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UFO恋人

    UFO恋人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土耳其语2022

    主演:伊佩·费里兹·亚兹奇  莫特·拉玛赞·德米尔   

    导演:内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抢先版

      默杀

    • 正片

      背中

    • 更新HD

      座头市御用旅

    • 更新HD

      座头市大战火神庙

    • 更新HD

      座头市战帖

    • HD

      烧烤怪谈:台风

    • 非常家务事

    • HD中字

      孤狼之血2

     剧照

    UFO恋人 剧照 NO.1UFO恋人 剧照 NO.2UFO恋人 剧照 NO.3UFO恋人 剧照 NO.4UFO恋人 剧照 NO.5UFO恋人 剧照 NO.6UFO恋人 剧照 NO.16UFO恋人 剧照 NO.17UFO恋人 剧照 NO.18UFO恋人 剧照 NO.19UFO恋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有志成为音乐人的学生德尼茨爱上了一个粗犷的摩托车赛车手,但悲剧和家人的反对成为他们爱情路上的阻力。

     长篇影评

     1 ) 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

    文/白惠元 《山河故人》里的赵涛一出场,便抛出了惊世骇俗的金句:咱们之间是什么问题?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显然,这句台词成为了本片提纲挈领却又悬而未决的终极谜题——究竟什么是“代数问题”?什么又是“几何问题”呢?答案正如贾樟柯电影中的符号意象一般,素来难解,它呼唤观众对电影的智性参与,而这种互动的实质,正是考验中国电影观众对现实的感受能力。 一句话:你如何理解“中国”? 至于什么是“符号学”?别管什么能指与所指,也不要问罗兰•巴特,你只需记住这句话:符号只有多次出现时,才有意义。 1、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 代数问题除了暗示梁子与晋生两个男人的金钱实力问题,也指向了中国高速增长的GDP,指向货币资本,而几何问题则是场景构图中的“三角关系”,是一女二男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 于是,宏观的“代数问题”与微观的“几何问题”便构成了张力关系:在国家与个体之间,在大时代与小人物之间,在公共新闻与私人命运之间,在“山河”与“故人”之间,影片始终携带着对当代中国的问题意识。 换言之,想要理解贾樟柯的电影艺术,则必须理解“中国”,而当“中国”投射于《山河故人》的大银幕时,那些纷繁复杂的“符号学”也就成为了进入影片的关键。 2、黄河 《山河故人》的“河”字就落在黄河意象上。1999年,晋生的轿车撞到了“黄河第九道弯”的石碑之上,自此,黄河成为三角恋情的见证者,而这“第九道弯”,也恰恰是女主角涛命运的转弯处。到了2025年,黄河成为了晋生父子异国海景豪宅背景墙上的一幅油画——《黄河颂》。作为陈逸飞创作于1972年的成名作,《黄河颂》描绘了一位红军战士持枪站立在黄河畔保家卫国的情景,然而此时此刻,它却成了拍价4032万元的财富象征。于是,“后革命”氛围不言而喻,就连“黄河”也变得扁平,一切都失去了历史的纵深度,只有“钱”才是唯一真神,从中或可窥见贾樟柯的批判意图。 当然,黄河也可读解为“中国”,读解为那个承受苦难与变迁的民族母体,它见证了太多悲欢离合,却磨励出愈发顽强的生命力与包容性。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母亲的“涛”与作为母亲河的“黄河”是一体的,因此,结尾处的独舞也可读解为导演对于民族母体的一份温暖希冀。 3、关刀少年 影片的前两段落出现了一位关刀少年,这处“闲笔”与主干剧情毫无关联,没有台词,没有特写,只是沉默流浪着的风景。贾樟柯自己的解释是,“拿大刀的少年是我在现实中碰到过的,我看到这种场景就会想起古代人,就会想象说是关公在流浪,现在连他都没地方去了,开始流浪了。”这一幕确实与影片的漂泊主题极为合衬。 关刀是义气的象征,这个独行的少年在熙攘人群中有着强烈的行侠味道,联系“现代武侠片”《天注定》中姜武的那把抢,不难理解关刀少年与社会不公之间的呼应关系。 换一种解释说,历史故事里的关刀逆车流行,也凸显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在急剧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节奏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关刀,恰是民间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性时所特有的“孤独”,一如片中反复出现的那座文峰塔,千年古塔被一片仿古建筑包围,见证人事变迁。 当然,关刀少年也可视作贾樟柯电影中惯用的抒情装置,具有空镜头的美学特征,与《三峡好人》里的川剧变脸艺人和走钢索者一脉相承,他们都是潜伏于现实表象下的幽灵。 4、飞机 飞机在本片中的表意功能是呈现“魔幻感”。事实上,现实感与魔幻感的并置一直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重要特征,在《三峡好人》里是腾空而起的飞碟,而在《天注定》里则是神秘玄奥的“美女蛇”。回到《山河故人》,涛在1999年目击了播种飞机的坠毁,这场突如其来、毫无铺垫的事故让她感到震惊。换个角度想,中国在这二三十年间的剧变又何尝不令人震惊? 到了2014年,马航事件作为新闻背景出现;梁子骑车回家时路过了烧纸祭奠的母子,那是1999年坠机飞行员的遗孀,导演对于这一荒诞事件的呈现却又如此客观与节制。2025年,澳洲的马航家属还在祭拜故人,张艾嘉疑似马航家属的身份也借他人之口道出;Dollar与Mia乘直升机看风景,腾空而起的时刻,少年吻向了这位近似其母亲年龄的女人,展现出人类情感本身的流动与无法把握。 总体而言,贾樟柯试图用“飞机”呈现的“魔幻感”建立在“现实感”的基础上,更近于一种心理真实,他所关注的是社会心态,即心象可以转化为怎样的物象?显然,飘逸在空中却又充满现代感的飞机最适合不过。 5、钱 本片对于“钱”的呈现粗暴直接,这种硬碰硬的叙述姿态或许会让诸多观众不舒服,但艺术电影的灵魂就是“不回避”,也只有“不回避”,才能揭示出更为复杂的社会图景。 1999年,涛对于男人做出的选择,本身也是对金钱资本的选择:是一夜暴富的矿主晋生,还是一贫如洗的矿工梁子?涛选择了晋生,相当世俗,却也合乎资本逻辑,而这一切成为了她曲折命运的开始。晋生给儿子起名张到乐——英文Dollar(美元)的谐音,仿佛一个蛊咒,当孩子在澳洲长大后,自觉肮脏,自我厌弃。 2014年,梁子患尘肺病回汾阳借钱治疗,他首先找到工友韩三明,韩三明表示要去阿拉木图替中石油公司修管道赚大钱,这是继《世界》里的蒙古乌兰巴托后的又一个“远方”,但这次,淘金的意味更强,回应着2008年以来“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地图翻转。与此相参照的,是涛的出场方式:一对在其公司打工的外国男女新婚,作为总经理的涛赠予他们两台IPHONE手机,新郎与新娘手捧IPHONE向涛鞠躬致敬,这同样暗示着我们,中国正在成为当今时代的资本中心,连IPHONE都要俯首称臣。 2025年,张到乐因自己的名字被同学调侃,外国同学表示,Dollar早已过时,他应该改名为RMB(人民币)。 6、枪 1999年,晋生试图用枪与情敌梁子决斗,被涛制止;2025年,老去的晋生在澳大利亚家中依旧摆弄着枪,却失去了“敌人”。显然,“敌人”的消失就是革命逻辑的消失,也就是另类选择的消失,这是一种典型的“后冷战”境遇。通俗点说,就是冷战的终结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不战而胜,社会主义阵营不战而败,全球随即陷入同质化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说,“情敌”的消失也就是一则关乎中国的民族寓言:1999年的“枪”或许还可以在黄河畔激起千层浪,2025年的“枪”却无论如何不会打响了,因为抵抗的逻辑已然消失。 7、《珍重》&《GO WEST》 《珍重》出自叶倩文1990年的同名粤语专辑,在影片中共出现4次:第一次是客人测试CD效果,音画对位则是涛、晋生与梁子在电器店里的三角构图,成为了故事的初始基调;第二次是涛告别生肺病的梁子之后,走在回家路上,作为心理时空的闪回;第三次是涛在火车上和儿子一起听音乐,渴望母子间的心灵沟通却终不可得;最后一次则是在2025年的汉语课上,老师Mia放了这首歌给Dollar听,Dollar只觉得歌声似曾相识。 《GO WEST》由英国电子流行组合Pet Shop Boys(宠物店男孩)演唱,共出现3次:第一次是开头,三角关系中的男女共同欢快起舞,有迎接新世纪的狂欢感;第二次是涛在火车上独自望着窗外哼歌,依然表达对未来的憧憬;最后一次则是结尾,涛在汾阳的雪中孤独起舞,却依旧面带笑容。 《山河故人》对两首非原创歌曲的使用是极成功的,除了充当叙事线索之外,两首歌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时间面向:《珍重》始终与过去的回忆相关,是悲伤与痛苦;《GO WEST》则总是面向未来,带来乐观与力量。两种基调互相参照,也成就了本片极具张力的情绪效果,演绎出当代中国近三十年间的悲喜剧。 8、画幅变换 《山河故人》分为三个段落,故事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999年,2014年和2025年。这三个时间点的选择绝非偶然,它们关乎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当然,故事的起点总是很重要的——1999年,那时贾樟柯刚凭《小武》在柏林电影节崭露头脚,他就这样闯入了“世界”的视野之中。别忘了,仅仅十年之后,他就被多伦多电影节选为“新世纪十年最佳导演”,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最热词之一,其爆发之势正如电影中的晋生。 对于三个时代,贾樟柯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画幅比例进行表现,如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一部电影中导演使用三种不同的宽高比:从1.33:1到1.85:1再到2.35:1,用数码技术媒介的演进呼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当然,这种手法并非贾樟柯首创,其中,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在其2014年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曾使用这一技巧,令人印象深刻。 9、DV影像 在1999年段落中,贾樟柯多次使用了粗糙质感的DV影像,这些素材来自他1999年拍摄的纪录片,共同构成了他所追求的“时代氛围”。介入本片叙事时,这些DV素材被放大,并以慢格方式播放,形成了一种怪诞的间离感。清晰的小镇故事与模糊的纪录素材交错,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什么才是影像真实? 贾樟柯对于当代电影艺术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是为数不多的、兼顾剧情片与纪录片拍摄的“电影作者”。因此,即使是其剧情片作品,也时常传达着“纪录精神”,典型如《三峡好人》。有趣的是,将“纪录精神”带入《山河故人》,这本身就构成了对“真实”的质询:看得清的是虚构,看不清的反而是纪录。岂不反证那句名言?眼睛是欲望的器官。 10、钥匙 如果要在《山河故人》中挑出一件最核心的叙事道具,那一定是钥匙:1999年,梁子赌气离家,把钥匙扔向房顶,誓不回汾阳;2014年,涛把钥匙还给梁子,又在和儿子分别时,把自己家的钥匙留给他一副;2025年,Dollar则把这钥匙当成信物随身携带。可见,钥匙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传递,构成了一种血缘上的流动,尤其是对于Dollar来说,钥匙是散居族裔的他与母体之间唯一的联系。 当然,钥匙(Key)也可以解读为贾樟柯对于“中国”的“答案”。虽然影片结尾处,儿子并没有带着钥匙回到汾阳,回到母亲身体,但是当他看到波涛,听到涛声,他会想起母亲,他会与民族母体构成情感的共振,这难道不是最温暖的答案吗?诗人梁小斌曾在1980年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他用“钥匙”完成了对过去三十年历史的寻找与叩访,我想,这对贾樟柯也同样适用: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2 ) Diaspora

          片子开头沈涛跳舞的那只曲子,是我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在北方某小城做田野调查时,熟识的阿姨们也非常喜欢的。她们珍惜那曲子,总在最隆重的场合才播出,要有彩旗,有西装革履引路的姑娘小伙。末尾,赵涛包好饺子,又在河边独舞,还是这只曲。冰河封冻,也再没有人开汽车、放烟火。感慨贾樟柯的英文片名总是更加准确,像Still Life(《三峡好人》),像Mountains May Depart(《山河故人》)。

           末尾的那只独舞,与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经典电影中的独舞都不同。它不是生活上下章节间的偶然断裂,不是空白磁带上流水般填补虚空的沙沙声。她是锁上门,牵了狗,爬上河岸,映衬着文峰塔,面带微笑。这不是可有可无,是续命的丸散,是止血的疮药。山河断裂,是一个隐喻,是曾经不惜兄弟反目的横刀夺爱此刻天涯陌路;是一股血脉四散了无踪迹。

           沈涛、梁子、张晋生以三种方式见证了主体在资本时代的坍圮。在影片中的留白中我们始终未能获悉梁子坚守煤矿行业的具体原因,一个合理的猜测是:他在试图以“煤”为中介实现报复,在他缴纳矿灯的地方挥拳反击。但不幸的是,身体在这个序列中最为脆弱,而他的倒下也是“时间”维度最平淡的事件。与之相对照的是老板张晋生,在权钱交易飞黄腾达之后终于被历史流放至山海尽头,过上了买了枪却“他妈没有敌人”的生活。这个新富吊诡地在海景豪宅中的墙上挂着陈逸飞的《黄河颂》,日常阅读是《射雕英雄传》。Google Translate戏弄着他失语后分崩离析的生活。一个父系权威的全面瓦解,是对金钱、权力、道德所构成的当代史缔造者们的虚拟判决。

           在这三个危机之中,沈涛所遭受的创伤一直源于“女儿/母亲/妻子/情人”诸多身份的被剥夺。她是山河分离的真相:情感作为一种纽带已然完全贬值,除却老而未死或死后又假金钱购买力重生的狗之外,生活的本相就是末尾空无人烟的河岸。早在大洋彼岸的父子无法以母语彼此交流之前,她就已经承认“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词儿了”。以此映照前文她在父亲葬礼期间对儿子近乎侮辱地处置,实则不仅是至亲的亡故,而是生命中伤害的累加终于超出语言的极限。

           有意或无意,贾樟柯为这个角色赋予《百年孤独》中老祖母的异能。她一直洞悉万物,并在失去生活后结晶为矿石般的存在。她的那段舞,是对分裂河山的一次招魂,1999与2025在身体上对接。赵涛为这个角色贡献了殿堂级的表演,她的纯净、压抑、超脱,控制了镜头语言呈现的基调。也只有她(只有她,不包括张艾嘉)在每一帧影像中都保持些许克制,分离之苦的半个车身已经探出悬崖但却没有坠入绝对苦情的俗套。她坚韧地独享了“山河”二字的荣光。

           在进影院之前我对贾樟柯近乎完全不抱希望,我甚至梦想他能以“江郎才尽”这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方式枯萎,而不是始于《二十四城记》,终于《天注定》的拼贴取巧。一个曾经以现实主义冷艳解剖过社会的艺术家,容易因愤怒而赌气般地捡起后结构主义的外衣。就这一点,余华和《第七天》可做注脚。碎片化,要么趋附潮流,要么煽动民粹。难的是如何像晚年德里达念兹在兹的那样在荒原之上建设第二主体(Subject Two)。《山河故人》因其完整而有力,它复活了线性叙述的能量,无敌人,但有方向。

           《山河故人》的好是无需放置于某一作品序列中的好,是无需以创作者的姓名来做担保的好。

            英文有“Diaspora”(流散),《山河故人》可看做是关于这种二十年来中国史给庶民们所奉献的特殊状态的书写。从那位英文教师于回归前夕离港,到失去母语的儿子在漫长的经济舱旅途面前退缩。微观历史切开的血管伤花怒放着,荒诞、颓唐,但又隐约仍有希望。在父子剑拔弩张的冲突时刻,我忽然想起《归途列车》中那段饱受争议的父女厮打。流散,是一种不可逆的状态。是伤疤那样的辩证法:渴望痊愈,但又必须以无数次展示和缺陷作为存在的确认。

           火车来了,买票吧。

     3 ) 是什么变了,是什么不变

           和菜菜看完片子,都坐在椅子上等字幕走完。倒不是在等彩蛋,虽然影片的结束,是赵涛牵着狗,在雪地里随着《Go West》起舞,像曾经她在迪厅里,决定和晋生在一起时那样。在此之前,她在家里剁着肉馅,恍惚听到一个男人唤自己:涛。没人知道到底是她听到了远在澳洲海边儿子到乐的呼唤,还是那个挂着她家门钥匙的孩子,11年后回来了她身边。
           而是,好像没法从椅子上拔起来。
           这当然是一个时间轴特别明晰的电影。1999年、2014年和2025年,年代不同、场景不同、甚至画幅也不同,这是贾樟柯式的仪式感。可让人在影片最后感到情绪强烈到有种逼迫感的、把所有一切串联起来的,并不只是时间而已。而是两句可能是怕观众难以领会,而让角色说出来的台词,一句是涛在忙完父亲的身后事后,领着离婚后被判给晋生带去上海生活的儿子到乐去父亲猝死的车站时,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另一句是在澳洲跟到乐有一段忘年恋的张艾嘉说的,“不是所有东西都会被时间打败”。
           每个人都陪涛走了一段路,“三角问题”中的矿工梁子,憨厚家常,送她的礼物是那个年代红过一阵的美发棒。最大的爆发,不是涛选择了晋生之后,挥向他脸上的一拳,而是在收到涛送来的请柬后,丢掉钥匙,背井离乡。“三角问题”中的老板晋生,自负激烈,没道理地要管你,所有的理想就是像给儿子取名到乐那样,赚很多很多的dollar。老父亲,从女儿谈了朋友后的避而不谈,到她离婚独居后的操心挂记,再到在候车室里溘然长逝。儿子到乐,在跟涛短暂的重逢中,与上海的妈咪每天视频,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去世的姥爷下跪,对晋生为他安排的美好的移民生活懵懂茫然,最后,那串家门钥匙虽然日日挂在胸前,但也只记得自己的妈妈叫涛。在遇到张艾嘉,爱上这个母亲似的女人后,才想到可以回去看看,但也步履沉重……
           所以最后,仍旧是赵涛自己,与新养的一只狗,把雪地舞成了1999年的迪厅。那或许是她最想停住的一段路,有父亲,有朋友,有一切都未知但可能美好的明天。
           而时间只是打碎了过去,并带来了无力。
           那个说在迪厅里已经说过再见、再也不会回来相见的梁子,得了尘肺病后,回到老家想问朋友们寻求帮助。已经离婚的涛去探他,看到落满灰尘的,自己送来的请柬还在床头,坐到他床边,从包里掏出3万块钱。故人相见,梁子只是问:“你方便?”他们的情没有变,只是现实逼迫着他没有办法再像当年负气出走、再不联络。
           那个意气风发,经营加油站又买了煤矿的晋生,移民到了澳洲后,仍旧一口方言,仍旧专横霸道,与儿子的交流只是通过翻译软件,只是外强中干地用父亲的身份去碾压。虽然他改名Peter,拥有超豪华海景别墅,但他仍是那个喝着汾酒、任自己大腹便便的“高端人士”。这种靠追逐和征服去填补自己、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其实失序且无根的状态没有变。
           一度我觉得,涛和到乐的血缘联系也没有变,但不是基于想念,而是基于身份的彼此需要但又彼此残缺。到乐记得7岁回山西时跟母亲相处的某些片段,会爱上一个亦师亦母亦情人的女人,因为他是那个年代过来的、典型的被两个世界、两种文化都抛弃的无根的人。他缺失,于是他需求,于是这段忘年恋特别合情合理。可他的空洞,或者并不是因为对母亲这个人的思念,而是因为自己的漂浮没有变。以往是在两个家庭各自的世界间,如今是在两个国家、两种文化间,他与母亲的联系,被行进的时间无限拉扯。一个人在山西的空荡的房子里包着饺子,还会特别包一只麦穗饺子,儿子吃了好长高。一个人,在澳洲海岸线的礁石上,听着海浪拍岸的声音,念着“涛”,那是他唯一记得的母亲的标签。横在他们之间的不只是地理距离,而是两个毫无联系的世界,想要拉近,可也都无从下手了。
           这种随着时间和命运,无法再继续、再努力维持的不变,成了这部片子最最逼迫人、最最压抑的悲伤且无力的基调。
           不变的,还有贾樟柯的仪式感。你的记忆力需要特别好,因为越看到最后,才越明白前面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为什么会出现。最美的一个构图,是“三角问题”在河岸放鞭炮,右边是蜿蜒的时间似的河流,左边三个人站成三个角,看似稳定,但各自疏离。赵涛在回去的卧铺车上,给了儿子一串钥匙,告诉他你的家随时都能回来。最终这串钥匙也只是挂在儿子的胸前,被另一个替代她的女人问起。还有那把枪,梁子给了晋生一拳后,晋生一度托人买枪想要弄死梁子,最终“办不成”。而到了大洋彼岸后,他终于拥有了一把枪,可再没有人让他瞄准了。
           哦,不变的还有贾樟柯毫无修饰的对中国生活常态场景的还原,尤其是对中国的小城镇。山西的城市,连天空都是灰色的。路上的大妈,边走边往地上吐着瓜子,瓜子壳黏在下嘴唇上……这些场景看着并不光鲜美丽、并不是让人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虚假繁荣,就像大多数人的生活。这也是贾樟柯遭人恨的地方,他冷酷地让人们看着大银幕上自己看似规律实则迷失的生活,既不歌颂、也不碾压,只是这样记录着,可怕的真相就逼得站在镜子前的我们自己喘不来气。
           特别要说到赵涛,她值得一个影后。父亲在车站猝死后,她赶去时,在火车里没有哭,但是苍白透明。认领尸体的时候,说的“我是她女儿”“我们回家”“行”和“让您的70大寿也没过好”,在越来越压抑不住的悲痛中,一句比一句破碎。之后在机场接到被送回来奔丧的久未见到的儿子的哭泣,是空洞了许久的内心瞬间被填满的满足和又缺失了另一块的钝痛。到父亲灵堂时的哭泣,是终于不用再独自支撑,于是悲痛全线崩塌的哀嚎……每一段都极其精彩。
           以至于,我都嫌后面澳洲的戏份太长,想要快点回到涛的情绪里去……这就是这片票房漂亮不起来的原因,电影和观众彼此吸取精神力,这样的消耗,一点都不嗨皮,需要很久才能缓过劲。

     4 ) 贾科长,你我皆已没有祖国。

    在贾樟柯的影像世界里,家一直是很重要的东西。 即使从未去过山西,对面食不喜,晋语的大部分方言若不配上字幕也听不大懂……但这些年看多了贾科长的电影,对他出生的那个叫做汾阳的县城却已多了许多亲近感。作为他自《小武》开始大部分电影的拍摄地,那里的旧城墙,永远灰蒙蒙的天,遍布的煤渣,面容呆滞的人群,不只是贾在自己风格化的作品中一次次讲述时代变革转型里小人物命运的背景布,还寄托了他执拗的抹不去的乡愁。 谁能真的离开故土呢,离开那从饮食到语言到习性到空气的味道到连男女暧昧的姿势都被团团包裹着的熟悉认同,于是《二十四城记》里的沈阳大婶被大时代空投到三线建设的成都几十年仍然改不掉乡音,于是《三峡好人》冷静记录本世纪最超现实的山水告别,于是《山河故人》里的梁子在精神上从未融入负气出走的冀中,即便娶妻生子,终要拖着一双尘肺一具残体,回家。 从汾阳到冀中再到汾阳,梁子也曾是个有点文艺情怀的矿工,会跳舞,木讷却也不失温柔,然而三角关系的失败退场依然在重复着阶层固化的牢不可破,命运的枷锁不只会扼杀爱情,还要让你被生存折磨到奄奄一息后面对旧情人的施舍再无负气转身的勇气,都是可怜人,都是无能力打破既定轨迹的这国人。 涛是幸运的,和小县城里大部分挣扎在贫困温饱线上的愁苦女人相比。年轻时一半功利虚荣一半本能自觉的选择,至少保证了晚年坐拥大房子的衣食无忧。《站台》的尹瑞娟也爱跳舞,却只能在值夜班的办公室里重温旧梦,要边哄孩子边烧水,身后是沉沉睡去再无悸动的崔明亮。在生活终将通往无趣的路上,涛的孤独反倒加深了人生体验的深度,最后雪中的舞蹈,贾樟柯刻意安排却依然动人的桥段,无论你此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正平庸的过活,大概都会和我一样忽然热泪盈眶。 从汾阳到上海到澳洲,晋生带着Dollar走过了许多国人现实中二十年的辗转路,后现代的时间设定更有着一种对群体宿命审视预言的玩味。无论是2014的反腐,还是2025想象中牛逼的RMB,玄幻二字,不只是电影中的科幻平板,还是这国这人不变的路途。 那一年,晋生是用炸药放飞荷尔蒙野心的暴发户青年,鲁莽地追逐爱情,生活的真相和人性的无能尚未展开。只是炸裂的冰面依然是一霎那短暂的烟火,好像那一年涛们飞扬的舞步,终要归于无声。愤怒的老年手握枪却依然焦灼,迷失的少年即使握着家门的钥匙,却再难踏上归家的路。 你是北漂的白领,你是进城的民工,你是骄傲的中产,你是权钱遮日的官商,无论你多有底气,或者多无可奈何,而你终究是离开了。 离开破败的土地,离开唠叨的爹娘,离开说过情话发过誓言的姑娘,离开雾霾笼罩的城市,离开没有安全感的国度,离开封闭的蒙昧,离开被谎言绑架的人生。 却仍然寻不到想要的,彼岸不是家园,山河破碎,故乡已远。 2014年年初,雨夜,在德国一个艺术院线的小影院和几个老人一起看《天注定》,难懂的方言搭配德语字幕,那感觉非常诡异,德国人反倒更能get到许多笑点,然后影厅越来越沉默,时而隔壁传来深吸一口气的声音。这片终究和它的愤怒一样,不合时宜,仅有权讲给异邦人听。 贾樟柯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次他在《山河故人》要讲的东西很小,是简单的情感体验,与时间有关。 然而我却看到了最遥远的精神流浪,最无力的蔓延的悲凉。 他还说过,“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可你我终究没有资格抵达自由终点,无论在小心存活的你国,还是各色面孔簇拥的他国,你我脚步轻快,却逃无可逃。国有无数个,家却只在那,我的家在白山黑水,你的家在黄土高原,若希望已死,若哪里都已不是祖国,若故土孱弱到只剩凭吊,何时才是归期。 叶倩文在《珍重》唱,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 我们的过去,散布在时间的长河里,若隐若现,无处安放。我们的未来,在时代的洪流中,早已注定,再无转机。

    微信公号:movie_jimigao

     5 ) 纵然失魂落魄,也要珍重再见

            汾阳是贾樟柯的母体,但他不能永远只拍小县城,所以有了后来的下三峡、到成都、去上海,与变革中的中国做贴身肉搏,那些作品有好的,也有没那么好的,但这是一个导演走出个体经验的必由之路。同样在这场变革中,在现实魔幻主义事件的富矿中,许多作家失声,或者沉默,或为现实震惊而成为一个新闻拼贴簿。《山河故人》的好在于它回到了汾阳,那是贾樟柯面对世界的底气。
            最后一段故事发生在2025年,美轮美奂、自由文明的澳洲,和满目疮痍的汾阳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犹如移民太空的星际舰队,和弃在身后的荒凉地球。动人之处在于,舰队上的人对地球不可理喻的怅望,以及,被遗忘的母亲,在被抛弃的荒凉地球上仍如常度日,想念着远去已不知多少光年的后代。只是他们已经不可能再交流,哪怕他们已经不可能再交流。
            “望家乡,去路远”,一直是贾樟柯的一个主题,这个变动不止是地理上的远离,还有传统内在价值观的拆毁、心理的动荡,以前是县城的小混混、八十年代的文艺青年的苦闷彷徨,十五年过去,他的关照对象扩大了,不仅是底层,还有既得利益者,在这席卷中国的变动的大风之中,无人能全身而退。所有人都失魂落魄,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以前他同情被时代撞倒的人,现在撞倒别人的那些人也被他收入镜下,放入更大背景下观照,他们同样被时代碾压。有的影评人因此批评他价值观有问题。在我看来,电影不是政治表态,更复杂是好的,太阳既照着好人也照耀恶人。
            张到乐,山西煤老板的儿子,七岁去澳洲,住海景房,接受国际化教育,不会说中文,不知贫困为何物,最大的敌人是虚无。在他呐喊要退学、找寻生命意义之时,挣扎于尘肺病的梁子大概已经不在了吧,张到乐不能理解他的从疮痍之地长出来的父亲,就像我们许多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城市无法理解农村。高速扩张带来的内部断裂,我们活在同一个时空的不同次元,亲情乡愁忆故人,这些感情无辜而静默地对抗着时代的高速扩张,被大爆炸的能量撕扯的面目全非,“不是所有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也许没有摧毁,只是已经不可能再交流。时代扭曲了我们用以交流的语言;尽管已经不可能再交流,你还是在我的心里。
           从上海到澳洲,张到乐犹如一节被发射到外太空的火箭,母亲和汾阳甚至父亲都是他身后一节节燃料耗尽脱落分离的助推器。身为第一代被动迁徙者,像试管婴儿一般长大,他是无辜清白的,也是被迫的,他之茫然,犹如坐在载人火箭上探索茫茫外太空的人类;Mia老师却是另一波华人移民潮中的主动迁徙者,1997年香港回归,港人称为97大限,当时香港中产几乎倾巢而出,大部分移民至加拿大。1996年移民多伦多的Mia正是其中一员。Mia与张到乐的命运,交织一起,成为离乱主题的不同变奏。
            叶倩文的“珍重”是97背景下的一首时代金曲,“他方天气渐凉,前途或有白雪飞,假如能,不想别离你”。贾樟柯之前采访曾说他对1949很感兴趣,感慨的是,烽烟未起,新世纪又涌起新一波国人迁徙大潮,而他终于写下一首珍重再见的主题曲。
            “谁在黄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并非在黄金海岸的光滑完美生活,而是最后又回到的汾阳,涛在纷飞的暮雪中跳起1999年的舞,这一幕如此感人,被损害与被抛弃的母亲,汾阳赵涛中国浑然一体,是情感的释放,同时又有种广阔的对命运的理解;是被损害与被放弃的形象,可又如此沉静广大,你会突然发现,快要失明的涛是这剧中惟一一个没有失魂落魄的。被抛弃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未来,但大地仍然是不可战胜的,生命也是。这一刻,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融合,对着观众的潜意识密密诉说,如泣如诉,就像完美无暇的雪,绵密地落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


    再论《山河故人》:艺术有权表现坏人的痛苦吗?

    《山河故人》里不仅有底层,还有既得利益者,以前贾樟柯同情被时代撞倒的人,现在撞倒别人的那些人也被他收入镜下,放入更大背景下观照,他们同样被时代碾压。影片拍出了在这席卷中国的变革中,无人能全身而退。所有人都失魂落魄,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有影评人因此批评贾樟柯价值观有问题,还有个朋友说贾樟柯不愤怒了,“这种纵向视角可能将仍然身处其中的底层民众的痛苦鸡汤化”,我本来以为这不是个问题,没想到在很多人那里它的确是个问题。
            问题在于,艺术有权展现坏人的痛苦吗?既得利益者可以和底层一样拥有痛苦并且被展现吗?还是为了不把底层民众的痛苦鸡汤化而必须否认坏人也有痛苦、也会失落,或者至少有钱人的痛苦要比底层民众的要轻、更肤浅?痛苦到底属于人性领域还是意识形态领域?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样的:痛苦是情感范畴,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感受,而且不光人有,动物也有;对既得利益者的舆论批判属于道德范畴;抓捕犯罪分子属于法律范畴。这三种领域不应该混淆。对罪大恶极者会剥夺其政治权利终身,但是并未剥夺其作为人类的情感权利:痛苦与被同情的权利也在此列。比如我是一个警察,看《山河故人》会觉得张晋生很伤感,但是如果他犯罪了潜回国我还是会抓他。一码事归一码事。我比较害怕情感被道德和法律阉割,即:当你知道这个人触犯了法律、或者不见容于某一种意识形态,你同时也在情感上和他划清界限,否认其有权在你这里得到人类情感待遇。这条路最终会通向和被打成反动派的父母妻子划清界限。这些冲突(好与坏,善与恶,人性与法律,个体感情和革命立场)在《九三年》《牛虻》《悲惨世界》等文学作品里都已讨论过了。文学不是判案,文学也不是政治或道德表态,它的复杂,说出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复杂与幽暗,说出了生活中的两难境地无解困境,说出即是超越。这正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文学的理由。

     6 )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很惭愧,《山河故人》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贾樟柯的作品,之前贾科长的作品,他那些能够在大银幕上公映的作品,一直没有这个机会。我还记得08年的时候,我在一个二线城市上学,当时走遍了城市中仅有的三家影院,去寻找《二十四城记》的排片,但未果。时至今日,7年过去了,这么梦才得以圆上。7年的光景,中国电影年产额已经达到了将近400亿人民币,银幕数量激增至28000块。7年的光景,年初与同学聚会重新回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一条条崭新的马路在我面前,一切都变得很陌生。7年的光景,物不是,人不非,然而不变的依稀是回忆中的7年前的小街小巷,以及陪我度过多年的老花猫。 《山河故人》其实传达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主题。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名句让世人可知初识之大同美好,但却不要忘了其后面:“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的现实。

    等闲变却故人心

    三种画幅三个年代,时间摧毁不了乡愁,山河应犹在,似是故人来。 我很喜欢贾樟柯的作品,还是从《三峡好人》的时候开始,那是我的第一部贾樟柯电影,随后在返回头去恶补《小武》、《站台》等等。法国电影人称贾樟柯的作品为“平民史诗”,这一点个人是非常认同的。有些不喜欢贾樟柯的人说他的电影太土气,这一点竟然我也认同。从山西汾阳小城走出来的年轻人,几部作品的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地方。且在他的电影里,自然光下的街景,喧闹杂乱的小巷,通过富有时代特征的印记来诉说时代,诠释了时代的变化以及在变革的冲击下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贾樟柯用犀利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我们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画面,勾起了我们心灵对历史某一瞬间定格的触动。这正是我喜欢贾樟柯电影的原因。 试问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哪位不是被时代左右的小人物,裹在时代洪流中被冲刷成如今这般摸样的?我们哪位没有“土气”过呢?时间洗掉了我们一身的尘染,也洗掉了最初那浓浓的故乡之情。《山河故人》中的三个年代,是昨天、今天与明天的故事,昨天与亲朋的悲欢离合,今日等来人生中的匆匆过客,明日望乡咏叹,你还留着家门的钥匙吗? 电影用了三个画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在第一个故事里,赵涛、张译与梁景东之间的情感纠葛,伴随着一架飞机的坠毁戛然而止。梁景东最后的离去指明了这部分的一个主题核心,时间将三人割裂,人们在随波逐流中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最后那架飞机的坠毁代表着无常的命运,是一个反转的设定,春天的播种季节象征着生机,象征着新事物的到来,然而到头来却是一场悲剧,就像命运,新的事物未必是好的。 第二个故事,突出了物是人非,时代的变化让人的容颜、身体和心都发生了变化,故人来,亲人去,是每个人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下的挣扎。赵涛送孩子的时候选择了坐最古老的绿皮火车,代表了她想与这时间进行一番抗争,她在火车上的光景,是与孩子的最后的时光。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远隔万重大洋的哀愁,失去母语,没有母爱,在异国他乡,身上唯一相伴的就是15年前母亲给他的家门钥匙。这是一个超现实的爱情故事,岁月的痕迹将孩子对曾经短暂故乡行的记忆完全淹没,他爱上了一位与自己母亲年纪相仿的女性,是一段找回记忆的过程。这一段内容拍得很微妙,这是一个无比悲伤的故事,然而结尾孩子面向大洋的那句“涛”,大洋彼岸的母亲仿佛心头一震,可以理解为母子心灵相通。这原本是一个理想化的结局,但是贾樟柯真正要表达的是,现实中无法回到的一个地方,所有的情感寄托,只能在超现实的光影中才是实现。

    总有一种时间摧毁不了的东西

    在《山河故人》中,故乡汾阳可以看做是一个超脱于时间与空间的一个所在。三个年代的变化,大量符号化的印记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过去的桑塔纳轿车、绿皮火车、大哥大;现在的奥迪、高铁、IPAD;未来的电车、智能电脑。然而无论哪个时代故乡一切却依然是一副老样子。 在三段故事中,除去第一段故事作为开篇一个时代的注脚之外,在后两个时间段内,故乡都没有发生变化,所有的细节和镜头都与最初的故乡联系起来。第二个故事中梁景东多年未回却一尘不染的家,地上的那张请柬。老人死在了一个古老的车站内,还有与孩子一同搭乘的绿皮火车,唯一变化的是那位扛大刀的小孩已经成人。第三个故事中,简短的几个镜头中,窗台上的西红柿酱,空旷的屋子中一切都未变化。贯穿三个时间的,就是屹立在时代长河中的那座孤零零的高塔。 然而贾樟柯在这部电影中是仁慈的,他没有像《三峡好人》中,让这种唯一的高塔升天而去。山河与故人,在这个时空中,依然坚挺中最后的执念,让赵涛来了一段肆意的独舞。时间一直在变革着,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异常想家。

     短评

    贾樟柯这一部蛮意外的,虽然仍有很多让解读者兴奋的元素(画幅、汾阳、过去现在未来、抗刀的人),但是,他包裹的却又始终是个无聊的情节剧(尤其第一部分)。思乡以及对时间的怀念。赵涛结尾《母亲》式的舞蹈也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整体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瞬间,或是亮点。。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贾樟柯就是中国社会的剪报手,每隔两、三年就跑去欧洲读一下自己拼贴的新字报。曾经植根于个体经验的现实主义,已经蜕变成今天读着报纸看着新闻居高临下对现实的想象。一种泛滥乡愁和情怀,搪塞了在社会观察上的平庸和无力,只剩下影像语言上一而再三小花样在苟延残喘挣扎。

    7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不知为什么,画质更像电影了,演员更专业了,制作更精良了。当年看贾樟柯的感觉却没了。贾之前电影的优秀之处就是,你不觉得你看到的是演员,你觉得你看见的就是普通人和最现实的中国。但现在,你知道这是一部电影。三峡好人,倒是更配山河故人这名字。

    11分钟前
    • 今何在
    • 推荐

    真是又生硬又动人。今年的几部国产片《解救吾先生》《烈日灼心》《心迷宫》《山河故人》,虽然瑕疵都有,但感觉都很不错。张艾嘉与董子健的老少恋画面出现时,我在影院里听到了当初看《烈日灼心》里邓超与吕颂贤同性相吻时有一些观众的声音:“好恶心!”他们还不习惯哪!

    13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一半拾捡城市变迁,一半采摘乡村思想,一代人的烙印几代人的纽系,情怀满分。

    16分钟前
    • 睡在巴西旁边
    • 力荐

    两次放映中断重来都阻挡不了歪果仁流泪跪拜,问了几个外国朋友皆称神作,国内同行却疑其谄媚逢迎。三种画幅三个年代,意象符号直白复现,形式足够让影评人亢奋几天;弱化社会批判,理顺叙事逻辑,对故人故土的怅惋,内容也轻松勾起共鸣。差40岁的婆孙床戏闪瞎国内记者,大概赵涛也是出口欧洲专供吧。

    1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沉睡的小河从大学冰封到晋生炸响第一炮,很快变成了一条无人能阻挡的大江。 在澳大利亚的海边,江的奔流都已是那么微不足道,源源不断的浪潮无时无刻不在袭来。 当我们被潮流甩在了后头,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开始缅怀那些被自己抛在身后,如此时此刻的自己这般无奈的故人。

    23分钟前
    • 列车长&solaris
    • 力荐

    #戛纳红毯#一次迷人又大胆的尝试。三个时空,对生活质感的复刻细腻又得体。时代变迁,故人依旧。开头与结尾的舞蹈令人泪奔。

    25分钟前
    • 水瓶以北 天蝎以南
    • 推荐

    “Go West”确实很洗脑,但叶倩文的“珍重”简直勾起了情怀。贾樟柯讲述个体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故事各有缺陷,拼在一起却能带来离愁别绪的会心一击。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每段关系都有距离感,“活久见”是张空支票。喜欢的是平白直叙和呼应:火车上惆怅的爸爸,骑着单车路过葬礼的老头,飞机坠毁地烧纸的母子,扛刀长大的小孩,赵涛的红衣。还有一开始的热闹最后都成孤独。

    31分钟前
    • mumudancing
    • 推荐

    用三种画幅三个时间点、一个女人二十几年的人生,说的还是归乡的主题,把“从老家来到城市”的人带到了异国,这的确是新世纪、未来多年很多中国家庭、海外成长的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仍有很多熟悉的东西如粤语老歌,超现实符号等,一些段落有不同程度的别扭,但于我总体OK。演员演技需推敲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科长之所以能在国际上不言自明地必然代言当代中国十余年,与其敏锐嗅觉与自觉担当关联,而“贩卖”一说简直就是懦弱奴役的劣根残余。缘起当代最为轰动的国家政治串联大事件之一—山西官场大地震,选取期间关联的晋商个体命运,由此延展出的前世今生未来,寻回其丢失已久的时间感伤(不再是对平庸的沉郁)

    37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前几天看许知远访问贾樟柯,见面之前做足功课,看了他全部的电影,期待聊艺术与人生。没料想见了面,贾导却大聊VR、外星人和宇宙黑洞。或许有一种艺术家,当下总令他失望,所以他选择活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遥望此生。《山河故人》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吧。

    40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你知道最妙的一部分在于,当你从电影院走出来,你的眼睛变成了他的,他在牵着你走带着你听,一脚踏进去的奔流的河,好在你并非无知无觉。

    43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推荐

    董子健演母子恋还蛮带感的,重度妈宝气质竟也能找到属于他的一片天

    4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梁子说他的告别在迪厅已经说过了,父亲无言甚至连告别都没有,所以涛执意陪着儿子颠簸半个山河,只为告别时别那么匆忙。终究在儿子的记忆里她成了故人,隔空呼唤恍如前世。父子的沟通不畅如同时光的讽刺,绵长的岁月跨度总是让人不胜唏嘘。次第登场的人物在交错光影里道声珍重,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部算是贾樟柯这几年拍的电影中难得的佳作了。看的时候很感动,只是看完后我忽然在想,这部电影里的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其实是中国城乡结合部特有的情感伦理体系吧。这种体系必然是要破碎的,如果被这种体系困住了,同样会很痛苦。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向前走,这样才会有出路吧。

    54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一种轻描淡写又撕心裂肺的时代孤独,对山河的依恋和忧虑也都在里面了,故人已近黄昏,涛声是否依旧?三段式,三种画幅,三种人物焦点与情感核心,跨26年,完成对故情的建立与怀念。两把钥匙,两首歌,绿皮火车,残垣断壁,古塔白雪,等等元素,都耐人寻味。

    5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三个画幅三个时代,山河犹在,故人何归?你的心啊,飘荡何处去啦。

    60分钟前
    • keke
    • 推荐

    看前排为了“贾拍电影是否只为迎合国外评委而专门揭露中国黑暗面”要打起来了,其实我觉得完全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为何要管这部电影有没有得奖,得的是哪里的奖,评委为什么会给它奖?就不能单纯地将目光放到电影本身上?电影情节是否打动你、表演是否引人入胜、看完后是否能令你思考,这才是重点。

    1小时前
    • 我是鬼鬼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