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炸弹之城

    炸弹之城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戴夫·戴维斯,格伦·莫肖尔,罗根·霍夫曼,罗蕾莱·林克莱特,艾迪·哈塞尔,亨利·诺茨,多米尼克·瑞安·加布里埃尔,卢克·谢尔顿,米密·伦弗罗,迈克尔·塞茨,梅杰·道奇,罗比·劳勒,霍尔特·鲍格斯,瑞秋·布鲁克·史密斯,达里尔·考克斯,汤姆·沃克,玛丽莲·曼森 

    导演:詹姆森·布鲁克斯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

    • 正片

      冰下的鱼

    • HD

      1980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16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泳装特辑2015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18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14时装秀

     剧照

    炸弹之城 剧照 NO.1炸弹之城 剧照 NO.2炸弹之城 剧照 NO.3炸弹之城 剧照 NO.4炸弹之城 剧照 NO.5炸弹之城 剧照 NO.6炸弹之城 剧照 NO.16炸弹之城 剧照 NO.17炸弹之城 剧照 NO.18炸弹之城 剧照 NO.19炸弹之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炸弹城》是一部犯罪剧情片,描述美国保守德州小镇内,聚集一群反抗社会的青年,以摇滚、庞克为精神的团体。他们持续一场质疑美国正义道德标准的愤怒战争,这一切起因于真实事件──布莱恩·德内克(Brian Deneke)的意外死亡。

     长篇影评

     1 ) 《炸弹之城》,两伙走在不同路上的年轻人

    故事讲述了,年轻的橄榄球队和朋克青年的故事,采用了倒述的手法,开始有些摸不着头绪,很想弃剧的感觉,

    撖榄球队,年轻的爱运动的年轻人,

    朋克,一群现代青年,追求新事物的年轻人,他们自由,放任不主流的生话方式,被大众所排斥,

    对与两伙年轻人犯了错,不论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怎样,所承担的责任,接受的惩罚应该是一样的,都应为自己犯的错承担应有的责任,不应用有色眼镜去评判。

    年轻人吗,朋克一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不该把朋克看的过于偏激。把一些主流的条条框框强加给一些年轻人,也不可取。

     2 ) 无聊又看了看这个电影

    如果朋克少年违反了法律伤害了别人,他们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片中能给他们安上的罪名只是着装和生活方式,。光鲜的中产却能洗脱谋杀者的罪名。警察对两伙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不禁在想,朋克少年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所有人都认为他就该这样死去。最后的决战,无法抑制愤怒咆哮嘶吼,朋克从无畏惧。 “非吾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放在此处可能略显牵强。我们总是害怕我们不了解的、徘徊在主流价值观之外的一切事物。此片与punk无关,只是以此为切入,对人性道德的拷问。

     3 ) 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立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看完,感受的到导演本身想拍一部具有社会意义且能为边缘群体发声的电影,奈何可能功力不够,用了大时间铺垫了同样生活在美国的年轻人,所经历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但不得不说最后玛丽莲曼森的旁白真正意义上值得大家去思考,也是点睛之笔。

    看似不可一世的美国朋克,他们喝酒,打架,嚣张,不可一世。毁灭一切——是他们的口号,可现状只是一群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底层年轻人。他们只是在音乐中称王称霸,讽刺社会,抱怨不满。

    看似一群有教养有朝气的明星大学生们,他们上着名牌大学,有着闪耀的光环,他们是美国的未来,可实际上,打架斗殴,喝酒泡妞,

    1997年,在美国的一个小镇,几个玩乐队的青年和一群高中生发生口角,之后便矛盾升级,两伙人先后打了几次架,最终以男孩布莱恩被冲动的高中生科恩开车撞死后,结束了这场冲突

    然而看似是一场简单明了的杀人事件,但在法庭上且出现了令人咂舌的偏差,

    科恩被定为过失杀人,不仅没有坐牢,反而无罪释放,而朋克少年布莱恩,在法庭上又被杀死了一次

    他有教养,有前途,法官不愿相信他会故意杀人

    他抨击社会,抱怨一切,口号中富有攻击性,婉如死不足惜。

    最终科恩的父母带他回家了,布莱恩的父母连再看他一眼的机会都没有了。

    异端就是该死吗?

    事实上真正的朋克已经死了,如今的朋克已经不得已的归进了主流,从极端无政府主义,发展到反战,唱些少年心事。朋克本身已经不具有攻击性了。

    尽管朋克已经发展至此,在大众看来,现实生活中莫西干头,满身挂饰的小清新们,依然还是异端。异端还是该死

    朋克在字典里的定义还是一文不值的人,好斗或暴力的年轻人,通常是流氓和匪徒,反社会者

    律师对朋克的定义:他们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来恐吓周围的人,你甚至可以说他注定会那样死去,

    陪审团的最终判决也告诉每一个人,有色眼镜下的偏见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人的心底

    正如朋克涂鸦被警察一顿毒打,高中生集会纵火,警察只是让他们快点回家,

    布莱恩不是死在轮胎下的,而是死在了偏见中,死在了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人们总是害怕和自己不一样的事物,害怕那些勇敢张扬自我的人,这种偏见无疑是愚蠢和可笑的,

    更可笑的是直到如今这种偏见依然存在且日益加重

    朋克从一开始,仅仅只是通过音乐的方式反对主流,抱怨不满,而主流反对异端,则是多管齐下恨不得再加个邪教暴恐的名号。

    所以我很喜欢科特科本所表达的那样:

    与其苟延残喘的活着,不如涅槃重生,

    错的不是这些朋克青年,错的是这个世界

    个人很难独立于体制之外,从出生那一刻起,社会无时无刻传输给你什么是正确的,如果你没选择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会抛弃你,并给你一个一文不值的标签。

    是成人娱乐杀死了我们的孩子,还是杀死孩子娱乐成人呢?

     4 ) 很讨厌

    很不喜欢看这类的电影,坏人当道。

    坏人当道的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像上帝之城、无间道一样,在坏人横行的世界里一个坏人打败了所有的坏人,纯粹的极恶非道。

    另一种是好人被坏人欺负,坏人却逍遥法外,好人无处申诉。

    前者令人痛快,后者令人心塞。

    炸弹之城改编自真实故事,属于后者。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帮准备上大学的美式好好学生和另一帮已经不上学搞另类音乐的朋克少年发生了争执斗殴,一个朋克少年被好好学生意外撞死。

    故事那么简单,怎么拍得出色呢?

    炸弹之城的答案是更多地描述那位朋克生前的生活。

    更突显得最后的无力。

    那位朋克少年喜欢音乐,一直想搞个大乐队:平时的工作是为镇子上制作路牌。而这位朋克不只是想赚份钱来养活自己的音乐那么简单,他想要把每一个路牌变得独一无二,最后使小镇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事实上也是,他制作的路牌仍能在镇上看得见。

    难道就因为是朋克,所以该死吗?

    看完影片,这是留给我最大的问题。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律师一件一件地拿出朋克少年的遗物,力求证明这是一个朋克少年,从而通过朋克是一种暴力、社会蛀虫来证明这位朋友,死有余辜,杀人者无需承担的结论。

    这让我想起前段的一个新闻,被告母亲试图通过被告是学校眼中的好好学生的证词来为被告减轻量型。

    两者不谋而同,难道不应该从他做了还是没做上进行判决吗?难道要从他不应该和应该上吗?

    整个影片似乎没有重点,无论是对朋克团体的描述,还是对那位朋友少年的刻画,对双方团体的争斗,还是对最后法庭上的定罪都没有重点讲述。

    导致了我看完影片甚至还有些平淡,仔细一想,才发现这种平淡是深深的无力。

    对人类本身所固有偏见的无力。

     5 ) 朋克不死

    1如果故事不是发生在保守的南方孤星洲德克萨斯平淡的小镇,而是纽约洛杉矶西雅图结果会非常不同。2影片没有交代检方起诉的罪名,故意杀人和激情杀人或过失杀人结局也会不同。陪审团只认定有罪或无罪,如果以故意杀人起诉陪审团很难达成一致,如果以过失杀人我想在德州小镇也很难对wasp定罪。3鸡蛋和石头永远站在鸡蛋一边。4案件之所以引起很大的争议在于它包含了宗教的矛盾,传统文化矛盾,道德矛盾,司法矛盾,阶级矛盾,白色盎格鲁撒克逊人清教徒于摇滚青年的矛盾。5陪审团制度受到了质疑,会不会是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可以决定少数人的生死,多数人说不可以留鸡冠头,少数人就要理发?多数人说打橄榄球好所有人就都要打橄榄球?6人类的希望只剩下最后的出版自由和表达自由,所以我们能看到这种影片。7朋克的口号其实都是炒作,是一种吸引异性激发荷尔蒙分泌的方式。是在美国的言论自由范围内,这个案件是有条件上诉到最高法院的,因为牵扯到了对于美国宪法的解释,是不是自由立国之本?辩方律师一直在说“毁灭一切”等不利于检方的朋克口号是不对的,这是言论自由的范畴。法官显然不懂摇滚乐。8如果我是18岁的橄榄球男孩可能也会想杀死朋克,在一瞬间踩下油门踏板,如果我是陪审团可能也会认为故意杀人不成立,如果我是朋克可能也会喊出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因为政府才是最大的恶魔(美国政府)!

     6 ) 听说朋克多短命?

    以后还会有朋克吗?不会。流朋呢?可能。

    在美国德州的一个小镇,顶着鸡冠头的朋克小子们橄榄球队起了冲突。

    一个朋克小子因此被橄榄球队故意开车撞死,在法庭上,对方却被无罪释放。

    因为对朋克的偏见、误解、污名化,陪审团认为“朋克就该死”

    [炸弹之城]片子很一般,但是讲述的这个故事来源于90年代的一桩真实事件

    ©[炸弹之城]海报

    我几乎看哭,因为想起从70年代朋克出生起的境遇。

    朋克,从一种音乐风格到一种时尚、一种标榜,一种青年文化,给后世留下数不尽的遗产。

    但它早就死了,生于70年代,又迅速凋零于此

    01.

    朋克之死

    69年底,在南加州Altamont免费音乐节上,一名黑人观众被担任保安的飞车党刺死。

    那时,“爱与和平”的伍德斯托克刚刚过去4个月,理想主义的嬉皮士运动被一下推到了残酷的现实面前。

    60年代的理想主义就此轰然崩塌,而新新的70年代年轻人正从废墟中悄然崛起。

    面对英国举国的高失业率,全国限电,食品短缺,物价飞涨——

    又脏又野的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以一嗓子“我是无政府主义者”(《Anarchy in the U.K.》)首先喊出了第一声。

    ©性手枪乐队演出现场

    对政治和宗教这样社会基本秩序的直白挑衅,是他们丢给西方世界的第一颗炸弹。

    朋克(PUNK),从之前流行在纽约地下的一种小众音乐,转而在英国掀起了一场狂热的青年潮流

    在1976-77短短两年间,朋克聚集了各个阶层的乌合之众

    底层青少年、60年代激进分子、同性恋者、瘾君子、犯罪者、迪斯科女郎、知识分子、艺术家等等。

    各种社会弃儿全都集聚在性手枪、冲撞(The Clash)、雷蒙斯(The Ramones)等等一众朋克乐队下,寻求着力量和认同。

    ©雷蒙斯乐队在现场演出时的情景

    但就像在此之前的纽约娃娃乐队(the New York Dolls),虽然影响深远,却只存在了短短4年时间,只出过两张正式的录音室专辑。

    性手枪比之更甚。

    78年,性手枪在洛杉矶的巡演上,最后一首翻唱了伊基·波普(Iggy Pop)的《NO FUN》;

    唱完后,主唱半蹲在舞台,略有些落寞地喊道:“你们感到被骗了吗?”

    从此,性手枪再没有在舞台演出。

    ©性手枪最后一场演出,有些落寞的主唱

    从成立到解散不到两年时间的性手枪,真正践行了“Too young to die”和“从容燃烧”。

    而随着性手枪的解散,到70年代末,真正意义上的朋克音乐/乐队就已经死了。

    至少在大众意义上,他们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要等到十几年后另一场复兴运动。

    但那已经不再是70年代的朋克了。

    02.

    死于绞杀

    来自旧金山的沉睡者乐队这样唱道:“走向地狱之时,你总是知道。”

    76年,性手枪参加了一个早间新闻访谈节目,节目上,主持人不停地嘲讽他们。

    觉得他们从来不是在认真地做音乐,讽刺他们的街头混混身份。

    性手枪的成员们一开始还耐心诚恳地解释,后来,直接把一堆脏话泼向了主持人。

    ©性手枪参加早间新闻访谈节目

    第二天,所有的报纸头版都是关于性手枪的“污秽与愤怒”

    媒体有预谋地,从这时开始毁掉他们,号召社会抵制性手枪,怂恿唱片公司与他们解约。

    原本预计的巡演地点,从几十个,快速减少,没有巡演单位愿意接纳他们,到最后只演了几个城市。

    当时的唱片公司EMI见状立马抛弃了他们,他们从此不得已辗转在不同的公司之间。

    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签他们。

    政客们又跳出来,在电视上公开反对和抵制他们,然后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团体、家长联盟。

    一时间,性手枪连同朋克运动,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媒体这样有预谋地夸大、然后毁掉让他们害怕的青年文化,也不是第一回了。

    比如,60年代,摩登族(Mods)和摇滚族(Rockers)的冲突,大部分都算得上是媒体一手炒起来的。

    ©60年代,摩登族和摇滚族的大规模冲突,媒体功不可没

    媒体浮夸地将年轻人的矛盾写成恐怖的全国性犯罪集团,保守的成人文化再用强硬措施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对待70年代急速兴起的朋克浪潮,他们仍然是这一套。

    但主流媒体一边禁播,政治团体一边抵抗,所有的青年人们却愈加为性手枪和朋克运动疯狂了。

    在唱片工业界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性手枪,最终签了独立唱片Virgin,才终于得以出了这首举世闻名的《God Save th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封面

    封面是用封条将女王的眼睛和嘴封住,歌词唱的是:

    上帝拯救女王/法西斯政权/他们把你变成一个笨蛋/没有未来/没有未来。

    混合着对英国没落的些许愤怒,些许无力,还有些许敢说真话的赤诚和淡淡的虚无主义。

    如此不入耳的话,彼时的英格兰根本不愿去听。

    所以,歌曲很快被禁。电台禁止播放,唱片店禁止出售。

    伴随着英女王登基25周年的纪念日,性手枪于是尾随在女王的游轮后,公开唱了这首歌,名曰“献给傻子们的玫瑰”。

    ©英女王登基25周年的纪念活动

    被禁的歌曲登上了排行榜第一,而他们也在警局度过了一整晚。

    而到后来,他们走在路上也常常被人攻击,保守团体甚至动员家长们上街游行、反对朋克。

    将朋克等同于“暴力”和“危险”,是媒体、是主流、是保守势力一直在做的一件事。

    所以,性手枪死后,没有公司愿意再碰朋克乐队,一时间,各个乐队要么解散,要么转型,要么转入地下。

    朋克时代结束了。

    03.

    死于商业

    朋克是反叛的艺术。

    承袭上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60年代的情境主义,他们反叛规则,反叛制度,也反叛消费主义。

    居伊·德波说:

    文化已彻底沦为一种商品,并不可避免地成为景观社会的明星商品。

    反商品的朋克,又最终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它反对的一部分。

    这是朋克的悖论。

    所以,你能叫90年代商业潮流下朋克复兴的乐队叫朋克吗。

    我持怀疑态度。

    当然,70年代的朋克,也不是完全反商业的。

    性手枪几次签约、又解约的,都是主流商业公司;而冲撞乐队,就更是以商业化的推动和运作闻名。

    ©冲撞乐队以将商业化带入朋克闻名

    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朋克的反商业精神

    早期的朋克乐队不上电视、不签公司,什么都自己来,唱片自己录、杂志自己做、电影自己拍。

    后来,即使成为被消费的一部分,他们也一直对媒体和商业保留了一种距离和不信任。

    媒体可以造就他们,也可以毁掉他们。

    唱片公司亦然。

    但经历了80年代的沉寂,到90年代,复兴的朋克终于还是被工业收编、完全商业化了。

    Grunge的涅槃(Nirvana)以疾风一般,迅速席卷整个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涅槃乐队,中间柯本的死即是死在这种困境里

    紧接这之后,是后裔(Offspring)和绿日(Green Day)

    绿日的第三张专辑《Dookie》卖出了超过2千万张的成绩,还被迅速提名了格莱美。

    ©绿日乐队的成功带动了流行朋克风潮

    名曰“流行朋克”(Pop Punk)的风潮到来了。

    针砭时弊的叛逆歌词变成了校园爱情,朋克开始变成了一种时尚装扮,一种赚钱工具,一个生意。

    再到了现在,难有新的流朋乐队进入大众视线,已有的像五秒盛夏(5 Seconds of Summer)、All Time Low在商业风潮下也已纷纷转型

    ©五秒盛夏是当下最成功的流朋乐队,当然,新专转型Pop了

    当你还在考虑流朋到底算不算朋克的时候,流朋这股风潮也已经过去了。

    以后还会有朋克吗?不会。流朋呢?可能。

    「存在短短两年的性手枪,我心中最好时刻的性手枪」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7 ) 歧视?报复?人性?那些只追求瞬间自由的杀人犯们

    《炸弹之城》,2017,美国,真实犯罪事件。海报的悲伤可想而知,是什么让一位Punk青年低头. 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的不公...这不是一个美好的电影,不喜勿看. 相反的这是一个让你看的很压抑甚至愤怒的电影,因为你看得到太多人性丑陋的嘴脸。那都来自那些自称受过优秀教育的人们...他们拥有完整的家庭,美好的食物,却没有美丽的灵魂,他们压抑并虚伪,生活在阳光下,却丝毫没给他们的内心带来多少阳光!

    在哥特姑娘《死于独特》之后,又一部朋克男孩的死来怒诉人们对另类人群的排斥!不是所有拥有高等教育的人都是善良的;也不是所有小混混都是罪恶的!在我眼里,他们只是一群不懂得掩饰,纯粹的孩子们....为什么人们要那样对待他们?我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人群,我喜欢边缘人群. 因为他们更纯粹....毫无掩饰的做着最好的自己.....他们远胜过一味追求外表,空空如也的躯壳,也许还有点,那些虚伪而丑陋...........

    可悲的世界,也许人类的眼睛看到的都是不真实的,那我们眼中的人们不也同样吗?是时候用心去看了,用心去看那一双双眼睛,你会发现人类内心细微的活动...那代表这个人片刻的思想活动,有些事,我真的没在猜,是你的眼神告诉我的!

    愿所有生命都可以被尊重........

     8 ) 谁该死?

    bilibili上预告片的名字是: 看德州青年只身反抗社会

    和朋克没关系,和反抗社会也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见得只是朋克精神,这是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有的正常道理。

    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伦理学经过了几千年都没有讨论出一个确切结果, 橄榄球运动员和朋克,两方都犯了错,所以都应该受到惩罚,Brain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么一样,撞死他的人作出了选择,所以他理应也要去付出他自己的代价。

    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朋克,因为不符合美国梦价值观,就该死吗?就算Brain该死,那么,一个符合美国梦的“健康”运动员就不用去接受应得的惩罚吗?

    所以这是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个充满偏见的社会。

    对,偏见,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讲的。人们对于女性的偏见,穿着暴露就是招蜂引蝶不守妇道。对于摩托车的偏见,他们只会四处乱窜不守规矩。对于摇滚乐的偏见,他们吸毒,滥交;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偏见,老土,不够时尚。对于流行文化的偏见,不够内涵,太快餐。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偏见,他们不够努力,在学校里也是浪费时间,注定是个loser。

    所以这个社会就是由仇恨组成的。

    你别他妈的说我太偏激,说我不懂人情世故。说我的想法太单纯,说这个世界就是应该这样子去运作的。你们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偏见已经习惯了,因为显得你们老成,显得你们多么的识时务。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挤进这个系统,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自己也可以说了算,终于不用再遭受其他人的那种苦难。

    但是事情早晚要落在你头上,微博上每天都能看见成百上千的人遇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各个阶层的,各个年龄,各种性别。

    愤怒是没有用的,没有必要为了Brain的死愤怒,也没有必要为了那个撞人的傻B逃脱了法律制裁愤怒。

    有这个时间,希望你们多思考,是不是大家都可以试试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任何人。每个人都能试着去做的话,英特纳雄耐尔应该才能实现,不是你他妈的有多少钱,有多少套房,有多少豪车。

    你要说“那我他妈凭什么要听你的啊”

    对,每个人都要独立思考,你可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可以歧视任何人。

    OK

    人是要受自由之苦的。你做出了选择,你承担后果。

    别和个蛆虫一样躲起来。

     短评

    又是个你瞅啥,倒霉的都是助拳的,司法问题那儿都有。

    5分钟前
    • Carf
    • 还行

    气到骂粗口!对!你信耶稣,你衣着正常,你打橄榄球,然而你是杀人凶手!恶毒又卑鄙。辩护律师也是,巧舌若簧,毫无良心。大众的偏见,凶狠得像一辆明知道自己在碾碎一条生命却毫不犹豫的车。

    8分钟前
    • 小鱼脆饼
    • 推荐

    看别人不顺眼打打架是青年常干的事,但是你他妈的用车去碾人,这就不是年轻的冲动能解脱的了。即便不想尊重他人生活自由也不要踏过红线。

    11分钟前
    • ramonekiller
    • 推荐

    大虐片,五星给布莱恩。是的妈妈,我们都是当局的奴隶,FUCK U。

    1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一个迷笛艺术青年被草莓的高中生碾压致死。并无罪释放。有评论说是因为先锋艺术所以被偏见,但实际上的根本原因是精神病院理论或者说监狱理论,朋克青年换成漏肆广场青年也照样成立。陪审团司法方式注定其无罪判决的结果。

    17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这片子正称了本兔今日有心无力想揍人的时时分分秒秒念,发泄发泄发泄,摧毁一切,哭哭啼啼非好兔,兔世无情全滚蛋,乖乖的恶,陈腐的鄙视,家犬群吠独狼。兔子开始碎碎念I opened the window,I felt the cold air,I lost my self-control.look at this fucking place,Im tired!

    20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还行

    中世纪的人烧死女巫,现代法庭审判朋克,都是主流对异端的暴政。

    23分钟前
    • 哲空空
    • 推荐

    某些地方真的要看哭了,kiss me ,i am punk

    25分钟前
    • 老同志🚲远去
    • 推荐

    不要只是在九月末才醒过来,美国中国宇宙国,都没有那么好的梦给你做

    2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导演像个无头苍蝇,浪费了一个真实案例,请关爱朋克,别搞那么蠢!

    31分钟前
    • 西决
    • 很差

    Amarillo是美国唯一一个组装和拆卸核武器的工厂,在这座炸弹之城上,“可被接受的”与“不被接受的”青年互相指责、攻击对方——尽管他们都是快乐和包容的,但他们却得到了截然不同待遇。在朋克和硬核的配乐中,他们在一夜间走向血腥残酷的阴暗面。整部电影就像一个永恒的毁灭预言,无法躲避。

    35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少数群体的问题其实可以放大,夸张,诉求司法公正太不朋克了.

    39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TMD为啥倒霉每回都是朋克!

    44分钟前
    • ┌主义々PUNK
    • 力荐

    一个会在标志上写上”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的朋克男孩,却在法庭上被认为显然是该死的。

    47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他被杀死了 在审判中再一次被杀死

    51分钟前
    • 喵喵喵喵喵
    • 推荐

    朋克只是障眼法,案件只是助推,庭审也只是搭桥,其背后是一个困扰了近代人类社会的大问题:在道德和法律,法律和民意,民意和自由三者之间是否能找到支点。而我的观点很不乐观:永远不可能。有时候三者不是制衡,反而构成了一个罪恶且无解的三角,充满了攻击性。

    5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朋克有罪么?有罪的是对朋克有偏见的所有人吧,你们一起杀死那个小伙子,而且在法庭又杀了他一次,而且这些人都没有愧疚。当一种先锋艺术出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批判的。

    57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残酷青春物语,科迪开车撞死朋克只因为自己不够酷。

    60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3.5星。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1小时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烧死异端

    1小时前
    • 朵云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