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佛罗里达乐园

    佛罗里达乐园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布鲁克琳·普林斯  布丽娅·维纳特  威廉·达福  克里斯托弗·里维拉  梅拉·穆德  瓦莱丽亚·科托  乔希·奥利沃  艾登·马利克  爱德华·帕根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  克里斯托·尼科尔·沃茨  桑迪·凯恩  吉姆·R·科曼  安德鲁·罗马诺  卡罗丽娜·格拉波瓦  特里·艾伦·琼斯  卡伦·卡拉古利安  邹时擎  祖普·卡塔纳  梅肯·布莱尔  卡尔·布拉德菲尔德   

    导演:肖恩·贝克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

    • HD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

    • HD

      控制的极限

    • 正片

      真爱有谱

    • 正片

      鸽子迷的奇遇

    • HD中字

      장농

    • HD中字

      阁楼的拉杰

    • HD

      我们现在长大了

     剧照

    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7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8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9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魔法城堡旅店坐落于破败的弗罗里达州基西米县,在这个经济萧条的小县城距离奥兰多迪士尼主题乐园只有25-30分钟的车程 。莫妮是一个早熟的六岁女孩,她和年轻失业的妈妈海莉住在魔法城堡旅店的一个廉价单间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们靠垃圾食品、慈善捐助为生,有时还不得不对源源不断地去往迪士尼乐园的游客进行乞讨或者小偷小骗。在暑假里,莫妮和她的朋友们展开了一系列冒险 。

     长篇影评

     1 ) 抽烟喝酒纹身,但我依然是个好妈妈

    1971年,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建成,这座占地12228公顷的游乐园,是全世界6所迪士尼乐园中面积最大的,分“动物王国”、“魔幻影城”、“科幻天地”和“梦幻世界”4个主题乐园,还有3个水上乐园,最少要5天才能将所有游乐设施玩完。

    这座迪士尼乐园在初期规划的时候,也叫做佛罗里达项目(The Florida Project)。

    但《佛罗里达乐园》并不是在讲迪士尼乐园初期建设过程的故事,而是讲述在它隔壁的一座由汽车旅馆组成的“儿童游乐园”,这才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佛罗里达乐园”里没有紧张刺激的过山车,没有精彩奇妙的动物表演,没有到处走来走去逗游客欢心的布偶公仔。

    说白了,就是一个贫民窟而已。

    这里住着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这些人没有受过太高的教育,也没有一份像样的职业,一家人挤在一个窄小阴暗的旅馆单间里,卧室、厨房、客厅、餐厅,除了厕所以外所有的功能区都是同一块地方。

    这一点,和导演肖恩·贝克上一部用iPhone 5s拍的作品《橘色》一样,都是将视线拉下来,放到了社会底层身上。

    《橘色》的主角们是跨性别和变性人群体,给我的最大观感,一个是吵,另一个则是抓马(drama),这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到了《佛罗里达乐园》里来。

    《橘色》片场照

    这一次比《橘色》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他将叙事隐藏了起来,全片没有完整地在讲述某一件事情,没有起承转合,而好像是在记录主角的某一段生活,中间还会夹杂一些汽车旅馆里其他人的无意义镜头,但这就像对《橘色》有这么一句评价——“现实中的对话这样才对嘛,而不是一个人说完一句台词等着另一个人说。”如此操作更显得生活化,毕竟这种真实感和劣质感与社会底层的生活现状相辅相成。

    哈莉和穆妮就是这个贫民窟里的典型代表,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哈莉不羁的外型似乎早就注定了她们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命运。

    她们交不起房租。

    哈莉上一份舞女的工作因为拒绝了为顾客提供性服务被炒了鱿鱼,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工作。

    每天吃饭都是靠在餐厅工作的朋友艾什丽接济一些残羹剩饭度日。

    小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也有样学样,出口成脏,调皮捣蛋,野蛮生长。

    我们能说是社会制度失衡导致她们母女如此的落魄吗,还是要责怪哈莉不思进取无法给女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条件?好像都不是,但无论如何她们就是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无法逃脱,并不是所有野鸡都能努力飞上枝头变凤凰。

    然而即使如此,她们也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

    去你的有钱人,我有我的生存之道

    没有工作,哈莉就去批发小商店买廉价香水,再到迪士尼的高档游客区去兜售,卖得一点是一点。

    不买香水还可以乞讨。

    她还会去偷别人的游乐园门票,再以低价转售给其他游客。礼义廉耻是什么,可以当饭吃吗?

    和成人世界的生存压力形成鲜明对应的,是孩子们天真浪漫的童趣,每天和妈妈一起去卖香水、做黄牛、乞讨,大概只是一场冒险游戏。

    这个在我们看来不堪的汽车旅馆,在她们眼中是马卡龙色的梦幻游乐园,一草一木,任何东西都能成为嬉戏的对象。

    吃着剩饭,配点音乐就能开心地尬舞。

    好朋友要走了,丝毫没有离别的悲伤,只有获得新玩具的喜悦。

    没钱买冰淇淋,认真地撒一个蹩脚的谎言,浑然不觉。

    跑到废弃的房子里放火,酿成大祸,睡一觉之后就抛到脑后。

    为雨过天晴的彩虹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迪士尼乐园的烟花,不介意那根本不是为自己而绽放,也能成为庆生的礼物。

    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为世俗名利所困扰,只要能够吃,能够玩,就没有什么大不了。

    贫民窟里的每个成年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这种宝贵的童趣,虽然无法提供给孩子们优渥的生活环境,但他们的爱却是一点都不逊于有钱人的。

    饰演旅馆经理的威廉·达福,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总是好脾气地对待他们,和孩子们打赌吃雪糕要是掉下一滴就赶走他们,于是三个人大眼瞪小眼地玩了起来。

    看到恋童癖怪老头接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在孩子面前友好地招呼他过来,走到远一点的地方才面露凶狠地赶走他。

    平时看似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你房租交了吗,但当哈莉遇到困难,掏钱包却没有犹豫。

    哈莉看似是一个失职的母亲,没有尽到管教穆妮的责任,但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好家长,一种对孩子严加管教,细心地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另一种则像哈莉一样,与其做个家长,不如做个朋友,陪着他们成长。

    穆妮走累了,就弯下腰来背她回家。

    不在乎淋雨会不会生病感冒,肆意地在滂沱大雨中陪女儿疯玩。

    刚赚了几百块马上就想到带着女儿去超市,坐在购物车里的穆妮笑得比谁都开心。

    甚至走投无路到了卖淫的地步,她也会让穆妮去洗澡,开着音乐掩盖声音。

    小心翼翼地将纯白色的儿童世界与肮脏的成人性交易用一扇厕所门隔绝开来,这是哈莉作为母亲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即使她已经堕落,但仍在用双手托举着穆妮。

    或许观众会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评判,像片中想去迪士尼度假却阴差阳错来到汽车旅馆的那对夫妇,一下车就皱着眉头对旅馆的人一脸嫌弃。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讲他们多惨,社会压迫多残酷,在这些细微、琐碎、平凡的片段中,我看到了他们陷入泥潭般的命运,越挣扎越下沉,看着他们如此无奈却又何其可爱的生活。

    可就算一贫如洗,他们也依然在用力地去活着,去爱啊。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2 ) 只想着怎么陪孩子玩的妈妈就是“好妈妈”吗?

    这个世界上,不论何种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总是金字塔形的。有居于上层的人,自然也就有居于底层的人。导演肖恩·贝克总是把他的镜头对准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他的最新作《佛罗里达乐园》也不例外。

    影片主要表现的是一对母女的日常。她们生活在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旁的汽车旅馆中。母亲哈莉没有正当职业,偶尔向游客兜售劣质盗版香水赚点外快,时不时接受她闺蜜的接济,甚至在她们母女生活的房间从事卖淫活动;女儿莫妮则与她的两个小伙伴在汽车旅馆周围玩玩闹闹,不停闯祸,偶尔还会遇到有恋童癖的老头。这些事情琐碎、没有逻辑,而正是这样的日常构成了整部影片。

    肖恩·贝克显然想通过这部电影描绘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顺便嘲讽身处城市繁华中心的人们。首先,本片片名原文是Florida Project,而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在规划之初就被称为“佛罗里达项目”;其次,影片中有段小插曲:一对巴西夫妇到汽车旅馆办理入住手续时,看到这里的环境与他们的想象完全不同,便跟旅馆管理员鲍勃闹了起来。妻子提出去别的酒店入住(并说出了几个佛罗里达州知名的度假酒店的名字),并且宣言绝不住汽车旅馆就愤而离去;最后,孩子们在电影中居于主导地位。影片花了大量笔墨去表现他们玩闹的场景。在他们看来,汽车旅馆周边就是他们的乐园,他们肆无忌惮地玩耍,探险。这里在他们眼中俨然是乌托邦。而成人世界中的种种窘迫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从而试图用孩子们“纯洁”的眼光来“反衬”成人世界的不堪。

    可是,母亲哈莉的幼稚与乖张消解了影片辛辣的讽刺。也就是说,哈莉母女的生活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哈莉自己造成的,与社会无关。他们的生活仿佛是JD·万斯笔下的《乡下人的悲歌》的再演。

    万斯出生于美国一个底层白人家庭,经历了相当悲惨的童年。他的母亲一直吸毒,酗酒,更换伴侣,时不时毒打他,而且屡教不改。幸亏他的布兰顿阿嬷一直鼓励支持他,他才能坚持努力并最后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拥有不错的人生。

    《乡下人的悲歌》是万斯为自己写的传记,他试图通过这本书证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与他是否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他在书中的引言部分说起了他暑假打工的经历。他在进入法学院前的那个夏天找到了一份搬砖的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工资并不算低,一个小时有13美元的收入。并且这份收入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这家公司干过几年的老员工一个小时至少能挣16美元,换算成年薪有32000美元,比贫困线高出不少。而这样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却很难招到长期工。同时他的一位工友工作态度不好,经常逃班,上班时还经常借口上厕所来逃避工作。最后他当然难逃被解雇的命运。哈莉跟万斯的工友很像,也不爱好好工作,但更过分的是,她从没有试图找一份正经工作。反观她的闺蜜艾什丽,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虽然生活过得也不怎样但至少从没为房租发愁,还能时不时接济穷闺蜜哈莉。

    所以,哈莉这样对自己极不负责同时疏于管教孩子的母亲并不值得同情。但吊诡的是,影片似乎有意维护哈莉的形象。电影中插入了大量他与莫妮玩乐的画面,莫妮跟她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同时,她也从不对莫妮发火。在卖淫的时候让莫妮躲开,禁止嫖客与莫妮有接触。与此同时,电影又将儿童家庭管理局(DCF)塑造成一种接近反派的角色。DCF作为干预者“破坏”了莫妮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莫妮只能随她的小伙伴手拉手逃亡到了迪士尼大世界。如此,电影成功把矛盾转移,将哈莉洗白。

    但无论电影如何洗白哈莉,她人生的底色不会改变。她是个“熊母亲”的事实不会改变。而令人唏嘘的是,“熊母亲”教育出来的一定是个“熊孩子”正如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以“乡下人”的口吻写道“我们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决。”

     3 ) 放浪童年

    这部《佛罗里达乐园》,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架势进入我的视野。它像是一幅充满冲击力的写生,让观众看到一派狂野生长的放浪童年,一组令人绝望的边缘人物生活琐事,以及一系列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切相互交织在一起,让人在观看的时候,内心情绪五味杂陈,几度让人不适。但也许正是这种强大的心理冲击,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这部电影不难让人想起去年的《美国甜心》,这部作品也是反应底层人民生活的佳作,我个人也很喜欢。但是比较起来,不得不说我更倾心这部《佛罗里达乐园》。因为跟前者比起来,这部《佛罗里达乐园》选择通过孩子的眼睛来讲述故事,儿童的天真与原生态,使这部电影的视角更独特,反差更强烈,蕴意也更丰富。而且与前者不同,这部《佛罗里达乐园》没有通过底层人民与所谓中产阶级来做对比,它只是着笔描绘电影里的几位主人公,以此来体现电影想要反应的现实。

    影片围绕一对母女展开,她们蜗居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廉价旅社里,每天为了付租金和填饱肚子“挣扎”。母亲是一个20岁出头的女生,是很多人眼中典型的“无良少女”,她整日无所事事,靠各种不正当手段筹钱。而女儿也在自己母亲“放养”的状态下,整日与自己的几个朋友们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狂野”童年。在她们自己看来,这种得过且过的生存状态不足挂齿,只要有的吃有的住就足够。

    电影一开始,是几个相似生存状态的孩子在廉价旅社里对别人的汽车大吐口水,在这样一个常人看来十分过分的行为里,电影拉开了帷幕,这样的开场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几个孩子在电影里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对他们来说,撒撒小谎来骗钱买冰淇淋,或拉拉电闸让全旅社的人两眼一码黑都是家常便饭,这些跟后来的火烧旧房子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无伤大雅。

    这几个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可笑,甚至是可爱的。以他们的年龄,张口闭口就是F word就足够让人不可思议,就更不用提诸如他们用小大人的姿态推销假香水时的情景。可是他们不懂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去模仿,他们只知道这么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说话和行为方式,就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然而,在这群孩子的眼睛里,你看不到内疚或后悔,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的双眼自始至终都清澈无比,你甚至几乎不会在他们眼里看到痛苦。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孩子的诸多行为,令人忍俊不禁,可是我们笑过以后,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是让人无比心痛、残忍与无奈的现实。

    这部电影的导演肖恩·贝克有着无比犀利的选角眼光,他选择的演员很多来自生活,有的甚至是他在逛超市的时候遇到的陌生人,可偏偏就是这些“路人”,表演中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说服力。饰演女一号的小女孩Brooklynn Prince,被导演称赞表演力与生俱来,由她饰演的女孩Moonee,在整部影片里散发着惊人的表演力,据导演自己说,小女孩上一分钟在镜头前大大咧咧,下一分钟就会在片场休息时天真的与你聊她的生活趣事。饰演妈妈Halley的Bria Vinaite,是导演在instgram上找来的网红,她能把一个行为如此夸张的单亲妈妈诠释的如此惟妙惟肖,也的确让人印象深刻。正是这两位主演到位的表演,才让这部电影更具说服力。

    电影中的几位主人公生活的旅馆,名为“魔幻城堡”,这个旅馆被漆成一片淡紫色。跟佛罗里达的蓝天绿树比起来,这片紫色显得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就如同住在这里的小主人公一样,她的所作所为,放在她的年龄里,显得格格不入。可当这两个“格格不入”搭在一起时,这个建筑却成了小主人公温暖的“城堡”。虽然她与迪斯尼乐园里建造的真正城堡只有一墙之隔,可是她注定不会是走进这些城堡的小公主。

    电影最后,知道自己要被带走的小女孩第一次在全片里痛哭起来,她拉着自己的同伴,一路飞奔向迪斯尼,朝真正的城堡奔去。不管是他们真的毫无阻碍的跑进了城堡,还是导演安排的蒙太奇,电影在这时的画面是充满魔幻的感觉。虽然有刻意煽情的嫌疑,但也不失是给小主人公的童年留下的一份小小的希望;也为观众在经历了2个小时“现实画面”冲击后,心中可以对这份残酷童年寄予一丝温存吧。

     4 ) 佛罗里达没有乐园

    Sean Baker 被誉为最关注贫穷和弱势群体的导演之一,这大概可以算是他最具特色的个人标签。

    《外卖》纽约中的中国非法移民,《待绽蔷薇》来到圣费尔南多谷希望成为演员的落魄少女,《橘色》造梦好莱坞里变性性工作者,《佛罗里达乐园》里三餐不保的母女。

    但这个并不受学院欢迎的倔强导演(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里,《佛罗里达乐园》仅得到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又与其他钟爱同样题材的同行不太一样。

    他并没有居高临下地向社会展示底层人们的生活和态度,而是以一个平视的角度来进行记录,这些底层人群的粗鲁、不修边幅、讹诈和嚣张,全部被他不带偏见地全盘接纳,真实得令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不敢触碰。

    Sean Baker 对他们的困境感同身受,对他们的恶理解但并不纵容,置身其中又始终游离在上,唯有这样才能以一个真实、全面和乐观的态度,去促进一个积极的改变。

    与相当粗糙和原生态的《橘色》(2015)和《待绽蔷薇》(2012)相比,《佛罗里达乐园》显然在制作和质感上往前迈了一大步。

    编剧、导演、美术和摄影都绝对在提名实力之上,更别说里面惊为天人的小演员们。尤其是主演 Moonee 一角的小女孩 Brooklynn Prince,那种天然的儿童野性和自由,一颦一笑都能触动观众的心。

    当然,Brooklynn 年纪尚小,在电影中的表演可能更多地归功于导演(和表演教练 Samantha)的调度和调教,但单论在电影内容范围内对作品的贡献,也是高于甜茶对《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影响。

    The Florida Project 原指兴建于佛罗里达州中部奥兰多的迪士尼东海岸分流计划,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造乐园附近,在阳光与巨大的魔法城堡之间的大片阴影之中,有着无数乐园的伪造品。

    在佛罗里达州那幢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名叫 Magic Castle [魔法城堡]的三层经济旅馆 Motel 就是六岁小孩 Moonee 生活中的魔幻城堡。

    在这里她是傲视所有人的公主,有放任她的母亲 Halley、默默守护她的旅馆经理 Bobby、三两一同“作恶”嬉戏的小伙伴,充盈着任性、自由和那无法压抑的童年活力。Scooty和 Dicky 是她最忠实的勇士,Jancey 是她最美的公主团姐妹。

    离她的魔幻城堡不远处,是佛罗里达州的另外一个城市项目迪士尼乐园,一个用金钱构筑起来的魔幻城堡。

    迪士尼乐园带给那些凭票入门的小朋友的欢乐,并不比经济旅馆为 Moonee 带来的要更多;同样是为梦想保驾护航的美好城堡,前者也并不比后者要牢固,一不小心就被现实击得土崩瓦解一场空。

    Sean Baker 大概是最喜欢和擅长拍摄贫穷和边缘题材的导演,部分也可能是因为导演自己也很穷。大部分导演在拍摄与贫穷相关的主题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将贫穷画面浪漫化的陷阱,让观众有一种“世间不缺乏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事实上,有些生活就真的是绝望,毫无生活美感而言。

    Sean Baker 用一种近乎淡漠到公正的镜头去还原了这种陷于贫困的绝望生活,整个电影一方面跟随 Moonee 的眼光和步伐(正确来说应该是高得令人头痛的各式各样的笑声和呼朋唤友)去探索这个被佛罗里达炽热阳光炙烤着的魔幻城堡,另一方面又冷酷地用各种细节来向观众展示何之为一个毫无希望的生活。

    Moonee 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注定往下走。

    这种绝望不是电影或生活中出现的病危、千钧一发时刻,而是生活本身就是绝望二字,一天的 24 小时都弥漫着苟延残喘的气息。

    Moonee 出生的那一刻开始,贫穷和潦倒就早已经崁进她的 DNA 里,只是她太小还没能察觉。更可怕的是,有可能在她长大之后,她也没有办法察觉到这种 DNA 里面隐藏的宿命,就像她那脱衣舞的母亲 Halley 一样。

    Halley 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母亲,虽然她并没有虐待 Moonee,甚至努力去“赚钱”让 Moonee 有瓦遮头有饭可吃,但她仍然是一个可怕的母亲。

    她带着 Moonee 去朋友餐厅闹事、在大街上摔东西发脾气、在附近酒店停车场向住客兜售便宜香水、在旅馆前台大吵大闹、偷窃游客、去酒店骗吃骗喝,甚至把Moonee困在洗手间里、自己在家卖淫赚钱(虽然是迫不得以)。

    可怕吗?可怕。但在这里,并不罕见。当你疲于为三餐奔波时,道德和修养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佛罗里达乐园》那些亮得耀眼的紫色、粉色、蓝色建筑,却让人感到心寒。影片难得透露的一丝丝温暖,来自旅馆的经理 Bobby

    虽然多次威胁着要将 Halley 赶出旅馆,但刀子口豆腐心,他是用心在关爱和守护着这楼旅馆里的贫苦住客。容忍他们的迟交房租,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守护他们无暇多顾的小孩、驱赶周围来来往往的变态,比起 Halley 之类的父母,Bobby 更像是一个这群无所适从的流浪人的监护者。

    Moonee 挣脱社工的包围逃走、Halley 大叫 F*ck you 的时候,那种绝望和无奈几乎要冲出屏幕,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这一幕被认为是《佛罗里达乐园》可以有的最具震撼力的收尾,但很明显所有观众都错了。

    《佛罗里达乐园》全程平稳的镜头让人差点忘了这是 Sean Baker 的作品,但最后 Jancey 带着泣不成声的 Moonee 奔向那个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时,跟随他们身后的抖动的手持镜头感突然间就把我们拉回到了《橘色》那看似五光十色的好莱坞大道,回到变性性工作者 Sin-DeeMya 冷战的那个街口。

    在大银幕上可以看出这一段和前面的镜头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迪士尼乐园内奔向城堡的这一段实际上是导演用 iPhone 6S 拍的,因为若要用专业拍摄器材就必须向迪士尼进行申请,而 iPhone 是被允许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规定,但却仍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一个非知名电影拍摄团队,要向迪士尼申请拍摄许可,比大家想像中要困难得多。而由导演、编导、助手、几个小孩和小孩监护人组成的所谓拍摄团队,成功申请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为了保持低调和避免被园区管理者驱逐,当天的拍摄人员(原来就没啥人的情况下)再次精简,只留下了导演 Sean Baker 、编剧 Bergoch、摄影师 Alexis Zabe、表演教练 Samantha Quan、两位小演员 PrinceCotto 及其监护人。

    贫穷并没有限制拍摄团队的创造力。

    关于最后这一幕,Baker 并没有作过多的解读,他希望将这个想像空间更多地留给观众。

    Moonee 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用儿童特有的想像力去创造了本不应存在的快乐,她把整个旅馆活成了自己的迪士尼魔幻城堡。

    去不了动物农庄,但会带着 Jancey 绕过旅馆看草地上的牛群吃草,把这片有限的草地当作是远方的大草原,她没有办法进入鬼屋,但同样能在废弃的小楼里开启自己的冒险旅程。

    而在最后,在前面的那些抓马之后,Moonee 被逼冲入了这座虚构得非常真实的梦幻乐园。但我们都知道,在那里她也并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那些游客脸上的笑容,她永远都无法真正拥有。

    以变性性工作者 Sin-Dee 出狱后寻找并对质男友为主线的《橘色》在剧本撰写上就已经戏剧化十足,88 分钟里还加入了人肉小三、好友 Mya 夜店表演、深柜同性恋司机 Razmik 的猎艳之旅(这一段真的非常好笑)。

    所有故事线在一间叫“甜甜圈时光“的小店全面爆发,全程极有节奏感的配乐又让观众更加容易入戏,观赏性和娱乐性相对来说更强。

    但《佛罗里达乐园》更耐看,因为 Sean Baker 从影片之初就已经在画面里铺入各种细节来衬托魔幻城堡的绝望。

    在初次观看的时候,观众未免会容易被 Moonee 和她的小伙伴各式各样的恶作剧吸引了注意力,被 Halley 可怕的养育方式所震惊,被 Bobby 看似严厉但温暖的守护所感动,被绚烂的配乐所迷惑。

    狮门发行的蓝光版 DVD 更加好,由于影片不再像《橘色》那样用 iPhone 拍摄,而是采用 35 mm 电影胶片进行拍摄(大部分),转蓝光后色彩更有活力,细节清晰可见,单轨也相当得到了良好的处理。

    更重要的是,蓝光 DVD 版本附加了将近 1 小时的幕后花絮记录片,包括了一些花絮镜头和拍摄现场采访,让人对影片的边拍边改和小演员们是如何进入角色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虽然在奥斯卡的成绩惨不忍睹,但《佛罗里达乐园》在各个独立电影圈里可以说是好评如潮,观众口碑也不错,主要反映在相对不错的票房成绩上,200 万的拍摄成本收获了超过 700 万的票房收入。

    拍摄一部高预算的商业大片,似乎是 Sean Baker 非常合理的下一步,毕竟这样的口碑和实力,要吸引投资人的眼光已经不是难事,这也是大部分独立片导演常规的成名之路。

    Baker 对美国贫困及弱势人群的关注并没有打算因此为商业让路,几天前在《好莱坞报道》的采访中提到:

    马上接手 2000 多万预算的大片拍摄目前对我来说还是不太可能,大概还是会待在同一个工作室里,继续创作一些专注于人物故事驱动为主的作品。

    但当然前提是 Sean Baker 能够付得起自己的房租。


    如果你愿意

    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

    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私密感想

     5 ) 五彩玻璃罐里的造梦乐园

    文|汤旅 发表于公众号MOViE木卫

    佛罗里达,看到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初中时听的hip-hop歌手弗罗里达(Flo Rida),他原名查马·拉塞尔·迪拉德(Tramar Lacel Dillard),艺名以自己的家乡佛罗里达为称。

    为什么提这个呢?

    因为确实佛罗里达(美国),就夹裹在嘻哈、造梦的软心糖里。嘻哈文化在反映美国的电影里无处不在,贯穿在《美国甜心》的车载里、扭动在《佛罗里达乐园》小孩的步伐里。而嘻哈发展到后来,却以真诚冠名虚假。

    贫民窟的黑人们出名了,开始奢华了。(或者在歌词里自我意淫)以Flo Rida、Rick Ross等nigga(俚语黑人)为首的歌词大抵都是“Little mama,Collar on my Polo, kisses on my necklace,All my diamonds watching, now my watches getting jealous.”

    这些口水歌其实根植于美国这个巨大造梦地。

    当今大部分的嘻哈流行透露着浓浓的奢侈生活的意淫。吸毒、跑车、金链、酷表征的生活是值得炫耀的。嘻哈不再是2pac年代的真实反映匪帮斗志生活的输出口,口水歌的嘻哈流行开来,纸醉金迷地造梦。

    美国无处不在都在造梦,当下的口水嘻哈、好莱坞梦工厂,文化泡沫比比皆是。

    在这个窗口下,《佛罗里达乐园》的孩子们是如何耳濡目染的呢?

    小女孩在房间里年轻的妈妈海莉给她们放的hip-hop、trap,在草地里玩耍小女孩莫莉模仿欧美女明星的扭臀,年轻的母亲海莉引以为豪,让她们置身于这种文化中。

    过度的酷匪文化给孩子们(包括年轻的母亲海莉)编织了一层梦幻网,即便物质经济匮乏也能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天地。

    而正是因为这种环境,母亲海莉的不成熟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海莉的形象既非日式的单身妈妈(完全弃之不理,如《无人知晓》、《人生密密缝》),也非典型的美国鸡汤(《当幸福来敲门》努力上升的成功案例)。

    海莉既要照顾孩子们,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生活中该有的部分,因其年轻气盛。这种感觉正像当下只留下匪帮匪气的嘻哈文化,而缺失上升精神。母亲仅仅只是以不屑态度勉强维生,并不是真的有目的规划的认真生活。而这种不成熟给孩子带来了诸多麻烦与不良影响。缺失基本素养教育,当孩子扰乱秩序时母亲也以一副不屑的态度回应外人,所有的跋扈刁钻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而不知者无畏,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仍是快乐的(暂时性)。

    这种快乐被精心编制在梦幻的小镇里。

    被粉刷成紫色、黄色、红色、绿色的墙,汽车旅馆、橘子汽水等看上去很“梦幻泡泡”的场景,无疑是影片的亮点之一。而最独特的在于导演肖恩贝克处理的梦幻写实感。

    《佛罗里达乐园》虽然场景看上去梦幻,建筑粉刷、服装也搭配场景色彩有所甄选,但它其他方面却又将之自然化。

    (导演肖恩贝克)(PS:还有点帅呢!)

    这就不同于以画面色彩为主的故事片处理方式,例如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色彩美术的搭配最为显著,而韦斯·安德森就是要构建一个个完整的起伏的故事,叙事线清晰,配之梦幻彩色的画面形式,一个完整的故事片呈现眼前。

    而肖恩贝克的这部影片里,导演弱化了它的故事线,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生活小碎片。

    重点在于用细腻的生活让观众感知到佛罗里达奥兰多某小镇的生活状态,从非常细腻的环境声、人物自然的状态、冗长的生活节奏中去呈现真实环境。

    在一段摇臂跟随扫过的长镜头里,孩子们奔跑在梦幻紫色的建筑长廊里,从远处传来的孩子欢笑声、奔跑的脚步声、从天空中划过的飞机轰轰声、公园里其他的环境嘈杂音,全被整合进影片里。

    真实的声音再现、手持摇晃的镜头与体现日常性的剪辑统统是生活流电影/现实主义的特点。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我们见着了达内兄弟与娄烨的手持摇晃典范,而与这种摄影手法相随的画面是灰色暗调的。生活的冗长与残酷、压抑被灰调现实感展现出来。在生活流电影里,画面色调又是比较符合日常状况的。

    而在《佛罗里达乐园》里,它的场景是梦幻的、五彩的,却又以写实的手法去完成影片的拍摄。这种处理方式,正好巧妙地点缀了跳跃在五彩玻璃罐子里的童真梦,呈现了梦幻性与现实性的反差统一。

    电影剧本设定与拍摄地是在佛罗里达奥兰多的基西米县(Kissimmee),这个地方以迪士尼乐园、水上主题公园闻名。在现实中它本就是被人为打造成梦幻的场地。这也就对应了影片中的巴西旅客来到这个汽车旅馆的事件设置。外来者的闯入好似打破了社区人们的自造的梦幻感,抱怨不停的巴西女人数落这里的设施落后,以介入的身份给梦幻的网开了一个口。

    (现实中奥兰多的主题公园 来源网图)

    建筑的粉刷也被还原为有可能的真实场景,在一个造梦的国度里,旅游业的建筑粉刷又算得了什么呢?

    奥兰多的迪尼斯乐园、哈利波特公园主题正是现实中的处处景观,在这个基础上,导演为此取景,稍加设计,就可以打造出这种“梦幻感”,因为这种“梦幻感”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渗透。

    梦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现实的不断介入打破着粉紫色的儿童乐园。在影片呈现的汽车旅馆社区里,成年人自欺欺人,以裸体的方式度假假装富足人的生活;儿童在成人的放纵下烧了房子,而母亲却对火灾表示惊喜,管理员也找借口说这只是无用的房子,“let it burn”;即便是面对快要潦倒的经营、恋童癖老头潜入小镇,对梦幻的地方造成了威胁,管理员也不断地勉强维持经营。

    儿童在种种成年人编织的梦幻里继续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成年人(母亲)的无规矩行为愈演愈烈,警察调查、被迫隔离,孩子才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幸福。

    结尾逃出家庭,找到好朋友,无法抑制地哭了出来,一起奔向她们真正向往的迪士尼乐园。并不是煽情式的矫饰,在冗长的日常后终于迎来一个人为处理的感情高潮(配乐、奔跑设计),但同时又指向另一梦幻与现实交织加剧的地方——迪士尼。

    结尾奔向迪士尼

    奔向她们以为的真正理想乐园是怎样的呢?从小镇到城市一路由剪辑完成转换,不仅是差距的对比,更意味深长的是,跳出五彩玻璃罐里的小镇,真正的迪士尼乐园何不是更大的残酷乌托邦呢?

     6 ) 暖色背后的成人苦痛

    肖恩贝克的电影中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营造出一种充满色彩的空间环境,这种色彩可能来源于电影中的人造景观(如这部《佛罗里达乐园》),也可能是人工调色的结果(如《橘色)。与此同时,在被丰富色彩包围的叙事空间中,却是一个极为现实性的关于底层人群的故事,由此形成的反差是肖恩贝克电影中创造的独特效果,《佛罗里达乐园》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佛罗伦乐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社区汽车旅馆,墙面的大面积紫色首先创造了一种看似温情的叙事场景,与此同时,电影在摄影上运用了大量逆光,例如电影中的母亲Halley带着女儿Moonee在夕阳下散步,形成了极为唯美的画面效果。甚至大部分故事场景中,我们都能看到暖色调的滤镜效果,配合部分广角镜头,这些颜色也被变形和放大,因此整个电影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绚丽而又温暖的效果,这个温暖的背景下,汽车旅馆貌似成为了一个“人间乐园”。

    电影的出彩之处便在于,在这个“乐园”的背后,电影中关于成人的故事却被刻意压缩和隐藏了,真正的苦痛被藏在了看似温情的画面之后。电影在叙事上主要以小女孩Moonee的视角进行叙述,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她与同伴们的玩耍,而真正属于成人的故事则以碎片的形式穿插在小女孩的视角之中。例如小女孩Moonee在洗澡的时候被母亲拉上了浴帘(暗示母亲卖淫,不愿意让女儿看到);孩子们玩耍时突然出现的怪大叔被Bobby警告然后赶走(暗示此人可能是恋童癖);还有Bobby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搬冰箱的场景,看似突兀,实际上则是通过他们的对话来叙述管理员Bobby的个人离婚的经历;例如在电影中间,有一对被司机带错酒店的新婚夫妇,穿插在电影中显得莫名其妙,但如果细究则会发现此处是在暗示司机是“惯犯”,他很可能和旅馆有着某种协议,以“其他酒店已经被订满”的借口来强制拉客。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好几处,如果不注意观察,很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其用意。

    由此看来,整部电影似乎是以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是视觉上的温情暖意,是以紫色为基调的“天堂”,是以小女孩为视角切入的童年时光,而另一条则是被隐藏起来的,是成人世界的各种苦痛和烦恼。《佛罗里达乐园》则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到一部电影之中,两者形成的反差更是让人感到沉重。电影本身就像是一则成人童话,在温情的暖色背后则是一个充满苦痛的成人世界。

     7 ) 这部一丧到底的儿童片,实在太动人了!

    - 1 -

    谈到迪斯尼,你想到什么?

    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和美人鱼。鲜花城堡王子怪兽。天下所有的父母,把最美好的祝福变成现实都贮存在这个童话世界。

    在弗罗里达2000尺的游乐园阳光海岸背面,有着同样大片的阴影,在这潮湿泥泞的土地上,野蛮生长着无数塑料仿制品。这里,有一群扶不上墙的“烂泥”。廉价嘈杂的旅馆,大人们好吃懒做,看热闹不嫌事大,粗鲁好斗,孩子们有样学样,连篇的不只是脏话,更有谎话。

    美国电视剧《无耻之徒》

    如果说《无耻之徒》里是“小确丧”,《弗罗里达乐园》里就是一丧到底,影片没有出现对于“挽救人格”必须谈到的词——希望。

    迪斯尼,是造梦的童话世界。童话,是传递希望的。而在这个紫色的城堡里,没有希望,只有绝望。

    《弗罗里达乐园》中的紫色Motel

    但是绝望就代表着黑暗和阴郁?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当绝望变成生活,就绝不会只充满苦难和伤痛。因为生活,本身喜忧参半。

    肖恩贝克把镜头架齐在孩子的肩头,平等、甚至仰视着看待弗罗里达乐园内外的世界,一个有血有肉的阴影社会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银幕上。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好好学生陈孝正

    不是每个每个清贫的家庭都一定有个节制刻苦,一心向上爬的陈孝正。当我们把俯视的镜头调转,当我们放弃”矫正人生“的教化策略,当我们改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只乌鸦都在发奋图强努力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思维定势,视角就会被打开,更真实的世界,虽然带着残忍,但是也更美好。

    《弗罗里达乐园》当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带走Moonee时的Halley

    导演没有夹带私货挂上任何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同时他一定不是客观的,因为真实地触碰了边缘人群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更亲更爱更讨厌这群鲜活的人们,他把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摆上银幕,并且让你也不置可否地与其进行了两小时的亲密接触,这时候,你很难去判断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是错。你只会为他们大哭,大笑,最后苦笑不得。

    彩虹就是彩虹,她不悲不喜,是孩子们的笑声为她染了喜悦的颜色。

    - 2 -

    影片多用片段式串联一个简单的故事,相依为命的母女在廉价motel靠快餐店打工的朋友分享剩饭剩菜生活,她们靠倒卖廉价香水度日。在脱衣舞母亲Halley与好朋友闹翻后,Halley不得不开始卖淫,导致儿童福利管理局派人来将女儿Moonee带走。

    《弗罗里达乐园》Halley母女

    这一对母女,在反套路的叙事中,一路奔驰。母亲没有为了女儿的生计奔波焦虑,委曲求全伪装自己找一个“老实人”做接盘侠,建立完整家庭;女儿也没有出淤泥而不染,一心倔强着想出人头地。

    唯一的男性角色,是好心的Bobby,他一次性充当了Halley和Moonee的“父亲”角色,虽然强势,但是懂得尊重,愿意交流与聆听。这是一次非常舒适的女性故事书写。

    旅馆管家Bobby负责打理这个大家听的一切,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Have a nice day.

    影片采用碎片化的叙事,和碎到不能再碎的镜头,使演员的状态达到高度真实的美感,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以至于我想寻找导演到底想讲什么?什么都讲到,又仿佛什么都没有说,用细节的拼凑,使观众信服这个塑料的赝品游乐园世界,既是童话,又是生活。

    绕道游乐园背面,偷看烟花庆祝生日。她们认为别人的烟花就是自己的。

    坐在“学会分享”的标语下,等待的却是施舍。在孩子眼里,学会分享,与接受施舍是同义词。

    “我妈妈说我得了哮喘,必须要吃冰淇凌才能缓解。”拥有着让人忍俊不禁的骗人小把戏。

    母亲带着女儿贩卖廉价香水,甚至乞讨。在Moonee眼中这不是一次投机倒卖,而是一场冒险。买卖如果困难,就去乞讨,这也需要技术。

    废话从来无用,她们只能在这条路上自己走下去。Halley一声不吭地背起Moonee继续走。

    导演还善用逆光,让童话气质更加凸显。身在阴影,却始终面向阳光,就像Moonee最爱的那棵树,”它倒了,但是它还是长大了。”

    落日的余晖里,Halley牵着Moonee 的手。

    - 3 -

    如果说,影片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纪实的镜头语言和童话般的构图配色,那么演员就是成就影片纪实风格与童话风格的重要支柱。天然去雕饰的演技让人忽略镜头的存在,天真纯粹的眼神又带来梦幻的自由色彩。

    必须要提到的,是Brooklynn 饰演的Moonee。她贡献了天才般的演技,全篇2/3重头戏搭在这个小演员身上,而她却贡献了200%的戏剧张力和真实力量。

    香港国际电影节《面对面:辛贝克》映后交流

    在见面会上,导演肖恩贝克力赞Brooklynn不停口,“Brooklynn拍摄最后崩溃的戏份前,她跑到我面前,告诉我说,’我准备好哭了,我想了一下如果这次是我最后一次见我最好的朋友,我会多么伤心’,这个演员,我们应该称她为演员(笑),直接跳过调动个人情感,比如想想去世的宠物,想想受到教训的经历......而是直接跳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了,她真的震惊了我,也感动了所有人……

    就是这个哭得惊为天人的一条过镜头。

    还有这个想吃掉叉子的可爱特写。

    在浴室里遇到母亲的嫖客,惊恐却不敢表露的眼神。

    Halley的扮演者Bria Vinaite,导演在见面会上坦言:“我是在instgram上遇见她的,我认为她的纹身和形象很适合这个角色。当时她以为我是跟踪狂,她不相信我。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她一个人与所有小演员产生的火花就成就了影片的一半。”

    《弗罗里达乐园》Halley终于补齐房租

    没长大的女孩儿,有责任心不知道怎么负责的善良母亲,重情重义却意气用事的闺蜜,脏话连篇粗俗无理的脱衣舞小姐,Halley这个角色如果真如导演最初设想得那样选择一个迷人的魅力女星操刀,恐怕真不知还会不会有这样少不更事的洒脱与随性。

    《弗罗里达乐园》当儿童福利院人员即将把Moonee带走

    最后,奥斯卡最佳配角提名,威廉卡姆。他是真正意义上弗罗里达这群老孩子的大家长。这个失乐园中,满是麻烦不断、得过且过、不听管教的大孩子小孩子们,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积累竞争的资本,甚至,竞争的动机。社会工作者显然没有太大用处,只能靠Bobby时时刻刻修补的紫色城堡来维护他们千疮百孔的生活,这项工作是这样细致入微,又无能为力。

    Bobby因为孩子们的恶作剧捣乱自己工作暴跳如雷,但也会参与他们的捉迷藏。

    会容忍孩子们在室内吃雪糕,但也会因为弄脏地板将他们扫地出门。

    会强制限制Halley的访客,只因为怕她深陷泥潭.会因为房费赶走母女俩,也会赶来隔壁旅馆毫不犹豫地掏腰包补齐旅馆差价。他会在无力帮助Halley留住Moonee的时候,在门口点上一只烟。一个男人最无力的时刻。

    还有许多小演员,以及扮演小演员的社区家长,生活化的表演和台词淡化了戏剧冲突,却深化了背后的喜怒哀乐,放大了共鸣的力量。你会联想到生活中曾经见过的这样的一张倦容,一双泪眼,以及一个笑容。所有演员的训练,演技掌握的分寸都见导演游刃有余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功底。

    - 4 -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这个有点特别的导演。见面会导演本人身穿黑色套装,很活络健谈地讲述着拍摄细节,他说的最多一次是“自然“。没有太多预设,没有刻意表达的意图,没有太大的野心去教化,这导致整部电影纪实叙事手法与写实派演技。而这浑然天成的特点,多半归功于一个字——穷。

    肖恩·贝克

    肖恩贝克,现实主义风格鬼才,他关注的多半是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物和议题。

    从描述在美华裔社会的《外卖》,到描述变性人好莱坞造梦的《橘色》,直至这部关注低保无业游民的生活的《弗罗里达乐园》。他一直奋战在少数人社会一线,却没有多少抗争与批判的意思,他跟随,然后记录,搬运着每个群体最美的侧面。

    iPhone5s拍摄的《橘色》

    一个穷导演往往有着远大的志向,而把这志向变成现实的却很少,有的人等待资金与投资人垂青,有的人主动妥协创作,曲线救国积攒第一桶金。肖恩贝克有所不同,他总是主动出击,尤其是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他仍旧不停地拍摄。

    他甚至用Iphone 5s拍摄了一部长达88分钟的电影作品,甚至令他声名大噪,大奖纷至沓来。这部作品除了创意与技术完美结合,更是在剧本方面折射出导演与众不同的视角与人文关怀。变性人的嬉笑怒骂,在drama的喜剧风格下剖析着不被关注的生活,放映给不愿意撕开社会疮痍的多数观看。

    《弗罗里达乐园》最后一幕由Iphone6s拍摄

    他从来不怕冒险。甚至在《弗罗里达乐园》中,他同样选择了在迪士尼乐园内奔向城堡的这一段戏用iPhone 6S拍摄。因为若要用拍摄器材必须向迪士尼进行申请,而iPhone则可以钻个空子。这次冒险也带给我们新的美学尝试,电影,也许就应该是不同媒介的大融合,降低门槛和技术要求,以还原最真实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肖恩贝克这次的《弗罗里达乐园》打了一场漂亮仗,不仅开创了颇具潜质的美学实验风格,在叙事和观影体验上更加有观众缘。接下来身价倍涨的导演,将会同样接受无数小成本成名导演面临的考验,资本的介入会不会动摇导演对准边缘人物、社会的镜头的底座,以及技术与内容如何更佳完美的融合,实验美学风格是否继续?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原文刊载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这部一丧到底的儿童片,实在太动人了。

    作者公众号 WW无证驾驶

    2018.8.17

    转载\商务合作、约稿请联系微信: wangjiay_4774 qq:602252469

     8 ) 来自底层的乐园

    视角:一种低姿态的仰视

    当你把镜头放在和几岁的小孩子齐眉高的时候,你就发现世界变得更宽广,有了更多的未知和可能,也拥有了更多的色彩。

    可以说这次Sean Baker的摄影是有温度的,湛蓝的天空,粉紫的汽车旅馆,浓郁的热带绿色风光,橙红的晚霞,黑色的旷野里绽放斑斓的焰火,还有意外出现在拍摄过程中的彩虹,看来都是那么暖心。几个逆光仰角镜头的使用却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的美丽。Halley牵着两个女孩在路边叫顺风车,背后是灿烂的日落,好似致敬前作橘色的海报。Bobby拉回电闸之后的一段仰角镜头,背景是乌云伴着银边,自然光线直直打在Bobby的脸上,使这个汉子看起来更加光鲜可人。I love you too! Bobby如是回答道。

    图片来自A24官网

    除了色彩和光线的运用,镜头的视角也十分多变,而且带有一种孩子看世界的状态。最印象深刻的是给Moonee和Jancey两个小姑娘的背影镜头,一次是看彩虹,一次是去看水牛,好像在背后偷听女孩子聊天一般,两个小家伙也确实给出了旁若无人的惊人表演,“I took you on a safari.”片中还有很多拍摄孩子的中景固定镜头,以一个地标性的景观为背景,任由孩子说笑打闹着从镜头的左边走到右边,颇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当然还要提及一个长达数分钟的缓慢旋转的镜头,侧向跟着孩子们从旅馆二楼走廊的一段跑到另一端,还有一段Moonee吃自助餐时的面部正面特写,伴着她自顾自地讲着天真的话语。这些有点纪实风格的拍摄使得电影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贴近又冷静地呈现,好像我们蹲在一旁,看着三四个小孩的暑假游戏。

    底层:一个被忽视的地方

    佛罗里达项目的叙事是特殊的,它通过剪辑把生活的碎片串联,推动情节的发生和发展。类似的叙述方式今年在Lady Bird和The Square当中也可以看到,但三者是不一的。Lady Bird的剪辑其实故意照应了剧情的发展,有意识地留下了很多前后呼应的伏线,形散而神不散。The Square则是像把很多生活小品剪在一起,每一段可以自成一则,有完整的叙述,拼起来则为整体的时间线服务,而这也造成了其最终收尾困难,有点无法圆场的感觉。在佛罗里达项目中,干脆就真的把零散的片段剪起来了,时间线上并没有严格的前后关系,它可以是生活任意时刻的剪影,由于故事的简单性,这样的剪辑显得真实又可爱,就像听一个好朋友在讲自己没头没尾的经历。

    在这些片段中,Sean Baker其实委婉地展示了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而且更委婉地用孩子地眼光去审视他们。深夜来到旅店度蜜月的小夫妇,因为订错单落到这家汽车旅馆。“She is about to cry./她就要哭了。”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她可以一眼看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废弃的屋子烧起来,围观的吃瓜群众直言:“Let it burn./让它烧吧。”当然还有Halley,这个“很糟糕”的母亲,很好地诠释了“贫贱不能移”。不论如何,这其中底层人民的疾苦,都只是电影中的一个侧面,就好像忽然展现的一场大雨,虽然我们知道它经常下,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看向绚烂的阳光。

    还有一些神来之笔,例如那一直吵闹的直升机背景音,还有不期而至的不明鸟类,制造着尴尬的幽默氛围,提醒我们在任何地方,生活都会展现她美妙的瞬间,只要你做好准备去发现她。

    天真:一次全方位的保护

    要说佛罗里达项目真的表现了什么,或许最浓墨重彩的是对孩童的刻画,对童心的褒奖,对天真的守护。这是成长为大人的我们一开始所摒弃,后来追悔莫及,又不断努力想要寻回的那份初心,或许也是Sean Baker想要提醒我们去想起的东西。诚然,观影时也想起了小时候度过的每一个暑假,那些在外面乱跑瞎闹的日子,像Moonee一样指着破败的屋舍,说将来自己要有这样的房子。

    在这个非常社会化的汽车旅馆,一个小孩子可以非常容易被成人世界吞没。然而这部电影展现的却是非常相反的局面,孩童的天真被保护了,里面的大人们功不可没。这份守护来自Moonee洗澡时高分贝的背景音乐,Bobby摔落的油漆桶和带走的陌生人,Halley带孩子去吃的大餐,看过的焰火等等。这些孩子似乎都出自单亲妈妈的家庭,那么Bobby在这里就俨然是一个隐藏的父亲的角色。不只是这些小孩子的“父亲”,看他们捉迷藏,吃冰淇淋,其实也是那些单亲妈妈的“父亲”,尽可能的地方给她们以引导和帮助。其实Halley的不正当收入来源,Bobby似乎有所知晓,所以他才会提出登记来访者的措施。这些努力却依然混得一团糟的单亲妈妈,身上是不是也有需要被守护的天真呢?

    大概天真的人会非常喜欢这样天真的电影。在这之中,童心被小心地保护着,虽然与残酷的现实仅仅一墙之隔,但它却有一方自由的天地去发展。当电影走到最后,母亲和孩子要被迫分离,Bobby也无能为力,所有的保护就要被撕破之时,导演却一反之前的叙述状态,为守护这份童心做出了最终的努力,勇敢地给出了一个盛大逃离的结局。动人心魄的配乐涌入,虚焦的好像手机拍摄的镜头跟随着两个小姑娘奔跑,一路抛开身边的现实,逃向永葆童心的童话世界。这样突兀超现实的收尾自然会遭到诟病,可是细想它又是那么温柔,那么波澜壮阔,让我始终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守护你的美好。

     短评

    结尾让我想起《四百击》。另鲍比是个好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那种好人。再另,热评那个比苦难的真让人恶心,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恶心的那种恶心。

    6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力荐

    一墙之隔的迪士尼乐园既是个巨大的肿瘤持续辐射着周围的贫民窟,又是贫民窟里所有人生活与梦想的避风港。

    1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三星半。小孩不错,部分情节还是太刻意了,威廉·达福的角色很暖。把这部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伯德小姐》、《三块广告牌》四部连着看,你会发现今年的北美颁奖季简直就是一场涵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关于西方世界的大型presentation,痛苦的、难忘的、苦涩的、甜蜜的、悲伤的...一应俱全。

    15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居然在短评里看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几个字。如果有混账愿意相信贫穷是个体行为的后果,那后果本身就足以被当作惩罚;如果在此之上还记不住don't judge几个字,then go fuck yourself, son of bitch.

    20分钟前
    • Urbino
    • 力荐

    ——“你知道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棵树?”——“为什么?”——“因为她摔倒了。仍然,长大了。”

    23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总有些东西会消失,紫色屋顶的彩虹、盘旋头顶的飞机,来了又走的租客、认识又陌路的朋友。总有些事情会明白,已经变凉的洗澡水、正在融化的冰淇淋,笑了又哭的牵手、打包又扔掉的食物。茁壮得像离开湿地的鹳鸟、倒了又生长的树木、迪士尼外墙的烟花。这个夏天之后,她的童年还在,六岁却永远回不来了。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5/10,排除色调和大小姑娘们的演技,导演要说啥?总不至于是“我们垃圾白婊就这样,不要管我们,让我们好好培养下一代white trash”吧

    29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较差

    都是生活拆散亲情,“妈咪”是熊孩子,这部是熊家长。和多兰不同的是Sean Baker没有任何MV空镜头,而是用生活细节把故事填得满满当当。明亮梦幻的颜色反衬出螺旋向下的命运,打光越温暖,生活越悲惨。主演除威廉·达福外全部素人,原生性的表演让人惊呆!主角小女孩是个天才吧...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片子摄影太好太好了。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五彩缤纷,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贫穷线挣扎。我这么讨厌小孩子的人能看俩小时熊孩子跑来跑去搞破坏还感同身受,拍摄技巧惊为天人。威廉达福完美。

    34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结果那段拿着iPhone拍摄,打破现实风格奔入虚幻童话才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8.1分★★★★

    36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不要悲天悯人,不要屈尊俯就,不要温情泛滥,不要控诉批判。只要把镜头以仰视的角度冷静不语地照向现实就好。成人世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似懂非懂的胡言乱语。浓艳色彩的镜头里,现实生活映照着蛮荒生长的童年#结尾一幕神来之笔,精彩#

    38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真正的儿童了,冷不丁看到,妈的,太羡慕了。人类幼兽,完美物种。年度十佳。

    40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小孩子演得太好,一种有意的成人化表演(非贬义),最后果然被打动了。很抓心的小独立片,结尾的风格变化略有不适,不过整体还是非常出色。包括与迪士尼乐园的对应,很有心思,威廉达福的角色好暖。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种熊孩子题材注定接受不了 一上来几个孩子吐口水还能更令人厌恶一些吗

    44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美国穷,一种在融化的粉红色冰淇淋里溺死的穷法

    49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在迪士尼的时候,经理告诉说每个美国家庭在这里要平均消费8000美金,这注定了是有钱人的烟火。电影很自然不矫揉造作,孩子们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不过大家都说像《美国甜心》,我倒更觉得像《南国野兽》。因为在迪士尼工作过半年,结尾超喜欢,要是早一天看就是我的年度十佳了。

    5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谁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总是能看出来大人什么时候要哭”

    55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这部电影胜在悲剧内核的故事外,包裹的那层梦幻糖果的外衣。故事越悲剧,观感越动人,那种童年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跟一个家庭多么有钱没有关系。导演很会拍孩子,而且儿童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成熟且自然,孩子们的欢乐冒险和无忧无虑,赋予了这部电影极富感染力的年轻和活力。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肖恩贝克连续两部展现了惊人的演员调教能力,几个新人天然去雕饰的演出一点都不逊佛州烂漫的色彩,相比之下威廉达福竟显得像是一个拉人气用的明星招牌😂。在他的电影里,所有人都用尽一切享受当下,取悦自己爱的人,拥抱并不完美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动人吗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这绝对是主竞赛拿奖水平的啊!怎么选到双周还没给奖!!!!!代表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最新境界,藏叙事藏得真是滴水不漏。想起《悲情城市》里那句“小孩子不知道残酷,一样觉得好玩”。汽车旅馆现实主义,结构性的贫困与最底层的生活,阶级分析;生活流与幽默感。似乎又可以发个年度十佳了。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