嘲笑别人的不幸,为别人的胜利而悲伤的人,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形象。电影里几乎都是普通人,从来没有演过电影,他们创造了电影的背景。大部分镜头都是用隐藏的摄像机拍摄的。当然,村民们知道他们在拍电影,但有时他们会忘记。这就是乡村生活今天有人被埋葬,明天又有人出生。在节日和哀悼日之间,人们过着一样的生活。

     5 ) 蓝猫,火箭,军装

    以为又是《那人,那山,那狗》没想到完全不同。

    蓝猫,火箭,军装,准备外出工作的女人,全片几乎就可以用这几个元素给概括。

    看了许多煞有介事的分析制度问题的评论,都觉得滑稽可笑。蓝猫象征着什么需要三点,第一点:蓝猫第一次出现是在镜子前,这么鲜明经典的符号“镜子”与“猫”竟然完全被影评人给抛在了脑海,第二点:蓝猫只出现在村庄的男人家中,当男人去姐姐家睡觉时镜头明显交代了蓝猫消失了。而姐姐家位于小镇之外,一个满是繁忙火车的一个地方。第三点:结合剧情。所以综上,猫我更愿意把他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的反应,他不出现在其他任何地方,只出现在这个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村庄里,再结合剧情,可以说蓝猫就是村庄的集体观念,但是这种构成看似平静祥和,实则摇摇欲坠。

    火箭升空。

    这让人不禁想起《三峡好人》和《山河故人》里的UFO。但是这里火箭的意义更为明确,在一个充满火箭模型,就连钓鱼也会遇见火箭发射场里将军的一个乡村里,那硕大的火箭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邮差以为自己会得到将军的保护将其作为犯错的说辞,丢了发动机也去找他帮忙,可不料当他真正去找将军的时候,连一句话也搭不上,只好默默离开。还有当邮差去城里寻求补贴的时候,填个申请表也只能到旁边的秘书桌上。所以种种的事情让邮差让小镇的人们无法融入,虽然她们个个都穿着军装,可永远也不会现代体制给注意到。于是当火箭在不远处升空时,他们没有回头,继续谈论着自己的琐事。

    外出的女人

    遇到多数类似影片一样,邮差爱着这个女人,对她无微不至,当邮差上门有事找这个女人时,不小心看见女人在自卫,他悄悄的坐在门口,然后把想要闯入家门的儿子给拦了下来…邮差本以为和这个女人的关系已经到位了,可衣服脱到一半被拒了(卧槽,这也太尴尬了吧)。这是个姿色不错的女人,当他要离开小镇时,她打扮的“花枝招展”好像要奔向了美好似的,可她离开时那句“没有授权书”预示着女人的进城之旅可能会非常困难。

    这个半乌托邦的小镇,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看相同的电视,喝相同的酒,领相同的钱。一切似乎都像那平静的湖面,但这种结构竟被一个酒鬼的一句话打破,淡淡的忧愁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死亡就像奇奇莫拉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6 ) 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可以说是相当小众的电影了。

    镜头绝美,几乎每一帧都堪比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里的油画。看得出,导演对这片土地、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倾注了足够的关怀与热爱。

    小岛村的凋零,何尝不是俄国自己的缩影?苏联解体后的惨状,虽然无论是爱沙尼亚的《极乐迪斯科》还是我国的历史纪录片都已经讲得足够详细,然而也许因为不是俄国人自己的作品,所以似乎还是给我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直到看了《邮差的白夜》,我突然感觉到,那些俄国大爷大妈跟我说的那些对苏联的赞美,以及因为他们当下生活产生的抱怨甚至痛苦,还有我很多俄国同学那些实质上与西方青年无异的思想与做派,一下子就这么和电影里的那些点点滴滴重叠在了一起。

    苏联时代的学校,以及学校里那段回响在会议中的悠扬歌声,是包括邮差在内的成长于苏联时期的一代人的美好回忆。而破败的村庄、因为被背叛、被出卖而不得不陷入尔虞我诈的原本淳朴的村民,又何尝不是俄联邦贫富差距悬殊的缩影?

    没错,一个的奋斗,既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苏联解体这个历史的进程,说得中性一点就是给包括前苏联国家在内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给他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而这个伤害,今天仍在继续。

    想起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新冠疫情最为严重、不得不宅家隔离的时候。

    是啊,历史的进程何时又曾远去?

    我们将走向何处?世界又将走向何处?

    我们愿走向何处?我们又希望世界走向何处?

    而我这样一个渺小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又能做些什么呢?

    希望我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7 ) 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这样生活,很多人这样生活。

    电影画面很美,有种纯天然的融合感。 也谈不上剧情,大概就是记录了一个邮差的日常生活,他被这块土地禁锢的生活。这种禁锢是双向的,他适应这块土地,忍耐这块土地。 他每天早起,生活圈子里仅有的几个交流对象,他们彼此抱怨,说着对方听不懂的话。 偶尔交流一些深刻却无解的话题,做一些无聊的事,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满足又厌烦。 然后有一天,从城市里归来的女同学,点燃了他的欲望。他窥视,他试探,他讨好,他被拒绝。 这个女同学身上带着外面世界沾染的气息,她不讲人情,重视工作。即便暂时回归到了这里,她也依然保留着她的骄傲,不肯妥协。 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回到外面的世界,而最后,她成功了。 她走了,走的时候甚至热情地亲吻了邮差。 邮差满足的笑了,又带着点惆怅。 生活继续回归到无聊当中,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另一个刺激到他的事情,他赖以为生的工具被人偷走了。 他愤怒不已,他发现生活尽是如此的操蛋。他似乎再也无法忍受,在爆发过后,他带着行李在夜色中拜访了他居住在城市里的妹妹。 城市里的夜如此嘈杂,妹妹说,离开是对的。 他点点头,却在这城市的夜彻夜无眠。 第二天一早,他又带着行李,回到了这里。 像是从没有离开一样。 跟清晨睡不着的邻居聊聊天。 邻居问:政府每个月给我们钱,商店里应有尽有,为什么我们还这么焦虑不安? 为什么? 他们聊天的时候,背后有巨大的航空器飞升。 他们没有回头看,似乎根本不在意。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活着,忍耐着。 外面的世界急剧变化着 ,而他们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 电影里,邮差和邻居的讨论,让人思考。而邮差和女同学之间的互动,是电影当中的亮点,也是邮差生活的亮点。 没有剧情。 只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这样生活,很多人这样生活。

     8 ) 吾心安处是吾乡

    列奥伽是一名光棍邮差,他驾驶着快艇沟通着科诺泽尔湖畔一座与世隔绝的岛上村庄和外界繁华的联系。除了信件、养老金之外,他还为居民们捎带一点面包、灯泡、药膏等生活必需品。居民们过着威士忌红茶、打渔农耕这样纯朴而又艰苦的闭塞群体生活。除了收音机和电视里播放的节目声,以及居民们简短的对话声,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凝固在科诺泽尔湖的宁静之中。

    科诺泽尔湖,碧蓝的,静谧的,不动声色。当面对它,让人体会到,寂静拥有覆灭任何繁杂的力量,它剥掉生活披给你的外衣,地位、角色;它释放生活下给你的圈套,欲望、攀比;它弱化外界所有的声音和策动力,而你却发现自己灵魂依然无法随之静止。如《邮差的白夜》中退伍老兵所说,“我的灵魂总能感受到阵痛,一直如此,那是我心中永远的痛”,生而为人,总在品尝着淡淡的彷徨、焦虑和忧伤。

    退伍老兵:“我不懂我的人生为什么永远需要忍耐。在军队里时想,退伍后就能体验真正的人生了,然后就是现在这个见鬼的样子。谁知道呢,总会有什么东西在地平线另一边的某个地方,那里生活是紫色、红色的,美好的,但一旦你靠近一些都是一样的晦暗,就像有时候你躺着,突然悲从中来。”

    是的,无论是身处科诺泽尔湖畔,还是武陵桃源、魏晋竹林,相信在某个夜晚,依然会有人仰望星空追问“我是谁”,思索人生存在的意义。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身份认同的困惑,这种困惑是在自我文化属性确认中因找不到归属感而产生的身份焦虑。而这种焦虑对于因20世纪90年代,承载着太多理想和梦想的国家瓦解而备受伤痛的俄罗斯人民而言更加深刻。

    影片借对村民安娜凯帕斯汀思的去世,追悼了被摧毁的民族信仰和时代记忆。“整个科诺泽尔湖畔地区都处于巨大悲痛,安娜凯帕斯汀思的离去不仅是她个人的离去,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个时代被称为社会浪漫主义时代,这个时代随着它尊贵的代表人物安娜的离去而结束。这个时代的人民有着勤劳和诚实的品质,他们经历了集体主义时代、机械时代和战争时代,对他们来说对世界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取得胜利。”

    面对历史伤痕,人们需要对新的胜利和对新生活的盼望,克里姆林宫当然也清楚这个道理。自1991年以来,克里姆林宫将发展核武器、航空航天事业作为彰显国家实力、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方式,并沉迷于这种皇帝的新衣中。但俄罗斯人民始终抱怨“俄罗斯的形象总是优先于现实”,“国家发养老金,商店也有东西卖,可还是焦虑”。

    影片中酒鬼大叔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你得到过什么吗?那些声称什么都懂的人其实最无知了,真相都是不为人知的,一切不过是幻像而已。”当一个国家没弄明白它产生的理由、成为谁的家园和庇护所,以及它未来的目标是什么的时候,它所自谓的先进、强大,不过是影片中那一幕看似滑稽却耐人寻味的画面——“陷入迷茫惆怅的邮差和退伍老兵背后,火箭升空”。

    火箭发射成功对于科诺泽尔湖畔居民而言甚至不如电视里孤儿回到养育过自己的孤儿院任教的新闻感人。过往时光,美好也罢、伤痛也罢,都是现在的故乡。不回望故乡的现在只能如孤儿一样漂泊流浪。人看似生活在当下,却生活在历史延续之中,过去经历的每一刻、甚至是祖辈记忆构成了现在的自己,社会可以转向、政体可以变革,但是个人、国家的历史记忆不该前面否定、更不该抹去。

    影片中邮差大叔总是不经意地追忆过去的鲜活瞬间,比如回到早已破败废弃的学校,回想起曾经高唱的爱国歌曲和课间嬉笑打闹的场景。比如带着小男孩提姆卡去丛林探寻儿时神话传说中的妖怪。邮差大叔也在一次次与记忆中的生活擦肩之后,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留在科诺泽尔湖继续做邮差,与依赖他的人共存才是他归属感的来源,这正是快被时代进步法则所遗忘的“成员共同”的俄罗斯传统精神。

    一次快艇的发电机被偷,邮差面对无法为村民们邮递而焦急,即便邮局主管、亲戚、军队长官都不以为然,但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相比之下,邮差要比多少自以为高级却找不到自身意义或者做着无意义工作的人拥有坚定的内心呢。影片通过邮差大叔的选择,对这种个人存在与集体存在相互依赖的价值观表达了赞许。也许正视、重拾传统价值观才是疗愈人们内心、唤醒前途希望的魔法吧。

    ———————————

    邮差:“提姆卡等你长大毕业了当邮差吧。”

    提姆卡:“很快人们就不需要邮差了。”

    邮差:“不可能,人们永远需要邮差。”

    提姆卡:“谁需要?你说过没有人现在还会写信,都上网了。”

    邮差:“那又怎么了,邮差又不是只会送信,你不能上网发面包吧?没有邮差谁会来这里?村庄也将不复存在了。”

    酒鬼:“等我们都死了的时候就没有人需要了。”

    邮差:“我们不会全都同时死的。”

     短评

    这真是一个难以打分的片子,打低的话显得自己逼格不够,打高的话可我真心难以集中精神看进去,于是我只有机智地打个中间分。零碎散乱的生活流,长镜头和清冷的画面带着人物迷失的诗意表达。

    3分钟前
    • Tito
    • 还行

    风景很美

    4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北方的村镇,木刻楞房子,平静的湖。无时无刻不让人想到秋天的大东北,也罢,俄罗斯电影只肖一幅截图就能诗意弥漫。灰猫和腾空的火箭,无尽的隐喻,和平年代的烈日灼人。大开大合的国度,连个火车的柴油声都怎么拍怎么有。

    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我觉得太平淡了。

    14分钟前
    • 欧.尹
    • 还行

    很真实的美

    18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还行

    失望。

    1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可能是非职业演员、自然光和极简原生态的拍法难以承载起一个足够宏大的主题,片子有点太随意,就让不存在的灰猫、腾飞的火箭或者死去的老人葬礼这类的符号变得有点直白。年轻人进城,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邮差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片中人物在细节上的刻画非常出色,最后有些东西不见了。★★★☆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人生如黾,水上回光。邮差寡妇小孩老醉鬼,念叨越南往事的老头还有彪悍的俄罗斯大妈……他们过着封闭的生活,然后觉得人生不开心。康查洛夫斯基在第一幕就交代了“旧日时光不可追”,这是一部被时间抛弃的电影,那些墙角俯看的监视镜头,愈来愈少的信件,响起唱诗音乐的校园废墟,水上的女巫,神秘的猫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纪录片似的故事片,北俄罗斯依旧壮美诗意。主题还是城市化与原生态的对峙。蓝猫是心中隐隐的不安,火箭是现代文明的逼迫,夹缝中的邮差还是受不了火车轰隆隆声响,选择回归村落。[B]

    2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SIFF@影城;永恒孤寂如漫漫白夜,瞠视拖鞋一幕反复出现,形成时间间隔和心理上的转化;灰猫乃意识产物,神秘灵动中见虚无荒诞;火箭升空,与地上似乎凝固的时空呈有趣且隐秘的对比;户外自然景绝佳,春夏的俄罗斯静美至极;离开又回归的个体心态折射整个民族。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火箭升空,百姓落地。Who cares?

    31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他需要再三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可突如其来的事那么多,多到他终于明白恐怕突如其来才是生活真正的常态。从描摹到叙述,举重若轻,不留痕迹。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快艇发动机被偷,火箭上了天;灰猫被落下,喜欢的人儿去了城市;退休金还买得起伏特加,可我已经戒酒了……时间静止,白夜永恒。镜头第一次随快艇渡湖,我真的以为自己正滑过镜面般的湖水,看得竟然痴呆了;海报场景横幅出现时,我不由深吸一口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忘记呼吸,把自己憋死了。

    37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影片导演荣获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殊荣

    38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无与伦比的绝美自然风光,无比单调乏味的往复轮常。湖面上那一叶扁舟是行走着的孤独,地面上的塑料拖鞋才是他每一天的归宿。

    43分钟前
    • 牛逼协会会长
    • 还行

    影片中,包括邮差在内的绝大多数角色都是由村庄里的真实人物原生态出演。不存在任何表演,导演的镜头仅仅捕捉他们最自然的生存状态和最真实发生的故事。

    46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富有诗意的文艺片。

    4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前苏联被判流放,从大陆分裂出去,悬浮成一爿孤岛,毒太阳冷却,大厦在倾颓,白桦林依旧,有人死去,有人逃离, 有人留守, 选择经受百年孤独,管它身后火箭升空

    5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形散而神聚。看似讲邮差的孤独,实则是把这种心态平移到国家和历史当中。破败的学校里回荡的仍旧是苏联的爱国歌曲,幽灵一样可观不可即的黑猫,完全脱离乡村背景而存在的火箭,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出现的背景音效,所有这些带来人与人、人与人群、社会与国家、现状与历史的隔离。少见的使命感。

    5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时间侵蚀的村庄,春天的绿色与步步紧逼的荒草之对峙。不能得偿的情欲,灰猫指引的机械化时代幻梦,逗弄孩子的水妖传说,快艇于水面划开的长长波痕,以及注定眷恋垂死村庄的邮递员之宿命 ,全部随着升空火箭化为新旧世界交替的挽歌。“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

    6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